收藏 分销(赏)

《燕歌行并序》教案.docx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9319832 上传时间:2025-03-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4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燕歌行并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燕歌行并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燕歌行并序》教案 【素养目的】 1.理解高适的生平及其边塞诗,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剖析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描绘的画面。 3.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4.剖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其现实批判意义。 5.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鉴赏并学习诗歌的艺术手法,理解其现实批判意义。 【教学措施】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1.理解作者 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 早年由于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顿,他的诗多有自伤不遇之词和急于用世之意。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并且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因此边塞诗也是他初期创作的一种重要内容。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高适的边塞诗,笔力浑厚,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生动地反应了当时的征战生活和他报效国家的热情。 2.有关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开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但愿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功夫研究。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开元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陁罗矫张守珪之命,强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后来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3.解题 ①“燕歌行”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钟一支曲调的名称,其词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 ②“燕”是战国时期一种国家的名字,地区在今河北省北部。也许就是那一带的民歌曲调。 ③“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也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比较长。 4.理解“边塞诗” 盛唐国力强大,于是开疆拓土,雄心勃勃。不少人(包括军人和文人)因此搏击沙场,建功立业。当时诗人或多或少都写过某些边塞诗,而著名的则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等人。后世因此把他们称作边塞诗派。 内容:建功立业;战争艰苦,征人思妇离愁别绪;边塞风光。 特点:风格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摐(chuāng) 腓(féi) 旌旆(jīng pèi) 逶迤(wēi yí) 玉箸(zhù) 蓟北(jì) (二)诵读感悟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该诗共28句,每四句一韵,共换七韵,且用韵平仄相间,抑扬有节,具有音调之美。 三、文本研究 【思索1】研读小序 1.试分析小序的内容和作用。 明确 小序交代了时间、事件,写作的缘由。为整首诗歌提供了一种大的环境背景。 【思索2】整体把握 1.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各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 1-8句,写出师:戍边破敌,豪气干云。 9-16句,写战斗:战斗艰苦,无法解围。 17-24句,写征人思妇:征人怀乡,思妇断肠。 25-28句,写结论:国需良将,兵要体恤。 2.这首诗重要写了什么? 明确 人:将帅、士卒、思妇 事:战争 景:塞外秋景 【思索3】研读第一层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汉家:指代唐朝。 ②烟尘:烽烟尘土,指代战争。 ③非常:不一般。 ④赐颜色:俗语给面子,赏脸,意指格外器重优待。 ⑤摐:撞击。 ⑥旌旆:军中多种旗帜。 ⑦逶迤:形容唐军行进的蜿蜒绵长。 (二)鉴赏诗句 1.“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此一句交代了什么? 明确 交代了战争的性质,即卫国战争。 2.“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这一句写出了什么? 明确 运用对偶的手法,写出战士具有的横行天下的豪迈气概,以及皇帝的喜悦与张扬,似褒实贬,为下文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3.鉴赏“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明确 这两句通过炼字,交代了战争的紧迫激越。一种“飞”字写出了军情危急。“照”,战火把山都照红了,阐明战斗的剧烈和规模很大。 4.“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这中间有个什么次序,写了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 次序是由近到远,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渐推进,把气氛从宽缓推入紧张。 【思索4】研读第二层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极:穷、尽,指到了最远的边界。 ②半死生:死二分之一,生二分之一。 ③腓:变黄,意即枯萎。 ④当:就是身受。 ⑤恒:常常。 (二)鉴赏诗句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概括。 明确 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 ③“杂风雨”天气恶劣。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烘托出了士兵们的心境怎样? 明确 营造了荒芜、衰败的意境,烘托出士兵心境的凄凉。 3.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明确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作者的爱憎情感更鲜明。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重要原因是什么? 明确 环境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将领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思索5】研读第三层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玉箸:玉做的筷子,形容女人流泪,泪如玉著。 ②飘飖:飘摇,比方局势动乱不安。 ③那可度:过不下去,没法生活。 ④苍茫:形容荒芜。 ⑤杀气:战争气氛。 ⑥刁斗:是古代军队煮饭的铜锅。 (二)鉴赏诗句 1.这一部分重要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 ①写士兵的痛苦:辛勤久,空回首。②边疆的荒芜:飘飖那可度,苍茫更何有!③战争的酷烈: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2.这一部分重要与运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 ①借代。铁衣代士兵,玉箸代家中的思妇。 ②对比。把征人和思妇放在一起写,更能突出征人思乡、思妇断肠的分离之苦。 3.试赏析“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一句中“久”字的妙处。 明确 “久”是“长期”的意思。战士们身穿铁甲辛劳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作者并不与否认出征,而是对导致久戍不归的无能边将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和批判,深化了主题。 【思索6】研读第四层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纷纷:表达多。 ②死节历来岂顾勋:为报效国家而死,哪有时间去考虑自己的功名奖励。 (二)鉴赏诗句 1.“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历来岂顾勋?”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 反问,突出和强调体现的语气和力度。 2.为何要提历史上的名将李将军呢? 明确 通过用典和对比,挖苦当时将军将领的无能和不恤士兵的艰苦。 3.诗的最终四句暗含哪两层对比?这四句的作用怎样? 明确  (1)暗含两层对比:一是奋不顾身在前线冲杀的战士与沉迷歌舞寻欢作乐的将帅的对比;二是古代有勇有谋、关爱士兵的李广与今日无德无才的将帅的对比。 作用:最终四句总结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历来岂顾勋!”最终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获得个人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悲壮啊!升华了全诗的主旨。 【思索7】为何这首诗能成为众多边塞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明确 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赢得大家的爱慕。诗中充足展示了复杂的心理状态,既体现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又对边塞局势与用兵情状提出见解,因此,首先对战士忠勇报国精神热情颂扬,另首先又对将领奢靡生活强烈不满,并由此发出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乃至于对边将用非其人的讥讽嘲弄。全诗内容丰富,包括着对边塞情势较长时期的见闻感受,具有相称的思想深度与概括力度。此诗不仅是高适的名篇,并且堪称边塞诗之杰作。 【思索8】概括诗歌的艺术特色 明确 ①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 ②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组主题。从全文来看,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战败原因在于将领的腐败无能;从全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和将军的恃宠贪功形成对比,挖苦那些深受皇恩却不思报国的将领;结尾提出李广,又是古今对比,突出了那些只知寻欢作乐、纵情声色的将军的丑态,使诗歌寓意深刻。 ③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思索9】阅读与思索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毕小题。 塞上听吹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 高适 李益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问题:这两首唐诗都是边塞诗,都写了征人思乡的内容,所用的抒情方式有何相似之处?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有何不一样之处?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阐明。 明确 (1)抒情方式的相似之处:都运用了借景抒情、以声传情的手法。(2)思想感情的不一样之处:①高适诗通过描写明丽之景,体现了边塞的和平宁静;通过写明月下的笛声传遍关山,在思乡的同步体现了盛唐的豪情。②李益诗通过描述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寒、芦笛声的凄清,烘托了征人思乡的迷惘和悲凉。 四、明晰主旨 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种方面。重点在于揭发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切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评价此诗“沉痛语不堪多读” 五、拓展阅读 论唐代边塞诗 我国的边塞诗经历了由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在边塞诗创作方面,已经积累了相称丰富的经验,在如此丰富的土壤上,唐代的边塞诗迅速发展,最终以独特的精神面貌和艺术魅力,挺立于我国古代边塞诗歌的最高峰。 唐代边塞诗首先体现出来的是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古今往来,战争作为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它的影响范围相称广泛,它不仅波及到边疆战场和从边作战的将士,并且会触动社会组织的每一种细胞,会影响到人们的平常生活和社会心理。为此社会上出现了重武轻文的、以参军为荣的风气。并且军威四震、国威远扬的边塞战争,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尚武精神,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感遇》三十五),"“文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杨炯《出塞》),投身边塞、立功异域也就成为了文人士子追求功业的一条途径。唐代边塞诗中,颂扬战争中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诗歌,以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鼓励、鼓励着后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边塞诗同步还显现出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知识分子也不例外。“一朝抚长剑,万里入荒陬。岂不服艰难,只思清国仇。”"(张宣明《使至三姓咽面》)这种英勇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启动了唐代边塞诗的进步老式,成为一代边塞诗的主题之一。唐代边塞诗中的献身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赋子了边塞诗壮美的风格。身处塞外荒漠,将士们面对的不仅是凶悍强大的敌人,尚有来自恶劣气候艰苦环境的考验,唐军将士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强敌和大自然面前,他们都显示出无比的坚强与勇敢。陈羽的《参军行》与岑参的《碛中作》都反应出边地将士蔑视艰苦自然条件的英雄主义气概。唐代边塞诗是唐代民族关系的一面镜子,它不仅反应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和战争,也反应了民族间的友好往来与和睦相处。初唐时期,那些具有远见卓识的诗人,对当时的和亲政策进行了热情的歌颂,赞许朝廷所奉行的安抚边疆少数民族的边防政策。杜审言在《送和西蕃使》中写道:“圣朝上边策,诏谕兵戈偃,拜手明光殿,摇心上林苑……宁独锡和戎,更当封定远。”这些向往边疆和平、渴望民族团结,反应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边塞诗,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意义。 唐代的边塞诗是大西北的歌,它不仅反应西北的战争风云,展现戍边战士的丰富生活,还描绘出大西北壮伟奇丽的风光景色,描写西北多民族聚居区的民情风俗。初唐的边塞诗人已经开始以特殊的审美眼光和独特的体现手法,描摹塞外的风光和景物,唐代第一次大量地把西北山川景物,风习人情简介给中原地区读者的,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岑参。其开阔的视野,高超的艺术体现力,在他的边塞诗中得到了尽情的展现。“轮台风物异,地是古单于。三月无青草,千家尽白榆。蕃书文字别,胡俗语音殊。”一《轮台记事》诗歌虽然铸语平常,但寥寥几笔,却勾画出一幅西北边疆风俗画。 (摘编自陈娜《论唐诗之美》) 六、素材积累—高适名句 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3.家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4.我本渔樵孟诸野, 毕生自是悠悠者。——高适《封丘作》 5.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闻吹笛》 6.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7.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高适《金城北楼》 8.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高适《听张立本女吟》 9.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 《塞下曲》 七、作业 完毕配套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