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隆中对说课稿
大冶市滨湖学校 黄美珍
我说课的题目是《隆中对》,本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课,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谈谈这节课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地位
《隆中对》出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课,这篇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之为“隆中对”。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战略形势所作的天才预见。人们常说“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
能力目标:学习说理的一些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代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早日成才,谱写青春华章。
3、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设计理由:隆中对策集中表现了诸葛亮高超的分析能力和卓越的政治远见,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
设计理由: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这一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这个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完成的,所以教学重点是: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二、说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理解能力,对于九年级的文言文教学,仅仅围绕一篇课文对字词意义和句子翻译,是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
三、说教法
课堂教学应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因此我通过创设情境、课堂讨论、自主探究等方法,对课文内容及人物形象进行剖析,让学生在体验、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五个环节:导入------问计-------应对------评英雄------谈启示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杜甫的《蜀相》,以其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一句导入本课
二、问计
多媒体展示四个问题:
• 1 是谁在问?
• 2 问什么?
• 3 是在什么情况下这样问的?
• 4 问谁?为什么要问他?
1、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思考以上四个问题。
2、讨论解决这四个问题。
三、应对
多媒体展示两个问题:
(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2)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1、讨论解决以上问题。
2、根据诸葛亮的应对绘制地图。
3、初析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四、评英雄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最受世人赞誉,也最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在本文中他还有哪些亮点?
五、谈启示
从诸葛亮身上的这些亮点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