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数学中的情境教学
学生喜欢在一个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里学习。如何创设一个学生喜欢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个性成长的理想课堂教学环境呢?我认为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乐”起来
教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富有儿童情趣的身边事为学习素材,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空间,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让学生积极快乐地参与数学活动。例如:教学“角的大小”时,我通过电脑课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如右图,A、B两个运动员要把足球踢进对方球门,这时球在运动员B脚下,他为什么不射门,却要把球传给A?为什么足球评说中经常听到“下底传中”战术?经过讨论学生们发现要是B射门,角度太小,容易被对方守门员封堵,把球传A给射门,角度要大得多,不易封堵,球容易进。射门的成功与失败和角度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借此情景,我引导说“生活中有角,角有大小之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角的大小’。”通过这一设计,把角的大小问题与饶有兴趣的足球比赛想联系,让学生体会到“下底传中”这一足球战术的数学味,既贴近生活,又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内容。学生愿意去探索,去发现,使学习达到最高境界。
二、让学生“猜”起来
波利亚说过“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之前猜想该题的结果,或者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现出某种思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了。他会急切的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便会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睡觉了。”在教学梯形的认识时,我出示了一个被遮盖的并露出一个锐角的梯形问学生:“你觉得这里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图?”学生顿时兴趣勃勃。有的说画了一个三角形,有的说画了一个锐角三角形,有的说画了一个梯形,有的说画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此时一个学生按捺不住地喊起来:“不一定。”我顺势一接:“你的意思是?”学生说:“我认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有可能。”“为什么这么想呢?”我问。学生说:“这里只露出一个锐角,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是有锐角的,所以是不确定的。”此时其他学生都心悦诚服。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他们都以积极的求知状态进入新课学习,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三、让学生“问"起来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践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自己提出新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探究知识。如,我在教“圆的认识”一课时,大胆地尝试了与以往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先自学,然后提出一些有疑惑的问题。当学生看完后纷纷提出以下问题:(1)什么是半径,什么是直径?(2)所有的半径和直径为什么都相等?(3)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所有的直径和半径都相等?(同一个圆内)(4)直径和半径为什么是2倍关系?(5)画圆的方法有哪几种?这些问题都是学生经过思索提出的,也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接着我让学生拿出圆片折叠着,测量着,答案一一出来了。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交流互动的学习氛围。
四、让学生“争“起来
争论能体现学生学习的状态,使思维高度运转,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加投入。如:我在上完“分数的认识”后,为了强调分数概念中的“平均分”。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判断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占这个圆的二分之一”。结果学生回答截然不同,我没有简单做出判断,而是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辩论赛,按认为对与错把他们分为正方和反方,让他们进行辩论,并请各方选两名代表出来向对方说明自己的理由。再如:教“百分数的认识”时,为了弄清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我有意设计了这样一道判断题“分母是一百的分数都叫百分数”,学生听后也争论不休,于是我顺水推舟,也组织了一场辩论赛。这无疑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这过程本身也增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休息传递,实现了师生的共享。学生对数学的概念有了更正确的认识,更深层的理解。
五、让学生“动”起来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通过创设探究的情境,让儿童伴随快乐的情绪,积极进行思维活动,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起来,启迪儿童的智慧,并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在教“圆的面积公式”时,我启发引导时,说:“人类研究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经历了一万年,而后人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仅用了五六十年,显然,人类是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到了很好的启发。”这简单的几句话,学生听后有些醒悟了。接着我让学生担当角色:“现在就请你们做个古代小小的数学家。”随时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幅画,画上是一个圆形的鱼塘。我指着图说:“老爷爷很想知道这个鱼塘有多大,问了很多人都不会算,你们这些小小的数学家有办法计算出它的面积吗?”于是学生们个个拿出手中的圆摆弄着、切割着、拼接着。不多一会儿,他们一个个要发表自己的意见:“我把圆剪成了6等份,拼成一个三角形,我可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来计算。“这是不是也叫‘底×高÷2’呢?”“我把圆剪成了16等份,拼成一个梯形”。“ 我把圆剪成了12等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室里沸腾了。“公式”不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通过学生在探索中自己发现的,运用起来就倍感亲切而难以淡忘。
情境教学将“数”与“形”、“数”与“生活”结合,让学生在身边发现数学,使原来颇为遥远而陌生、敬而远之以至畏惧的数学变得亲近,似曾相识,可以理解和捉摸,由此培养起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