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活动设计方案
活动主题:分析了心理健康与教师个体成长、学习生活及教学工作的相互关系,明确了教师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及其他教师的心理与行为,摸底弄清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根据教师健康现状分析了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社会(职业特征)、家庭(个体)及学校因素。从这些方面简要地论述提高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基本途径和做法。
背景原因: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曾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教师进行检测,检测表明:69%的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在农村,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水平。在边远的贫困民族地区学校,办学条件、生活条件都很差,教师具备一个健康的心理,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很少。少量以农村教师为对象的文献中多以SCL-90为工具,从量化的角度反映农村中小学教师现存的心理问题。本活动试图在把握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造成该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为改善与增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与依据。
研究目标:通过本次研究活动的实施完成,并形成科学严谨,真实的研究报告,弄清本地区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形成第一手资料,提供给主管部门,引起注意,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开展教育与应对措施,提出科学化的应对解决方案,从而达到教育于预防的目的,全面提高本地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并推动教师健康教育的常态化,持久化教育与预防机制。
活动步骤:
第一阶段:确立研究的方向与目标,并构建研究课题人员,
第二阶段:研究人员集思广益,确定研究工具,对象,方法,以及各阶段的研究任务以及成果形式,形成文字内容。
第三阶段:明确各成员任务,开始原始第一手资料的收集调查,调查要真实客观。
第四阶段:对资料科学分析,量化处理,并总结成文字。
第五阶段:对调查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分析原因,并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法。解决措施要有针对性和全面性,以及可实施性。
第六阶段:形成文字性研究成果,交与权威机构审核并平价,对提出的建议进行修改,最终形成一份具有说服力,供教育主管机构参考价值的研究报告。
第七阶段:参与全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推动教师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提高教师健康教育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