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7《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其散文“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德育目标:感受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文化。
2、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和情感。
3、教学难点
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构成文化中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咱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有哪些风俗习惯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去感受文中透漏出的浓浓的真情!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作家。他的文章如同随意聊天,自然的写出自己独特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文风闲适自由,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三、预习展示
1、正音
系百索子( ) 络子( ) 手腕( ) 城隍庙 ( ) 苋菜( )腌 ( )
门楣( )元稹 ( ) 车胤( ) 练囊( ) 嚼石灰( ) 咀嚼( )
2、解释
莫名其妙:
肃然起敬:
四、整体感知
1、文中写了哪些和端午有关的什么内容?
(1)、说端午,介绍家乡端午的种种习俗。(第1自然段)
(2)、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2-3自然段)
(3)、正式涉及正题——“端午的鸭蛋”,着重写了“鸭蛋络子” 。(4-6自然段)
归纳总结:
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2.作者向我们介绍家乡端午节的哪些习俗?
• 系百索子
• 做香角子
• 贴五毒
• 贴符
• 喝雄黄酒
• 放黄烟子
• 吃“十二红”
3. 作者为何对家乡的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①因为好吃、著名;
②这是人们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亲切和怀恋。
五、合作探究
1、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这几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①句子简短,极其简练。
②有口语色彩。
请再找出几个有口语色彩的句子
2、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惊奇不已”的“已”是什么意思?
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停止。
有文言色彩,比较典雅
请再找出几个有文言色彩的句子
3、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什么意思?这个诗句出自何处?
看过沧海之后,别的水就都看不上了。
《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唐代诗人元稹作《无题》一诗悼亡妻: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六、课堂过关检测
1、作者由端午节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为句式说一段话。
2、画出文中体现作者对家乡鸭蛋的特殊感情的句子,并简要做批注。
试试看,你还能找到哪些句子?
七、小结
1、文章主题
文章通过对家乡的鸭蛋的富有情趣的介绍,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2、、归纳文章语言的特色:
(1)、平淡有味: 好处是:读起来亲切自然。
(2)、方言入文: 好处是:作者脱口而出,直率朴素.
(3)、带有文言色彩:好处是:使文章增添书卷气和典雅之美
(4)、有点幽默: 好处是: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八、拓展--------------中国传统节日
九、课后作业
写作训练: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成文
1、用你的笔,为你家乡的风俗文化赞扬一番,写出自豪感,语言生动传神,有文化气息。
2、据资料显示,如今大部分中学生都非常喜欢过西方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节日,而对中国传统节日越来越淡漠,你能能从利弊两方面谈谈这种现象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