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成长素描:我的教学特色和追求(2)
初任自然课的那两年,我的课堂教学追求的是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犹如一个个科学知识讲座“搭纸桥”、“变色游戏”、“科学讨论会”是其中的代表。然而得意了不久就被自己否定了:这不是把自己的课等同于科普读物了吗?我正是这样开始了思考,怎么教?怎么学?恰好这时,美国兰本达教授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引进中国,《小学自然教学》杂志的复刊,使我很快接受了一些新思想、新观念,发展起一批受到赞扬的课。诸如“热胀冷缩”、“什么力量使苹果落地”等。我相信这些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也确实更为有趣和吸引人。这一时期,我通过对美国兰本达教授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中所蕴含的“珍宝”的潜心研究,奠定了我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哲学基础。在我的许多课里都可以找到“探究——研讨法”的踪迹和理论渊源。但是不久,我又否定了自己,这主要源于我在尚未形成批判和消化能力的时候,便倾心于探究研讨法所引起的混乱。“探究—研讨”教学法非常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但有些时候往往矫枉过正,一味强调自主,忽视了老师的指导,因此反而出现学生不知所从或盲目探究,收效低微的情况。1996年4月在芜湖市大庆路小学执教的“人的营养”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终结。
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实际的教学实践产生的矛盾,引起了我的困惑,怎样的科学探究对学生是适合的?教师应该为学生有效的科学探究做好什么样的准备?我陷入了沉思和迷茫,我的小学自然课堂教学研究也进入了一个高原期。1999年我走上范罗山小学行政岗位,大部分精力主要是在管理学校,开展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普及推广工作,创建了芜湖市首家少年科学院,把一所薄弱学校发展成为安徽省特色示范小学。 在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痴迷于读书,读了许多更加生涩的世界教育名著:《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赫胥黎的《科学与教育》、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沛西的《教育原理》、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卢梭的《爱弥儿》、柏拉图的《理想国》,同时也系统地学习了中国教育教育经典:孔子的《论语》、墨子的《兼爱》、荀子的《劝学》、韩愈的《师说》、《礼记》中的《学记》、朱熹的《语录》、戴震的《原善》、蔡元培的《我在教育界的经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等。一个个大师的名字,一座座教育的丰碑,浸润着大师思想的文字穿越时空,汇成洪流拍打我的心岸。我常常禁不住激情澎湃,于是,不再年轻的心湖又重新扬起了青春的风帆。即使当了校长,我仍然坚持在第一线上课,坚持搞教育科研,特别是我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痴情不改。不知不觉,我参与研究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课教学策略研究”(批准号DHB010679),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实践,已圆满结题,并被评为全国 “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研究成果特等奖、安徽省优秀科研论文评奖一等奖。初步形成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教学九大策略体系。我潜心研究,整理出了一批可供参考的数据,包括学生活动调查表、科技活动调查表、课堂实验记录表等。在芜湖市小学科学教研员肖玲老师的支持下,通过课题研究,我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水平都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在全国科学课教学研究活动中多次获奖,并逐步发展起一批比较有研究价值的典型课例和教学录像、光盘。与此同时,我和我的芜湖同行也组建成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教研团队。现在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彭秀芳老师执教的《食盐在水里溶解了》,赵永强老师执教的《我们关心天气》、《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李震老师执教的《种子变成芽》、《摆的秘密》、《昆虫》、《温度和温度计》、《星空》,丁美林老师执教的《测量物体的温度》,丁利霞老师执教的《流动的空气》,都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的一定的影响。邓海老师执教的《无限宇宙》作为中小学课程整合案例由广西音像教材出版社出版,文娟老师的《油菜花开了》一课面向全省进行课堂教学模式展示。通过课题研究,团队力量彰显强大的活力。实验教师开发了一批和新课程科学课配套的素材库和软件,建立了课题组自己的科学课网站——科学课在线和中国·美林科学启蒙网,实验学校芜湖市大庆路小学围绕扬子鳄的生活建立了扬子鳄专题学习网站,实验教师李震整理出了小学科学课程使用的部分影像资源、素材库和实用软件。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提高,学习方式得以优化,品德行为得以发展,学生在各级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芜湖市小学科学课堂在课题研究中也洋溢着生命的气息。
印象中2007年的春天来得比较早,伴随着“十五”国家级课题的结题,芜湖市小学科学教师对“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教学策略体系”的研究热情不减,课题研究团队也越来越关注充满生命和活力的小学科学课堂。如何进一步优化科学课堂教学,稳健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有效地构建科学课教学策略,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将历史性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点拨思想引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并试图将它和“探究——研讨”教学法有机整合,让“点拨探究”架起科学素养目标和小学科学课堂实践的桥梁,成了当时我心中一个强烈的梦想。
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它是由芜湖一中原副校长、中国当代卓有成就的语文教育家蔡澄清先生创立的。该思想是在中国基础教育的肥沃土壤里生长、发展并渐趋成熟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核心是“适时点拨”。按照蔡先生的观点,适时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蔡先生是安徽省芜湖一中的语文特级教师,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表了《重在点拨》一文,正式提出“中学语文点拨法”,那时我还在芜湖市一所偏远的初中读初二,随后考入芜湖师范学校,一直没有机会享受点拨在语文课堂上呈现的精妙和魅力。对蔡先生的“中学语文点拨法”心仪也只是近几年的事,因为蔡先生的教学理想和小学科学教学所倡导的鼓励学生自行探究是息息相通的。我的科学教学之箭开始专注于一个目标——学生的发展。我开始了对科学学科和科学教学的再认识,尽可能多地搜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材、教师用书,并有计划地研读教育学、心理学、科学方法论等范畴的书籍,至今仍在进行。在此基础上,我逐步明确了我的教学特色和追求——基于点拨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学策略。
经历了20世纪由刘默耕先生领导的全国范围的小学自然课程改革,并伴随着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一同成长、成熟。我参与了“十五”、“十一五”国家级科学学科课题研究工作,获全国课题研究特等奖。曾经多次上研究课、公开课、观摩课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是安徽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参与者,参与了安徽省教科所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所有版本的编写工作和培训工作,是经安徽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的分册执行主编,《心理健康教育》分册主编。先后被授予安徽省特级教师、安徽省教坛新星、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学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专业委员会系统先进个人、安徽省模范教师、安徽省教坛新星、安徽省师德先进个人、安徽省优秀科技辅导员、芜湖市劳动模范等称号。
荣誉只代表过去,回首来路,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走过,如今在小学科学这片热土上,面对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求科学的目光,我时刻满怀使命感,为自己从事的这一职业而自豪。教育的智慧是激发学生潜力的催化剂,在每一次科学探究活动中,我和学生一起体验科学的无穷魅力,一起快乐地成长。我愿精心耕耘,用爱和智慧引领学生发展,我愿用青春和热情践行自己的小学科学教育之梦,我更愿用一生来守护学科学的孩子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