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回访对象:马家芳
回访老师:赵向东
回访时间:2004年11月3日下午
回访地点:北京大学医学院外某咖啡厅
父亲“带”女儿走进北大
马家芳,女,原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二中学生,北京四中网校学员,2003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
有人说父亲带女儿,女儿会更聪明、更上进,也就更容易成功。在马家芳身上,我得到了进一步验证。从一年级开始,她的父亲就带她走出农村,来到县城读书,一直到现在,父亲还在“培她”读北大。
“孟母择邻”故事现代版——
“我爸在我们开始读书的时候,及时把我和妹妹带了出来”
-------------------------------------------------------------------------------------------------------------------
现代“孟母择邻”提示
选择新家庭住址时,既要考虑孩子上小学和中学,又要考虑学龄前;既要考虑孩子上学路途的便捷性,更要考虑人文环境对孩子的感染和影响。
---------------------------------------------------------------------------------------------------------------------
赵:你来自宁夏固原,是什么原因使你走出那个西北小镇的?
马:我们固原确实是一个特别小的小城镇,我小的时候连楼房都没几栋。我出生在农村,当地人不怎么重视教育,我在乡下的小学读过一年级。那时候的伙伴现在几乎全都不念书了,很早就回家种地。很多女孩都结了婚,她们也就真的是种一辈子地了。我爸在我们开始读书的时候,及时把我和妹妹带了出来,从此我们就和原来的伙伴走了不一样的路。今天我能在这里读书,真的感到特别庆幸。
赵:你还有一个妹妹?
马:对,她今年考到湖南大学了。
赵:你爸爸是怎么把你们带出来的?
马:我们那地方本来就比较小,固原城里有一中和二中,算是最好的学校。我爸原来是在一所农村学校教书。当时要调到二中是很不容易的,包括经济上,住房上,都有很多问题。而他是考虑到我们以后的教育,才费尽周折调的工作。
我爸先是带我一个到城里,住在他的教工宿舍。当时是和一个老师合住的,两个男老师,不怎么会做饭,也不太会料理生活的那种。我那时特别听话,也特别努力学习,一点都不让我爸操心。现在我还记得当时好多事情。比如,别的老师给我玩具,他们炒的难吃的白菜帮子,等等。
那时候,我相当于再上一次一年级。不去学校的时候,就跟爸爸去他们班里,爸爸在上面讲课,我就在旁边站着。当时由于经济的原因,我爸有时候会抽空去外面代课,我也跟去。当时每礼拜还要回乡下老家。
县城离老家20里左右。当时我爸骑车带着我回家。他老怕我坐在后座上容易睡着,栽掉下去。就给我讲他好多小时候的故事,我爸三岁时奶奶就去世了,他一直和爷爷一起生活。他也是小时候特别懂事的那种。
回家的路上,两边都是山,爸爸就说他在哪些山上怎么玩了,上学爬过哪些山头,还有上山砍柴什么的。我爸还讲他读书时候的艰苦,一个礼拜,就只煮一些土豆,带到学校去吃。
赵:很艰苦啊。
马:的确,也挺不容易的。我当时听爸爸说那些时,没怎么去想,也不大明白,但懂事了之后,那些话还是对我很有影响的。所以我也一直知道该好好学习。其实我爸平时都不怎么记得起来督促我,我总是在之前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好。那时候,每天放学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做作业,不做完作业,哪都不去。可能就是从小养成的这种习惯,一直到现在它还在影响着我。即使现在大学里没人管,我自己也能很好地把握自己。
赵:你上几年级时全家都搬到县城来的?
二年级的时候全家都过来了。但是每到周末我们一家四口人还要回乡下那个家去。是为了回去做农活。直到我四五年级之前,家里都是一直在种地的。当时还算是半农吧,也是因为经济的问题,因为爸爸也考虑到我们以后读书都要花很多钱的事。
还有就是我爷爷一直在乡下,他身边没有别人,爸爸特别孝顺的,这方面对我和妹妹也算是言传身教吧。
我有时候也做农活,尤其是放假回去了,自然要做帮手的。到后来,我们回去的就少了,因为我们家把地都给姥姥家了,爷爷也到了城里。
背诗,写作,叛逆的青春期——
“爸爸能把握我成长的关键时刻”
----------------------------------------------------------------------------------------------------------------------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夸孩子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不仅仅是语言夸奖,即便是用语言来夸奖孩子,直接说也不是首选。最好的方式方法应该是比较含蓄的,只要使孩子“意会”即可。
----------------------------------------------------------------------------------------------------------------------
赵:小时候,爸爸都管你什么?
马:小时候我爸对我在学校的学习不怎么管,但在其他的方面,他给我讲得挺多的。教我读书啊,阅读啊,还有背那些唐宋诗词之类的。
赵:背的多吗?
马:挺多的。当时我经常摇头晃脑地背,也不懂意思,但那时背下来的印象特别深。后来到初中就都理解了,也就背了更多一些,对好多诗人、词人,都有了更多的了解。包括一些诗的背景呀,爸爸也讲给了我好多。到高中,背的就都是课本上要求的那些。
初中背书的那段时间,爸爸给我做了好多小卡片,他认为哪些诗比较好,就专门找来,有时候突然想起了,也随手写到卡片上,我就经常看。
赵:你爸的这种方法真不错。写作方面,爸爸帮你做了什么?
马:我爸没教我怎么写作文,但督促我写日记,慢慢的我就养成了习惯。小学时写的日记,自己觉得挺幼稚的。但我爸说,写得特别好,他全都给我保存起来了。
当时在学校我爸有时会争取到一些在外面学习的机会,就算是考虑到当时经济上的拮据,他也会尽量带我去的,看外面的世界,给我讲好多东西,我爸希望我走出去,而且很早就开始了给我的熏染。初二的时候,他带我到北京、大连好多地方去,回来我还写了旅游心得,我爸当时说写得很好,夸赞了我一番。
赵:你爸是教什么科的?
马:我爸调来二中以后,就直接教高中语文,还当班主任。因为他是教语文的,所以在语文上对我的要求就很高。但他老说我的作文没有日记写得好。
为了帮我解决写作上的问题,在平时,他指导我阅读别人的作品,教我看到一个事物时多思考,如果要把它写入自己的文章,应该从什么角度怎么看。高中后来练考场作文的时候,因为我作文总得不了高分,我爸还和我的语文老师针对我的应试作文,专门商量过对策。然后让我经常训练着,写一些东西,速记啊之类的,或者是专门描述一个事件,定期给我改一下。
赵:你爸在你读书的学校任教,他经常这样和你的老师一起为你解决困难吗?
马:不总是这样,因为其他的课程,他也不是很明白。但他会经常从我的老师那里侧面了解我学习及各方面的情况。他很了解我,爸爸能把握我成长的关键时刻。
----------------------------------------------------------------------------------------------------------------------
孩子的学习习惯要从小培养
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要从小抓起,要抓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个关键时期。马家芳的成长经历一定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
赵:爸爸跟你交流的多吗?
马:我遇到什么事情比较愿意找爸爸。有时候跟同学有点小矛盾,有时自己也知道没什么,但心里就是觉得别扭,不舒服,就跟爸爸说。他是比较放的开的那种,他老跟我说:“和朋友、同学在一起的时候,凡事都要学会换位思考。”后来,我自己也就想开了,就不生气了。
爸爸直接跟我交流的也挺多的。他很沉着。我记得高一的时候,我和班上的一个男同学走的比较近,班主任老师知道了,认为挺严重的,老师就跟我爸说了,还跟我爸道歉,说没管好你的女儿。我爸后来就找我谈了很久。
赵:怎么谈的?
马:因为挺长时间了,我记不太清楚了,只记得不是在家谈的。他带我到外面,说了好多,他一直挺相信我的,认为我能处理好,只是我没按照他想象得那样处理。爸爸让我别管是什么,放弃;而且态度是比较坚决的。当时可能我就是那种叛逆心理吧,就成天不怎么在家待着,每天上晚自习,下午回来吃饭,吃饭之后就去教室看书,要不就出去转一会。我妹就说我,我姐成天都不在家里呆,还总惹我妈生气。我爸前前后后就又和我说过几次。一般在其他的好多事情上我爸都很能平等地和我商量,但那回,他可以说是没有妥协。他从我的学习,从我以后要走的路这些方面给我说了一些,我明白他的意图后,自己心里有了底。
赵:什么底?
马:说不清楚,就是我能知道在这种时候,我该怎么理智一点,更好地把握自己。爸爸给了我一种很踏实的感觉。我当时成绩也没受到什么影响,爸爸还是比较信任我。
赵:我看你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女孩。
马:因为我爸说,他小时候由于没有人来指导,在很多事情上就走了很多的弯路。所以他在这方面对我的要求就比较高了,希望我有能力判断事物,判断自己要走的路。
爸爸积极的心理暗示——
“有两个乖女儿就行了”
---------------------------------------------------------------------------------------------------------------------
积极的心里暗示是教育孩子的法宝
父母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促进孩子上进心和自信心的形成。
----------------------------------------------------------------------------------------------------------------------
赵:你说过你父亲比较信任你。因为你自始至终就是比较稳定的,特别是学习。
马:可能是吧,学习上我从来都没有放松过,老师都说我听课效率特别高。从初中到高中,我爸都特别为我自豪的。
赵:怎么自豪法?
马:因为学习好,那些老师在我爸面前都夸我。而且还有性格吧,我是那种比较沉稳的,老师就说我办事情挺让他们放心的。我爸回家说这些时,就对我们说:我不求什么了,有两个乖女儿就行了。
赵:这些话你爸经常在你面前说起吗?
马:我爸经常会说的,就说些什么为我感到自豪这方面的。也是由于以前的家境吧,我爸算是半个孤儿,那种环境下,他有好多自己没有能实现的追求,所以他对我和妹妹的期望值比较高。而当我们经过一番努力使他的期望有了一定的满足后,爸爸自然就比较自豪了。其实总的来说,我们一家都是那种挺容易满足的,生活过得比较舒心和平淡。我现在也是那样,不会刻意去苛求什么。
赵:你爸说有两个宝贝女儿就满足了,这是对你俩的心里暗示,现在看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看来你爸爸的言语和行动对你的影响很大。
马:对。我爸是一个特别热心的人。现在农村老家什么人来找他,办什么事,我爸都不会只是表面应付,他都特别认真地对待,即便帮不上忙也要费力争取一下。多数老家的人在经济上情况都不怎么好,好多都借了钱就不还了,我爸还事事给他们帮忙。他的大学同学,还有现在的那些同事,跟他关系都相处得特别好。
我爸在工作上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爸爸读了特别多的书,他是语文老师,自然很注意这方面了。我见过他读过的那些特别旧的书,上面做的笔记特别多。而且爸爸一般读到什么书,他觉得好的,就让我读,往往我们还能在一起说一说书中的人物, 而且他经常也读一些和学生比较接近的书,还读武侠科幻之类的。他就是想要让自己多了解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便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当然这也为他教育我和妹妹起很大的作用。爸爸还给我讲过他对《笑傲江湖》这本书的看法,我们还一起说金庸笔下的人物的性格。
----------------------------------------------------------------------------------------------------------------------
家长与孩子沟通的策略之一
要与孩子有共同语言和话题,有共同的爱好最佳。简单说教甚至是高压命令,是最苍白最失败的。“命令是直接而简单的,沟通是最有效的。”
----------------------------------------------------------------------------------------------------------------------
赵:你爸是优秀的老师,一定有特别优秀的学生,他在家里有没有提到啊?
马:有。最近的几届,他带过的学生有成绩挺好的,当时有几个进清华北大的。他经常跟我说起其中的一个学生,高一报到的时候就找我爸谈,说他打算三年内怎么样去做,目标很直接,就是清华。后来那个学生考到清华自动化,我爸说他到清华也是数一数二的,还被保送研究生。我每次都是在饭桌上听这些。爸爸不会直接把例子加在我身上说。但我明白那是说给我听的。而且也都记在心里。确实,那些名牌大学的氛围,学识渊博的教授,真的是让人非常羡慕。其实我知道爸爸那时候也是给我订了这样的目标的,他也会说,但我嘴上从来不应。因为那个时候,大人给你定下一个特别确切的目标,总觉得有点儿烦。但我心里还是有底的,我不能保我能考到哪,但是我会朝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嘴上不说,那是为自己留点余地。因为清华北大可不是那么好考啊。
爸爸给她找来的学习助手——
“那上面都讲了,我直接学就可以了”
赵:爸爸还用什么办法激励你?
马:可能他让我上四中网校也是有用意的,因为北京四中每年考清华、北大的人数,是全国最多的一所学校。
赵:你上四中网校是什么时间?
马:高三下学期开学前。
赵:在你们那个小地方,你是最早上这个网校的吗?
马:第一批吧。当时是给了学校两个名额,爸爸为我争取了一个。我一开始不太了解,而且觉得都快高考了,怕来不及,就有些排斥,还是爸爸坚持的。而且后来证明,确实是受益匪浅的。我在网校学习的时候,有银川分校过来的老师做家访,当时还有其他网员。
赵:他们家访都做什么了?
马:当时那位网校老师问我:“你知道高考考什么吗?”这个问题其实爸爸从高一开始就再跟我说了,还有老师课堂讲授的,觉得这谁都知道。但我当时还是懵了,毕竟,具体到每一门学科,我还没有从大的方面入手,找出自己哪方面欠缺。他问我做题怎么样,我就说:“大多数都能做对,只有个别不会的,有时候就放过去了,认为就几个不会,无所谓。”他说,如果那样相当于白做了,你会了就会了,不会的下次还不会。他还举例子,说我现在的问题,就像在柜子里挑衣服似的,乱七八糟放一堆,你都不知道里头有哪些。要用的时候,一下子都掏出来了,有时候找不着,有时候能找着,但还是不整理,下次用的时候照旧很费力去找。以后应该特别留意,对自己的弱点,抓的紧一点。
赵:你对哪些栏目印象比较深?
马:我对“名师答疑”里的"精华区"这个栏目印象比较深,也用的比较多。因为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哪些问题不会,自己提不出来,看别人提出来了,才觉得自己也不会。还有“同步指导”栏目,高三很多内容都是总结性的,它那上面都讲了,我直接学就可以了。网校老师家访的时候还给我介绍了一些我以前没有注意到的栏目。比如有一个英语阅读的栏目,都是一些国外同龄人的优秀作文,是由网校老师收集的。我后来就觉得那块的内容非常好,对我英语语言的应用有很大帮助,不局限于高考上了。
赵:哪一科用的多?
马:物理。因为物理基础比较差,就比较注意物理。高考之前,网校有北京各区的高考模拟试题,我做了挺多,效果比较好。
赵:高三后期时间都挺紧的了,学校的卷子压得都挺多的,你是完成了学校卷子之后才上网校学习吗?
马:一开始,我就先做网上的,因为网上的题都是比较快,比较新的。后来发现老师给同学印的卷子,有时候也会重复,而那题我都做过了,就不做了。
赵:那你都下载打印出来做,还是直接在电脑上做啊?
马:数学我打印下来做的时候多,英语就在那上面做。
赵:英语都做什么?
马:英语就是做阅读。因为我那之前的寒假听过四中吕奇恩老师的一场讲座,很受启发。那是我最先知道四中网校的时候。高三第一学期快结束的时候,一个四中英语老师在银川做了一场报告。当时学校老师带我们去的,我们学校离银川还有五六个小时的车程。那个英语老师说英语学习要多阅读,要多读自己感兴趣的现代文以及一些地道的英语文章。也就是后来家访时提到的那个英语栏目。他那次讲得挺好的,特别幽默。
附回访对象随感:
感 受 父 爱
-------马家芳
小时候的美好记忆
---------------------------------------------------------------------------------------------------------------------
童年美好的记忆是孩子成长的动力
父母给孩子童年时期的美好记忆,是孩子永远的精神享受,是孩子一生中追求善良、正直、上进和高尚的源泉。“爱”和成功应该是童年美好记忆的主旋律。
---------------------------------------------------------------------------------------------------------------------
爸爸诠释给我的父爱,就是对我的那种平等的欣赏和理解。
记忆中,那是我小时候,夜里,在农村老家的正房,所有人都在看电视,我和妹妹一心等着爸爸,等着他下班回家时会带给我们的小玩具。爸爸回来了,全然不管身上满是夜色下赶路的寒气,却陪着我们拉着新买的小木鸭子满地转,那寒气也不知不觉地融化在了我和妹妹天真的笑声中。从那时开始,我便惯于在爸爸营造的轻松中走路。我成长的每一步,我今天有的一点一滴的成绩,抑或是具备的一些优良品质,无一不留有爸爸的印痕。
记忆中,一些很真实的东西,看似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我还是要在今天把他们说出一些。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小学一年级是如何度过的。爸爸在中学教书,一间简陋的单身宿舍里,平日爸爸照顾我吃住,周末再用自行车带我回乡下的家里。那些日子,即便时光如何快速流逝,在记忆深深浅浅的角落里,它们都不会有丝毫的模糊。
有一件事情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让我觉得在那时,爸爸就能够用一种和大人说话的语气和我说话,他那种平等对待孩子的态度,从此便铸成我们友谊的基石。当时家里没有多少收入,爸爸在外面兼了一份课,周末去上,但当着学校屋里其他人,他说要带着我去叔叔家做客,让我拿着作业。我还跟他争辩说:“你和叔叔聊天,我怎么看书啊。”走出校园,爸爸才告诉不是去做客,是去上课,还说以后别说出去,因为去外面上课,学校是不允许的。我不知道爸爸以为当时只有六岁的我会懂多少。但我确实记住了每一句话。
从那以后,爸爸把很多事情都愿意交代给我,或与我沟通。那些大大小小的事,甚至于和妈妈闹的别扭,工作上的不顺心,家里的一些打算,爸爸会说给我听,大多数时候,我并不能给出适当的建议,但是却也由此懂了爸爸。
爸爸年少时的岁月,也印在我的脑海
爸爸是坚强的人。当年,他所有的玩伴都还在一起闹腾的时候,爸爸就已经懂得如何去扛起生活的担子了。读自己喜欢的书,如饥似渴,有着那个时代人的骄傲与激动。爬山,砍柴,捉松鼠,一样也没落下,却是当时村子里唯一考上大学的。每次爸爸用自行车带我回老家,我都会在那段长长的路上,在车上听到好些他的故事:他如何早起晚归上山去砍柴,一砍就是一整天;如何光脚飞奔在山路上去上学。
我不像听长辈们忆苦思甜似的听那些故事,而是从每一次的重复中听出新的意思,直到现在还是这样。爸爸年少时的种种憧憬也常常让我神往。我看着爸爸讲起这些时眼中流露出的安定与深邃,也向往着那些属于爸爸的不一般的岁月。
一季一季走过,爸爸额上逐渐增多的皱纹,也是我一年一年成长的年轮。
爸爸读书,我也读书
---------------------------------------------------------------------------------------------------------------------
父母教育孩子最省力的办法
把孩子“带”入书的世界,就等于把孩子交给了若干教育大师。
---------------------------------------------------------------------------------------------------------------------
小时候,老家的竹椅,吱吱悠悠的,在院子的李子树下,爸爸读书,一坐就是一整个上午。我总是试图在那竹子的空管中掏出类似于鸟蛋之类的东西。但若干年后忆起的还是爸爸那阵子的神情,不为一切所惊动。那个样子的读书让人快乐。
现在我也是那样,随便什么书,随着性子,拾起来就读,读书的感觉,是沐浴春风的感觉,读书让人纯净,就像老家雨后的空气一样。
还记得,午后的阳光照着,爸爸总是会突然拿起笔,在手跟前随便的纸上,记下他爱的诗词。爸爸说那些少年时留在脑中的诗词,即便记忆再模糊,它们也会在需要和不需要的时候清晰地跳出。
于是我的手中也多了那样大大小小的卡片,端详卡片上爸爸的一笔一划,没有声音,没有嘱咐,却又都是声音,又都是嘱咐。我也随爸爸所爱,爱上了那些平淡的字句所表达的不平淡的情感。高中以后,课内课外都记了不少其它的诗词,却没有哪些能像当初记的这些一样深刻于心。
爸爸的书柜上都是很旧的书,一直不喜欢它们那种陈旧的味道,所以至今未曾读过几本,倒是爸爸每次从那上面翻到我要的答案。即便有这些遗憾,我在爸爸的引导下,还是读了不少的书,其中外国名著读的不少。《飘》、《悲惨世界》、《基督山伯爵》都早早地被我带着不甚明了的心情看完。
《约翰•克里斯多夫》无疑是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本。罗曼罗兰在书中所叙述的音乐家的内心成长经历,带给人的精神力量是强大的,具有震撼力的。主人公认为“只有森林和田野才是我的楷模”,认为对音乐的爱是接近生命的一种最圣洁,最直接的方式。那种种的坚强与敏感都让人感到一种不断上升和蓬勃的力量。
爸爸说《约翰•克里斯多夫》是在他少年的时候带给他思索与力量的书。
就是在和爸爸一起读书,一起谈论书中人物的时候,爸爸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真诚地对待朋友,谦虚,勤奋,追求充实的自我。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爸爸教我如何做得更好。 我无法细数这么多年来在我的成长中爸爸有几回是一本正经地跟我谈他认为我该怎么做,怎么选好自己的路,定位好自己的人生,或许根本就没有。而在所有的路已摆在我面前时,爸爸鼓励我,帮助我,让我找到了人生正确的航向。
细细地品味,我似乎是一条小船,被一条河流带着涌向远方。这条河流,爸爸是,书也是,流着,曲曲折折地流着,却是向着它要去的方向。
爸爸“伴”我读北大
爸爸也是那种一贯幽默的人,他开导我的方式使我明白:所谓父爱,其实就是那种平等的欣赏和理解,它其实是由童心转化来的。饭桌上没有言谈身教,却听得出爸爸为我而来的骄傲。那些东西在我开朗的时候是我的一些负担,但每每有什么不顺心,爸爸却是以最大的理解支持着我。
来到大学校园已经有一年了,爸爸给我的信总是不断,每每他碰到一些事情有什么体会,或者关于我所学的专业的一些建议,都成了我们信中交流的话题。我已经长大,一个人在外,学着为自己的大事琐事做出决定,爸爸带给我的东西变得尤为重要。无论是现在还是以后,我都会带着爸爸的爱走在求学、求知、求真的路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