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记承天寺夜游和答谢中书书课文理解.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9311085 上传时间:2025-03-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承天寺夜游和答谢中书书课文理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记承天寺夜游和答谢中书书课文理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 问题探究:课文理解——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 描写 议论。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月色(或月光),全文共分三层:第一层(1-3句)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4句)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最后3句)议论,表达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的心境。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幅月夜图,作者没有直接写月,却处处在写月,这样写妙在何处? 【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色,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影,写出竹柏之影的参差交错、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②作者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和自我排遣的旷达。 2、全问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1)句子: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2)句子: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欣赏趣味相同。 (3)句子: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密切。 (4)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知趣相投,命运相同。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作者称自己为“闲人”是因为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仕途失意的他落寞,当然也是他自我排遣的旷达胸襟的体现。这体现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和自我排遣的旷达。】 4、如何理解文中的“闲人”(“闲人”的含义),文中哪些语句表现“闲”?(“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有关语句: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人都很“闲”。) 5、本文写月突出其明,写境突出其静,写影突出其形,写人突出其闲,写情突出其空。(请各用一个字回答) 6、“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 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7、“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8、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9、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 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11、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二人心有灵犀。) 12、“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13、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14、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清静、舒适、愉悦。】 15、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16、“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17、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世人大多热衷名利,为俗务所累。】 18、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 【“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这些都说明是“闲人”。】 19、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 例: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20、文中写“月”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出了月色的哪些特点?【“如积水空明”可以想象到月色之明;“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想象到月色之清;“盖竹柏影” 可以想象到月色之浓。】 21、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22、默写:①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色空明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4、“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25、①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②“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月光 ,“藻、荇”、是指竹柏影,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6、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27、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 答:“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含义是: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答谢中书书 问题探究: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激发人的想像,为画面增添灵动感与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9、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川之美”的?——先仰视“高峰入云 ”,再俯视“清流见底 ”,又平视“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最后 又按时间分“晓”“夕”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 10.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