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初中古诗文教学中问题和对策思考
【摘要】当前初中古文教学存在只重字词句含义及用法的问题,这与课标精神和课后练习设置的意图是不太吻合的。把古诗文教学的两个目标结合起来考虑,是解决当前古诗文教学困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教学困难 课标 课后练习 比较 对策
一、初中古诗文教学常见困难:1.老师要求学生记住文言词语的意思,学生不去记,或者记不住。2.老师要求学生对文言词汇进行梳理积累,学生做不到。3.学生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翻译理解时不懂得用,面对句子,下不了手。4.进行句子翻译时,总要掉词漏译。
二、教学初中古诗文的依据
1.课标要求: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2.语文教课后练习题设置
第二册:《伤仲永》二、 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三 、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的词的意思。《木兰诗》二、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三、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看看这些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从诗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孙权劝学》二、 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口技》三、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短文两篇》二、 翻译下列句子,填出句中省略的词语,注意加点的词的意思。《狼》二、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第六册:《公输》二、根据上下文,把下边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句中疑问词的用法。《〈孟子〉两章》三、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鱼我所欲也》二、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庄子〉故事两则》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曹刿论战》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注意它们意思的差异。《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愚公移山》二、辨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的异同。
3.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古诗文时,必须改变教法,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文的音乐美。从课后练习的设计可以看出两个特点:一方面,在初中阶段要教会学生朗读文言诗文,读准停顿节奏,注意句式语气。另一方面,掌握常见的文言虚实词是能阅读文言的必要前提,因而这样的练习贯穿文言学习的全过程,不过,这种要求的量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多,在问题的设计上,往往用“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等形式,显然是强调文言词语的解释、积累必须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也即必须在语言环境中解释词义,这也是学生学习文言的途径和方法。另外,几乎每篇课文后面,都有关于课文内容理解,思想情感体验及评价的思考题,如《童趣》的第一题是这样说的,“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我’看到‘鹤立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为什么作者说这两件事都有‘物外之趣’?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这表明文言教学的一个目标就是把文言当作“语言工具”来教,另一个目标则是它的人文性,把文言文当作“文化载体”,用以培育熏陶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当前初中古诗文教学存在只重字词句含义及用法的问题,这与课标精神和课后练习设置的意图是不太吻合的。笔者认为,把古诗文教学的两个目标结合起来考虑,是解决当前古诗文教学困难的有效途径。
三、解决当前文言教学困难的对策
1.大胆改变文言教学设计形式。文言教学容易陷入初读课文,阅读注释疏通文章,解决字词,分析课文的套路,学生容易感到枯燥,有个老师用诗意教学教《三峡》,首先提出“学习了《三峡》这篇文章,我们已经为郦道元笔下的美景深深折服。现在,假如你是三峡旅行社的一名导游,你要把”大三峡“的美景推向市场,有游客打算到三峡旅游,请你向他推荐三峡最美丽的季节。”第二个环节:“《三峡》一文将浓妆淡抹的三峡美景尽收眼底,让我们过足了导游的瘾。你看,本来是山上的一块石头,多情的三峡人就赋予它一个浪漫的传说,又给它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就成了一个有名的景点。下面,我将提出更难的问题:如果你是一位策划大师,现在为三峡设计景点名称,设计时要紧扣课文的句子。下面给你们五分钟的思考时间,需要讨论的同学可以小声讨论。”第三环节:“大家的策划很成功,现在请赶快拿起笔,写下你的三峡风景策划。”另一位老师用“以今度古法”教文言,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些方法正是体现了自主、对话、体验、人文特点才取得成功的。
2.强化读背要求。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言是表达思想的,现代汉语句子通过一定的节奏、语气、语势表达思想感情,文言文同样如此,初中阶段学生初涉古诗文,会觉得新奇和畏难,如果这时学生能习得古诗文良好的语感,为文言的节奏美、韵律美所打动,必然原意亲近文言,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保持对古诗文的兴趣,又有利于理解古诗文的含义,又何须老师煞费口舌、少慢差费的卖学习文言的劝世文呢!但是,要达到对古诗文情感内涵的深入感悟并内化,背诵实在比朗读效果要好得多,何况,人对背得的东西的理解会随时间推移、阅历增加而愈益加深,古诗文的语感,包括古诗文词语的理解,应该也是这样吧。可见,读和背各有各的功能和效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最好要能范读古诗文,而且,从一开头起,就要坚定不移地强化读和背。
3.加强阅读和积累。词义识记和诗文阅读应该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学生掌握的古汉语词汇太少,必然无法完成古诗文阅读,而记不住古诗文词义,根源恐怕在于古诗文的见识数量太少。古诗文常见词语的呈现次数不够,大脑中烙下的印记不深,就不易记住或想起来。高中生之所以对古诗文理解力强些,除年龄大,理解力强些外,见得多应该是重要原因。因此,除课文外,老师选择一定量的课外古诗文供学生阅读是重要策略。
4.养成对译习惯。我们对汉语词汇和句子的理解和使用困难不大,但如果要求我们用规范的方式解释句中字词,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换成初中学生,困难会更大。学生虽然记住了一些单个文言词语的意思、用法,但翻译时不会运用或不能逐字落实,也很正常,这当中有个反复实践和习惯养成问题。因此,从学习文言文起,教师就要作好文言直译的示范,安排相应的文言句子逐词解释作业。如学习《伤仲永》“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句,一一解为“自是(从此)”“指物(指定事物”“作诗(写诗)”“立(立刻、马上)”“就(完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逐一释为“(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的责任)(给)(那个人),通过这样反复示范、练习,学生就会养成文言翻译的逐字落实的习惯,当然,老师少不了还要教给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断猜译的方法,如此,当学生读到新的文章,新的句子,也会对陌生的词语采用推断猜译的方法。相信学生不分青红皂白以今义当古义,漏译的现象会大大减少。
5.进行必要的梳理归纳。文言字词的积累掌握,有一个从分散到集中,从不自觉到有意识的梳理归纳过程,经过这个过程,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水平才会逐步提高。比如”也“字,当我们见识了一定数量的有”也“字的句子后,老师引导学生集中理解归纳:“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二日中时远也。”“余闻之也久。”“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也”是语气词,至于表示什么样的语气,在句中翻译不翻译怎样翻译,则要根据句子的形式及“也”字在句中的位置来定。文言实词意思的确定,尽管可以有语言环境推断法、多音字不同读音辨析法、词性变化辨析法、依据通假规律辨析法、从已知到未知推断词义法等,但见识到一定量时的归纳整理,能使学习变得简单容易。如“长”读“chang"时,可作名词,意为“长度”例“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可作形容词,一个意思是“两端之间距离大”,如“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另一个意思是“长时间的”,如“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读“zhang”时,可作名词,意思是“领导者”。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可作动词,意思是“生长、长出”,如“幼有所长。”可作形容词,一个意思是“年长的”,如“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一个意思是“辈分大的”,如“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也许,这样梳理归纳以后,记起来还会有些困难,老师还可进一步动脑筋,比如,把几个意思编成一个故事,编成几句顺口溜等,帮助学生巧记。
在古诗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以讲授代替诵读,对诵读教学重视不够
诵读是学习古诗词最传统也最有效的方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加之古诗词本身具有的韵律性,所以反复的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诗词本身具有的内蕴才能被更好的理解,而诗词的美感也才能被更好的体味。
2、教学方法单一,效果欠佳
目前,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多半是介绍时代背景、作者、讲解词语及内容,再要求学生背诵默写。整个过程是程式化的,其弱点在于教师讲的的太多,学生感知的太少,教学手段是“口耳相授”,课堂上缺乏美感,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厌学古诗。与此同时学生学古诗的渠道也仅限于课堂,课余时间他们不会去主动学习古诗。
针对以上问题,今后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要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传统的诵读教学方法是不能丢的。厉复东主任也在会上提到了对古诗文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在诵读的前提下加深理解”。
2、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应该灵活运用。不同地区的语文课上课环节不尽相同,但都很重视学生的自主意识,老师都尽力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自身,从上课效果上来看,学生的学习能力确实能够通过这样的锻炼得以提升。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小组合作学习的道路要继续在摸索中认真走下去,并且应根据不同的课型灵活运用,力争变生搬硬套为不着痕迹,使模式转化成习惯。
3、教师个人风格要稳中求变、教学要努力创新。同样的一篇文章,不同教学风格的老师来教授其效果也不同。所以我觉得我们老师个人在教学中也要教学相长,努力创新,不断突破自我,提升自我。
历来,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仅仅把古诗文教学当作读几首诗词以应付考试的教学观念。应充分重视古诗文教学,发挥古诗文教学的创新功能和实践功能。要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水平,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兴趣的培养 长期以来,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不大,古诗文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可见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单调、呆板、枯燥,难以诱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故事激趣 在学生学习古诗文时,适时地引入某段背景故事或诗人轶事,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张继的《枫桥夜泊》前,可以设计张继赴京应试落举,心情郁闷而写下此诗的故事,所以由于此诗张继的名气可能远远大于当时中举的举人。 2、绘画激趣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好的一首诗就是一幅绝佳的画,根据古诗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悟其意,绘其景。如在教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在学生理解了诗意后,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美术基础,大胆地发挥想象,人人画一幅“儿童追蝶图”。在教《锄禾》时,教师可一边让学生诵古诗,一边配上“一个太阳、一片禾苗、一个老农手拿一把锄头在锄禾”的画面,并适时加上几滴豆大的汗珠,这样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像插上了翅膀。 3、创设情境激趣 古诗的教与学,是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头痛的一件事。如何让古诗的学习,成为“有趣、有味、有意”之事呢?我认为创设情境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教师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的美的景象,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师还可以借助挂图、图画、简笔画等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优美意境。如学习《小池》一诗,诗中初夏秀美的小荷花池,充满生机,引导学生自学,自读几遍,展开想象,画一画,可以结合生活实践用自己的经验去丰富形象,表现诗中优美的意境和活力,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自学能力得到培养,真正实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4、想象激趣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他们在诗的意境中遨游,真正感悟诗的意境,理解诗意。如教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前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时,即启发学生想象:假如自己一个人生活在外地,那么此时此刻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呢?这时,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畅谈了自己的感受。 二、吟诵体会 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音乐美。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分诗、七分吟”,教师以朗读吟诵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努力把这种情感转换为自己的经验,并通过吟诵抒发出来。学生时而朗朗出声地诵读,时而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思想感情。 二、入境入情感悟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例如《江雪》这首诗,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大雪漫天飞舞,北风呼啸,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的场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和意境。 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