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本章导航 第一节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 二、文学创造与其它精神生产的区别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 一、文学创造的客体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 第一节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马克思、恩格斯在将艺术活动称作“艺术生产”的同时,明确地将它与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活动一起列入“精神生产”的范畴,并指出,它们“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 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 二、文学创造与其它精神生产的区别 物质生产 物质生产指的是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 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形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它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关系 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后,精神生产才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发展起来。 物质生产不仅是精神生产产生的“始因”,而且在精神生产获得独立之后仍然并始终是精神生产发展的“动因”,如“普照的光”,照耀着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总是受着物质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并“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 精神生产的独立性 精神生产从根本上说是被物质生产所决定的。但是,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它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首先,精神生产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 其次,精神生产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它一旦从物质生产中独立出来,就反过来对其发生作用。 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精神生产作为“特殊的生产”,有着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征,主要是: 1.精神生产是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的生产 2.精神生产是以符号为手段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 3.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文学创造与科学的区别 科学反映活动立足于客体,它通过理性思维力求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在于获取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以满足人的理性需要。科学生产实际上就是某种知识的意识形态生产。 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将这种感受和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其生产成果,主要体现为人的情绪、情感的物化形态。文学创造实质上就是审美意识形态的创造。 文学创造与宗教活动的区别 文学创造与宗教活动存在着不少相似性。它们都是对世界的情绪、情感体验,都具有直观性、想象性、幻想性、形象性等特点。从历史渊源看,二者也常常若即若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形态,实质上是通过对神和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迷途,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的价值,从而导向超验的彼岸世界。而文学创造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生产,则是要导向能充分地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世界。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话语生产 文学以语言为符号(语言又以文字、语音为符号),是话语系统的生产。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称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但是,文学所运用的语言并不是语法意义上的“语言”,而是一种实际交往的特殊“语言”――话语。文学创造就是以话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 文学话语既不同于语法意义上的语言,也不同于一般科学话语和日常话浯,它们之间“有着确凿无疑的差异”。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 人类任何生产都是主客体相统一的活动,没有被生产的客体或者没有生产的主体,便没有生产。 同样,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生产,也是人与世界即主客体间的特定关系的反映。因此,要理解文学创造的本质规律和特点,必须科学地理解文学创造的主客体的实质和特征。 文学创造的客体 一 关于文学创造的客体的种种解释 1.客体即“自然”说 2.客体即“情感”说 3.客体即“原始意象”说 二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2.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客体即“自然”说 这一学说认为,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 在西方,这种观念集中体现在古希腊“艺术摹仿自然”的艺术观中。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亚理斯多德等都持此观点。 中国古代文论虽然没有艺术摹仿自然的明确而系统的学说,但这种意向早已存在。例:《易经》“象天法地”,感物说。 客体即“情感”说 在西方理论史上,“文学客体即情感”说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存在(如柏拉图说艺术摹仿“情欲”),但主要盛行于18世纪启蒙主义、感伤主义和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兴起之后。这些思潮的代表人物认为,艺术的职责不是摹仿自然,而是表现心灵,表现情感。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文学艺术是情感表现的观点像一条粗大的红线贯穿始终。《乐记》“情动于中,故发于声”;《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到了西晋,陆机的 “诗缘情”明确肯定文学的主要表现对象是情感。 客体即“原始意象”说 在现代西方,一些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在致力于追寻文学艺术的原始根基时,力图提出新的文学客体学说,其中最著名的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始意象”说。 所谓“原始意象”,按荣格的解释,就是“人类远古的深层集体无意识”,是自远古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并且世代遗传下来的深层心理经验,是一种亘古绵延、无所不在、四处渗透的最深远、最古老和最普遍的人类思想,即人类精神本体。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所谓“社会生活”就是人在经济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中结成的现实关系和全部活动的总和,也就是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意识活动,它既可以把物质世界作为创造的客体,也可以把已客观存在着的特定社会意识、社会心理、文化氛围、历史情境和作家个人对生活的体验等作为创造的客体。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在文学创造中,无论是侧重于社会物质生活的反映还是侧重于社会精神生活的反映,无论是侧重于作家内心生活的抒写,还是侧重于外部生活的描绘,归根到底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一切文学作品都有社会生活的根源(包括神话、<a name=baidusnap0></a>童话</B>、神魔小说、科幻小说等等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 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虽然同样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然而文学艺术和科学认识所反映的具体生活即具体客体并不相同,文学创造的客体有它的特殊性: 1、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2、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 3、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的主体 一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 1.主体即“摹仿者”与“创造者” 2.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 3.主体即“集体人”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1.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2.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3.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主体即“摹仿者”与“创造者” 前面讲过,西方的艺术摹仿说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摹仿,而作家、艺术家就是“摹仿者”。 18世纪以后,艺术“摹仿说”受到冲击,特别是在浪漫派对“摹仿说”的批驳中,人们普遍强调艺术的想象与创造的本质,强调艺术家、诗人作为创造者的主体地位。 我们认为“主体即摹仿者”的说法并不妥帖。别林斯基说:“抄写自然的是画匠,不是画家。”艺术家的天才就表现在他的创造才能上。但是,这种创造,不是随心所欲,而要受到客体对象的制约。 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 西方有的理论家从审美的角度,认为艺术主体是生活的“旁观者”。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说过:“生活就象一场体育竞赛,有些人充当角力士,还有些人成为调停者,而最好的位置却是旁观者。” 西方另一些理论家则认为,艺术主体实质上是移情者。德国心理学家费舍尔父子、立普斯、伏尔盖特等均持此观点。立普斯说,人们在对周围世界进行审美观照时,不是主观的被动感受,而是自我意识、自我感情以至整个人格的主动移入;而通过“移入”使对象人情化,达到物我同一,从而产生美感。 主体即“集体人” 在中西传统文艺理论史上,人们一般认为,文艺创作是纯粹个人的劳作,文艺作品所表现的是纯粹个人的意识。而荣格在提出艺术是“集体无意识”的象征的同时,明确地将艺术家称作“集体人”。 荣格认为,艺术的真正本体是原始意象,而艺术家要把握住那活跃于冥冥之中的、幽灵般的原始意象,就必须超越个体意识,潜入集体无意识中去。换言之,只有超个体的、属于全人类的“集体人”,方能瞥见它。这样,艺术主体就必然是“集体人”。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上述各种观点都不能正确解答文学创造主体的性质问题,下面谈谈我们的认识 : 1.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2.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3.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复习要点 一 [基本概念] 精神生产 文学创造的客体 艺术生产 文学创造的主体 [思考问题]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复习要点 二 [思考问题]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话语”与日常话语、科学话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话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4.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它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的现实客体? 5.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为什么?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和创造者”? 文学理论教程 张荣翼 主讲 * *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理论教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