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从《杨氏之子》看小学文言文教学
什字中心小学 王小丽
《杨氏之子》是小学语文的第一篇文言文。在上课之前,我把教案反复地钻研了几遍,觉得这篇文言文比较短小精悍,全文只有55个字,内容简单,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应该没有什么难度。所以上课的时候没有多讲解,只让学生读了几遍课文,指名几个孩子讲了句子的意思,20分钟之后,看到几个优秀的孩子把手举得高高的,就以为孩子们对所传授的知识都掌握了。谁知道,当课文上完,我请学生回答课后习题“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时,孩子们竟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除了几个聪明的同学似懂非懂之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好像完全不理解作者为什么称赞杨氏子聪明。我这才知道我高估了孩子们的能力,毕竟对于他们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啊,要孩子们像学现代白话文的一样快速学习古文,那注定是要失败的。
接下来的一节课,我重新调整了上课思路,按照几个步骤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先指名学生朗读课文,从字音字形到节奏断句,从字词意思到句子意思,从重点句子再到整篇文章,一一重来一遍。把句子读通了,句意弄懂了,内容理解了,再让学生交流杨氏子的回答妙在何处?学生纷纷作答:“1、是利用姓氏做文章。2、 是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自己的意思。”恩,我点点头,这下孩子们是彻底理解课文的内容,真正懂得杨氏子的聪慧之处了。课文上完了,我们又拓展了其他短小的文言文,理解其内容,学习其中说话的语言艺术。下课铃响了,孩子们还意犹未尽呢!
看来,欲速则不达,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一定要告诉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才能学好。由此,针对这篇文章,我总结了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几点做法:
一、读顺句子,把握节奏。
对小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最大的难点可能在于按文言的节奏读顺课文。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加强朗读指导,应该把读通文言文这一目标作为文言文教学的底线。。比如《杨氏之子》这篇文章节奏是——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教师先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地范读课文,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标注停顿、重音和问句的语调;接着让学生小声跟读,读准节奏;再让学生自由练读,读通读顺。
二、读懂课文,理解句意。
学生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对照注释以及字词典,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进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老师可让学生先一句一句的理解,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说清楚,不一定要一一对应,只要大致正确即可。接着联系上下文,添加一些词句,使前后句子意思更连贯,表达更清楚准确。对重点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理解,老师可提示“未闻”的意思,再说现代“家禽”与文言文“家禽”中的区别。再让学生反复吟诵课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读熟课文,理解了句意,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故事内容,这样就把课文内容全部读懂了。
三、积累语言,交流心得。
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文言文比现代白话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篇课文中的杨氏子又和孩子们年龄相仿,所以孩子们都愿意读,喜欢读,喜欢背。就这篇文章,我还进行了对对子的语言积累,我说“果”,学生答“禽”;我说“君家果”,学生答“夫子家禽”;我说“蓝天”,学生对“白云”;我说“君子”,学生对“小人”;我说“苦而忧”,学生对“甜而乐”……接下来让孩子们交流阅读心得,孩子们谈的就更多了。有的谈了杨氏子的礼貌,有的谈了杨氏子的机灵,有的谈了表达要注意委婉对答,有的谈了说话要有高超的艺术才能打动别人等等。
四、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兴趣是激发潜能的动力,小学生尤为如此,而小学语文教学则表现得更加突出,小学文言文教学,千万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在课尾我来了个举一反三。比如我问“如果来人姓柳,杨氏子会怎么回答呢?”“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如果来人姓梅呢?”“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我竖起大拇指夸奖孩子们,他们的小眼睛都亮晶晶的。趁热打铁,我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代寓言故事,文言名句,以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虽然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作品,但文言文精炼的语言,丰富的内涵,特殊的表达方式,使学生对于语言的积累和接受文化熏陶都大有裨益,愿他们能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