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记录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和历史人物的思想面貌,对学生了解历史、审视现实大有裨益。本文选自《战国策》,主要记叙了安陵国使者唐雎面对骄横凶暴的秦王,机智勇敢、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从而维护了个人和国家尊严的故事。全文以对话为主,生动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两个人物形象。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本文故事性较强,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文章又有大量的人物对话,所以我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
1、把握故事情节,理解秦王、唐雎的形象。
2、学习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学习唐雎不畏强暴,善于斗争的凛然正 气 和伟大精神。
4、体会唐雎的说话技巧,并从中获得启示。
根据文言文的教学特点,结合本课的学习目标,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分析人物形象,朗读个性化的语言。教学难点是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两年多的学习,初三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朗读表演能力等应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以前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枯燥的翻译、呆板的分析又最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所以,我准备采取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教法学法分析
第一课时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对字词句的理解与翻译基本上放在小组内解决。第二课时以出声朗读、语言品味等形式理解人物形象,品味语句内涵。让学生在快乐参与中感受人物性格特征,体会语言背后的潜台词。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
苏轼在垂暮之年仍老当益壮,思慕为国家效力。纵观历史,精忠报国者比比皆是,只是他们报效国家的方式不一样,有的驰骋疆场,有的激扬文字,有的却通过巧妙的辞令来维护国家的尊严,苏轼说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真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今天,我们就通过 《战国策》来认识一位“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谋士形象。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唐雎是怎样通过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的,凭借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继续学习《唐雎不辱使命》。
(二)、明确学习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理解秦王、唐雎的形象。
2、学习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学习唐雎不畏强暴,善于斗争的凛然正 气 和伟大精神。
4、体会唐雎的说话技巧,并从中获得启示。
(三)、温故知新,复习检测
1、文学常识
2、读准字音
3、解释重点字词
4、通假字
5、一词多义
(四)、整体感知,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五)、理清故事情节
(六)、分析人物形象
1、快速浏览全文,用下面的句式来回答
从文中________________内容,我看到了一个______________的唐雎
爱国忠君 机智勇敢 能言善辩 有胆有识
从文中______________内容,我看到了一个______________的秦始皇
骄横狂暴 阴险狡诈 外强中干 色厉内荏
2、文中用到的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对比 衬托
3、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又有何启示?
唐雎说话技巧:(1)“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
(2)“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
(3)“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有威力
启示: 懂得一个道理: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七)、小结
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八)、布置作业:中考链接试卷
(九)、板书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 易 天子之怒 骄横狂妄
外强中干 语言描写
唐雎 守 布衣之怒 有胆有识 对比手法
不畏强暴
五、教学设计理念: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2、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重在引导学生思考
3、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读,说,做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现,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创设愉快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