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喜听学生反调.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9288615 上传时间:2025-03-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喜听学生反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喜听学生反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喜听学生“唱反调” ——巧用课堂生成资源 王建敏 从远一点讲,传统的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有充分的预设,然后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预设,从而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从近一点说,处在教育教学转型期的现代教师,为完成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同样是在课前进行精心的酝酿,每一个环节都考虑的十分周到,无非也是在做更为精细的预设。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即使是一些被认为是经典的预设,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常常 “卡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者过分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就对立而言,课前细致的预设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这便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精心预设,还要注重生成。实践证明,学生一旦放开了手脚,便会跨越标准答案的“雷池”,表达与教参和教师不同的观点,甚至在某些问题上敢于与权威唱反调。教学中,我常常被学生的一些“反调”所折服,也常常为他们所唱出的反调而惊喜。 现摘录我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时的教学片断: 师:(投影出示: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到:“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段话,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1:我从中体会到了红军战士很机智。因为当时的情况十分紧急,红军战士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想出办法应付,避免和敌人正面交战,可见红军很机智。 师:你能联系到当时的情况来体会,真不错! 生2:红军战士必须在仅仅剩下的20多个小时里步行到120公里外的泸定桥,如果和敌人交战的话,即使胜利了,也要花去很多的时间,从而赶不到泸定桥,所以在当时,这个办法是最好的。 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老师也觉得在当时这个办法是最好的。 生3:老师,我有不同意见。 师(意外的):哦,是吗?你请说。 生3:我觉得当时红军这么做是很危险的。因为我在电视里看到敌人一般都称我们红军为共匪或红匪。当时,红军战士是假装成敌人的同伙,而我们的红军战士却高声回答: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这很容易被敌人识破。最好改成“我们的战士高声回答:是碰上共匪撤下来的。”这样敌人就不容易起疑心了。虽然书上说“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但我想不是作者虚构就是敌人太大意、愚蠢了。 师:大家讨论讨论,这位同学说得有道理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最后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位同学说得很有道理。) 师:这位同学读书真细心,连老师没有发现的地方都被他发现了,真了不起!让我们为他的独特见解而鼓掌!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向这位同学一样,不迷信书本,教材上也有疏忽的地方呢!大家就应向他一样“一字不宜疏,句句悟其神。” 通过这样的师生即兴创造,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而且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刻了。这节课比我预想的要生动得多,价值也更大了。 品析该案例,我有这么几点想法: (一)、充分预设,精彩生成的前提。 预设成功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教师在课前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并依据学生的情况来设计教案,这是教师所特有的工作,预设教案其实就是每一位老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案的水平与质量愈高,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其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没有预设教案,也就说不上动态生成,倘若教师没有作好准备就进行施教,可能是无的放矢,也无法上升到动态生成。可以这样说,单纯的动态生成的课还比较少,只有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教师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让自己的设计意图融进学生的思维,自然地变为动态生成,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动态生成中,教师还要高屋建瓴,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问题作动态生成的“课眼”,引导教学进程,让课堂教学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 (二)、不拘预设,为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所以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出空间。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我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发生的故事。当学生了解了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时,学生E 站起来说:“我通过读他们的对话认为诸葛亮的做法不太好,周瑜让他十天造十万支箭,可是他却主动提出来用三天,如果三天完不成任务不就被杀头了吗?为什么不给自己留条后路呢?”他的 话音未落,众生议论纷纷: 生1 :是啊,万一他三天完不成任务不就被杀头了吗? 生2 :他一定是胸有成竹,这更能说明他的自信。 生3 :我想诸葛亮一定是把一切都计划好了才这么说的。 …… 师:哦,原来是这样!不过,我们这位同学考虑问题的确很周密。现在,让我们想一想,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说?他后来做了什么呢?他为什么这么做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和看法与同学交流。 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便积极地置身于朗读、探究之中,最后终于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想而知,这位学生在得到表扬之后的激动和兴奋。我想在他的心里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恐怕也不行了。 (三)、调整预设,促进生成。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是磨灭,这样的学生培养显然也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可以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而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来,像上面的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对红军的做法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教师没有预设到的,也是一个很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只是一概否定加批评,而后继续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的话,我觉得这就不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是“以生为本”的体现。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当教师听到有学生与自己预设的教案发生冲突时,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调整原来设计的教学,生成新的思路,按学生的感悟组织他们辩论、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 教师的一句“大家讨论讨论,这位同学说得有道理吗?”及时地鼓励了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欲望。所以,教学中,我们应该喜听学生唱反调,“唱反调”实则蕴涵着求异,对学生的这种举动,教师应该像呵护叶尖上的露珠那样细心谨慎。 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使我深深的感悟到,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 动态生成。教师要与学生、与课堂一起成长,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唱反调”要给予关注,这样,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发展,课堂中才会出现更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