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学会阅读.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9288540 上传时间:2025-03-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学会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学会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内容摘要:当前,部分初中生语文基础薄弱,读写水平偏低,针对这种实际,在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尤显重要,我认为具体应从认读、开拓、理解、点化、历练等五个方面来加以训练,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 培养 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阅读课的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要求我们遵循“感知——理解——识记——运用”这个认识的规律,从而来指导阅读训练。在新课改要求的教学过程中应着重从“认读——开拓——理解——点化——历练”等五个环节来把语言、思想和知识结合起来,加强训练,使学生能达到“展卷而自能通解。” 五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和做法是: 一、认 读 认读可分为认和读两个方面,即记文字符号和按语言结构读出来。 记认一定数量的汉字,是认读能力的基础。识字就要全面掌握字的形、音、义。不掌握形、音,就不能认别文字符号,不掌握字义,就难以转化为语言信息。绝大部分汉字都是具有意义的。它们不但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且是构成词的义素,其中不少字的本身就是一个词。字义理解得越透彻,这种控制能力就越大,认读的能力也就越高。 要透彻理解字义,必须特别注意字的多义性和区别音近字和形近字。如“一角钱”、“牛角”、“角落”、“角色”的角。有的中学生写出的文章,错别字特别多,原因就在于他们学的字词越来越多,不注意区别,容易泛化,出现“别字”。 识字是认读的基础,读的形式又分为朗读、默读、泛读、速读。但要反对唱读。认读不但要读字,还要读标点符号,而且要求准和快,其侧重点应放在准上,在准的基础上求快。 二、开拓思路 怎样开拓学生的思路呢?这就要掌握观察进程和认识规律。在教学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先了解全文轮廓,懂得它的主要内容和中心大意是什么?再有重点地了解是怎样运用措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手段把课文中心表达出来的?最后对全文作进一步了解,它的思想意义形成和为我们提供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这样层层设置疑点,提出疑问,学生的思路就可以循着这一观察进程和认识过程逐步地开展起来。 如在上契词夫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时,先提出几个连贯的关键性的问题来开拓学生的思路:1、套子里的人的生活,套得很紧很紧的,但能不能阻止现实生活对他的刺激呢?2、套子里的人的思想,也套得很紧很紧,但能不能改变他内心空虚的丑态呢?3、套子里的人的婚事,同样也是套得很紧很紧,但能不能解决他的思想感情的矛盾呢?这样提问,学生思维活跃了,从一些重点语句和情节中,说明他虽然把自己套得很紧很紧,但也套不了他的生活、思想和婚事,使其不受客观力量的冲击。教学时,突出地分析了他的婚事,套子里的人既想结婚,又怕非议。既怕新事物,又怕负责任,心神不定,矛盾重重。最后,被恋爱对象“一推”、“一笑”回到家,把情人的照片“一撤”,然后上了床“一死”,了此“一生”。直至他进了棺材,才真正成了“套子里的人”(棺材里的人)。要求学生思考,这样细致的描写,有什么典型意义?最后总揽全文,提高一步,强调一点:套子里的人虽然套得很紧很紧,但却败得很惨很惨,根本原因在哪里?在于他脱离生活现实,违背客观规律,背离人民群众,维护反动统治势力。这就是这篇讽刺小说手法运用的着眼点和中心点。在教学中始终要从全文出发,抓住精要,围绕中心,提出问题,启发思维。 三、理 解 理解是从形式到内容的认识过程,是阅读的中心环节。一篇文章我们既要理解他的语言又要掌握它的结构。读完一篇文章我们“悟”到了什么?还存在什么凝问?如在教《伤仲永》时,教师提问学生:题目叫伤仲永,文章里却找不到一个“伤”字,请大家研究一下,这个“伤”字是什么意思,“伤”了仲永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马上细读课文, 疑问,找答案,激发兴趣。 要提高理解文章语言的能力,必须要有丰富的词汇,学生不但要多接触,多积累词语,而且要扩大视野。因为,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每一个词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都能浮现出清晰的表象,才算真正理解了。而且要重在强调“心到”,运用语言的想象力,去领会语言的含义。 但要真正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还要培养良好的语感,语感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指通过直接的感受,能够比较繁捷精确而深刻地领会语言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靠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特别是字斟句酌,细心品味辩析语言的习惯。如:练习辨析同义词,另外,品味辨析语言,要同一定的语言环境结合起来。同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提高语言能力的效果。 阅读任何文章,都必须弄清楚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为什么这样把材料组织到文章中去,目的就是要通过材料去掌握观点,掌握文章的精神实质。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 概括段落大意,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等等练习,正是为了培养这种能力。一篇文章的详略,是以中心思想为依据的,这也是作者观点的体现。分析文章的段落结构,强调掌握其间的线索,这个线索就是事物之间的一定的联系,掌握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掌握它的条理,掌握所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掌握作者的认识过程,从而追踪作者的思路,领会文章的实质。 四、点 化 前三个环节是学生“入书”的过程,这一环节就要帮助学生“出书”,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运用点化之功,把文章里“可以意会,但不可言传”的地方,或者是文章的“关隘”之处,给学生点而化之,点出文章思想内容方面的闪光之点,点出知识和规律方面的定锤之音,点出语言艺术方面的传神之笔,如在讲《口技》时,要抓住结尾的五个“一”(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着力指出正是这平平常常的五个“一”,有力地反衬“口技”的超人之处,这就是反拙为巧的“点睛”之笔。又如《孔乙已》中有“孔乙已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教师要重点评讲,引导学生从表面上的淡淡一谈,去体会它实质里的深刻含蕴,理解鲁迅先生的创作意图。 点化要帮助学生集纳新的知识、方法和规律,总结阅读收获。有时可以通过品读和欣赏,学习进行批判性阅读,提高评析和鉴赏能力。 五、历 练 这是认知过程的吸收运用阶段。它是用来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自我测定,让学生通过一些比较综合的练习,又得到一次运用实践的机会,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语言操作能力和创造发挥的才能。它主要有下列三方面:鉴赏、探索、记忆。 鉴赏就是分析,就是鉴别文章的优劣是非。鉴赏能力就是运用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来分析作品的能力。例如《故乡》中憧憬新生活精神的可贵和造成愿望茫远的原因,鉴定文章的是非及其价值,唯一的标准就是客观实际,同时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以及通过比较和一定的联想能力。但不能漫无边际成“架空”。 探索就是发现问题,把自己的看法同作者的看法联系对照,发现矛盾,提出疑问,这里同样需要联系实际。 记忆能力在语文学习中特别重要,因为语言材料只有通过记忆才能吸收,善于摄取文章中的主要内容,特殊东西,对自己有用的,也正如常说的书“越读越薄”。 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包括教给他们一定帮助记忆和检索知识的方法,比如摘录、提要、编索引以及使用工具书等。 另外,教师要通过学生的历练、运用“反馈调节”的原理,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改进以后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当然,这只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常式,它有利于指导学生在思考和研讨中学会阅读,但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决不能把它作为一种固定不变的程式化了的东西去机械搬套。不足之处,待和大家共同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