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让孩子在反刍发酵中积淀底蕴
“关关雎鸠”的爱情吟诵,楚辞世界巫风神话的幽怨对话,魏晋士子的生命自觉,盛唐之音的气度恢弘,宋元山水的迷我忘我之境,明清之时的纷繁世俗图景……古代经典已经深深浸透到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塑造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
让孩子在反刍发酵中积淀底蕴
——诵读经典,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穷——几片花瓣难酿蜜,为谁苦诵为谁吟
应该说,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古诗文作为语文课程中的一个载体,大量、自主、长期地吟诵之,无疑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当“两只蝴蝶”“流氓兔”“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正不断充斥着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影响他们的意识形态时,孩子之于经典,处于了被动地位。除了从课本中硬性接受的有限的古诗文之外,剩余的仅是为应试而突击强记的名言警句。古诗文因为试卷出现的常见类型而被归类积累,正如没有余地的选择,堆砌知识却不能积淀底蕴,记忆速成却未必能源远流长。看着他们面无表情地存储信息,再绞尽脑汁地从记忆库中提取信息,感觉实在心痛:古韵流芳的经典竟然演义成了快餐文化。渴望从课余拓开另一方沃土,让孩子灵动起来,在更为宽广的时空里对话经典,细细咀嚼,品尝诵读经典所带来的无穷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显然,在语文教学中,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变——古诗吟诵盼丰年 ,听取“娃”声一片
从古至今,古诗文教学和“诵读”二字一直形影不离。2004年以来,在教育界、文化界乃至全社会都产生了相当影响的“少儿诵经”现象及其间的观点交锋、思想碰撞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古诗文诵读。
近年来我校举行了“古诗文诵读”的系列活动,如在 “书香校园”氛围中撞响了古朴的晨钟。本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针对不同年级段的孩子认知能力特点,既有分段选取诵读内容又有共同诵读的内容。分段选取诵读内容以各年级的《古诗文诵读》为纲,校本诵读教程有《三字经》、《弟子规》。
说实话,刚拿到不算薄的《弟子规》时,我的心中也在犯疑: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他们能背诵出来吗?怎样调动他们背诵的积极性呢?其中的意思他们可能都明白吗?如何正确处理“古诗文诵读”和日常教学的关系呢?我且思且行……
——“古诗文诵读”应该游离但又不能脱离于日常教学;更应该充分发挥家庭学习的主阵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我展示的欲望,并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1) “一对一亲子背诵”是最有效的方式。我把诵读古诗文的主阵地放在了家中,诵读成了每天雷打不动的口头作业。很多家长得知后都保持着高度的信心和热忱,每晚和孩子一起背诵,并通过“心桥本”向我及时反馈。起初孩子不易进入状态,我就告诉家长须有耐心去等待,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去读、去背,并在“心桥本”上记下背同一首诗的时间。有些家长不但有热诚,而且真的和小孩一起读、背,互相考试比赛,虽然很多时候都是大人输,但孩子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大人也因此而温经受益,而且一家兴致高昂,营造了和谐竞争的家庭氛围。
(2)“一对多生生背诵”给孩子展示的擂台。我不硬性规定孩子统一背哪首古诗,但必须每天至少背诵一首。利用课堂前五分钟和午间的阅读时间,让他们挑选自己昨晚刚和家长背诵的古诗来进行成果展示;鼓励他们互相挑战:比比一周下来谁背的古诗多,记得牢。这无意间培养了孩子的“温故知新”的意识。每周评选:“古诗背诵小擂主”和“十佳家庭”,让古诗背诵和它的主阵营——亲子背诵结合得更加紧密。
(3)“多对多生生背诵”丰富孩子游戏花样。课间,因为我们班级的活动空间不大,孩子们的游戏也不太丰富,还有些调皮的孩子经常追逐打闹。考虑到《三字经》、《弟子规》读起来朗朗上口,我就试着和孩子一起玩《三字经》、《弟子规》的拍手游戏,他们兴致盎然,一些学生还试着用古诗来玩这个游戏,整个教室一片拍手声与古诗的韵味融合在一起,孩子们感到其乐无穷!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跳皮筋、跳绳的口令也被孩子们换成了古诗、《三字经》和《弟子规》。追逐打闹现象明显好转了,孩子们畅游在中华古诗词的海洋里,游戏着、吟唱着、诵读着。每天那习惯成自然的诵读游戏成了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通——月鸟朦胧树朦胧,朦胧过后现彩虹
以前一直认为:记忆和背诵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古诗文诵读活动,我渐渐感觉到这过分强调了理解对记忆的作用。对孩子来说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更好,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古诗文他们都能理解得了的,也并不是不理解的就不必记了。更何况理解需要‘识记’作基础的,如果没有‘背’的基础,没有知识的积累,理解是不可能的……记忆背诵过程是一个知识的不断积累过程,也是思维训练和感悟陶冶的过程;文本的脉络,文本的情怀,不可抗拒地涌入读者的大脑,成为阅读者内在的东西。
因此,我们在诵读活动中把“诵读为本,不求甚解”作为开展诵读经典古诗文活动的一个指导思想。尽管有些内容一时难以理解,但也为学生今后的“反刍”、领悟提供了语言材料。特别是通过大量的反复的吟诵,使学生感悟到了古诗文“温柔敦厚”的语言特色,并逐渐内化古诗文中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使他们的文化底蕴日渐厚实。
案例:在教学《学会问路》的口语交际训练时,我问小朋友,当你不认识路,向别人问路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应该把自己要去的地方说清楚。”“问路时要有礼貌,态度要温和。”“老师,是不是应该:‘夷吾色,柔吾声’啊?”邓哲宇忽闪着大眼睛迫不及待地嚷到。我的心为之一震,一阵窃喜:“咦,这句话陈老师怎么觉得这么耳熟呢?”“是我们背诵的《弟子规》里面的话。”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道。“真棒!”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邓哲宇能够将《弟子规》里面的话引用到自己的说话中,这样的语言多生动啊!老师相信你们的表演一定更生动!”孩子们在接下来的表演中,将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表现得有声有色。不光如此,孩子们记住了“夷吾色,柔吾声”,不论与长辈还是伙伴的说话,都懂得态度温和、彬彬有礼。
这样不断地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进行扎扎实实的诵读实践,学生脑中积累的古诗文自然越来越多。渐渐地孩子们习惯于无论说什么话,尽可能运用上自己背诵过的古诗文,乐此不疲。难怪春游时见到湖边垂柳时,全班同学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万条垂下绿丝绦”;如果父母一次次推迟答应孩子去做的事时,被孩子一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千古绝句噎得哑口无言了;课堂有孩子管不住自己嘴巴时,肯定有孩子用一句“话说多,不如少” 的《弟子规》中的话提醒他;在勉励别人勤奋学习时,“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的诗句让我听了满怀欣喜……
【反思 : 在训练记忆力的最佳年龄,让孩子背一些经典古诗文,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反复的诵读可以加深理解,而日渐丰富的人生阅历、情感体验更可使人触类旁通、恍然顿悟。诵读作为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其实是从“前理解”到“理解深化”,进而到“再理解”的一条途径。而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将成为孩子建立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许多孩子都凭借他们自己的理解,从古诗文中悟出了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当然,就和孩子刚刚呀呀学语一样,从当初的语无伦次、词不达意到后来的灵牙利齿;对于有些古诗句的运用,他们可能也会有张冠李戴的现象,其实这就和学习说话一个道理。让孩子对于有些古诗文的诵读理解处于原生态吧,尊重他们独特的诵读体验。教师的停步驻足,能欣赏到孩子言语中更精彩的对话。
久——底蕴若能久长时,又岂在一朝一暮
人文主义认为,教育应专注于人的世界、人格的世界,把培养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而人格和个性的培养应是在“润物细无声”般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也就是说,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潜移的,渐进的,是在长久的感悟熏陶中逐步形成的。吟诵古诗文,它的显性效果容易被人重视,但实际上它对学生的隐性教育更为重要,更为长远。伴随着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推敲、运用,学生的思想情操、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修炼和熏陶,学生在无形中提高了语文素养,培养了完美的人格。正如魏书生所说,“从思想到行为,从行为到习惯,从习惯到命运”。
我想:没有什么方法比让孩子在反刍发酵中积淀底蕴更为自然、有效、久远的了。古诗文诵读的益处首先表现在孩子识字量增加得快,诵读中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中自动识字,随着诵读活动开展,识字量水涨船高,特别是低年级表现更加明显,同时我也注意到了古诗文诵读对提高学生记忆力,专注力都有一定效果。古诗文朗朗上口,颇有韵味,学生诵读起来易上口,易入心,许多家长反馈;孩子在放学接送途中背,吃饭、睡前也背,他们无形中在自我训练记忆力和专注力。
更重要的是:古诗文诵读,对学生道德、品行、性情、气质产生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极见功效的人格熏陶教育。我能切身感受到许多孩子通过诵,表现出的是性格开朗, 自信乐观, 品格有相当内化、深化现象,这大概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吧。同学间、师生间、家庭成员间,关系也更和谐一些。
从工具性角度来说,对于古诗文的反刍发酵,即学生随着知识阅历的增加,对古诗文的意思理解得更为透彻,是一种自然环境中的成长过程;从人文性角度来说,对于古诗文的反刍发酵,即学生将经典精髓不断内化为人格个性,是一种自然状态中的积淀过程。两者都并非一朝一夕、立竿见影之事。因为等待过程的持久,才有经典诵读意义的深远持久。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