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
转换层施工方案
编制人:
审核人:
批准人;
批准时间:
目 录
1. 编制依据 2
2. 转换层施工总体部署 2
2.1 工程概况 2
2.2 施工布署及施工缝的留设 7
2.3 施工顺序 7
2.4 设计说明 7
2.5 转换层施工荷载施加的控制 8
3. 转换层支撑架专题设计 8
3.1 传力路径 8
3.2 支撑系统计算 9
3.2.1 转换梁计算 9
3.2.2 转换层现浇板计算 30
3.3 架体搭设要求 32
3.4 模板安装 33
3.5 模板安装质量要求 33
3.6 模板拆除要求 34
3.7 转换层下部楼层支撑验算 35
3.7.1 转换层大梁下层支撑验算 35
3.7.2 转换层楼板下层支撑验算 35
4. 转换层钢筋施工 36
4.1 受力钢筋的连接 36
4.2 转换层钢筋施工要点 36
4.3 梁筋的锚固定位 37
4.4 梁筋支撑架设计 38
5. 转换层混凝土工程 41
5.1 砼工程概况 41
5.2 砼泵及运输车计算 41
5.3 砼缓凝时间计算 42
5.4 砼工程施工要点 42
5.5 转换层梁砼浇筑 42
5.6 裂缝控制措施 45
5.7 预拌砼控制措施 45
5.8 混凝土施工管理 46
5.9 采用特殊的养护措施 46
6. 转换层质量保证措施 47
6.1 组织措施 47
6.2 材料保证 47
6.3 机具保证 47
6.4 人力保证 48
6.5 其它措施 49
1. 编制依据
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4-2002
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 50300-2001
3.《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技术与施工规程》JGJ 3-2002
4.《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安全操作规程》 DBJ 01-62-2002
5.《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JGJ130-2001
6. 结构力学求解器——清华大学土木系结构力学求解器研制组研制
2. 转换层施工总体部署
2.1 工程概况
结构形式:钢筋砼;结构体系:框支—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
主体总高:79.95m;建筑层数:地下2层,地上25层,局部裙房4层;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A栋3、4单元转换层以下部分:乙类;A栋1、2、5、6单元,A栋3、4单元转换层以上部分,B、C、D、E栋:丙类。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甲级;建筑物耐火等级:一级。
钢筋砼结构抗震等级:A栋3、4单元上部结构及相应地下一层:框支柱及落地剪力墙为特一级;转换层以上的底部加强区剪力墙,转换层以下的框架梁及框支梁为一级;底部加强区以上的一般剪力墙为三级。A栋1、2、5、6单元及C、D栋上部结构及相应地下一层:框支柱及落地剪力墙为一级;转换层以上的底部加强区剪力墙,转换层以下的框架梁及框支梁为二级;底部加强区以上的一般剪力墙为三级。与A栋3、4单元整体相连的裙房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一级;与A栋1、2、5、6单元及C、D栋整体相连的裙房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二级。
工程平面布置图如下:
转换层位于第五层楼面:标高19.4m;层高5.65 m;砼强度:C60;板厚为250㎜。转换梁截面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A栋1、2单元转换梁列表(5、6单元对称布置)
梁 号
截面尺寸 ㎜
跨 距 ㎜
跨 数
KZL-1
900×2000
6900、7500、8400等
7
KZL-2
800×1800
同上
9
KZL-3
900×1800
同上
7
KZL-4
1050×2000
3300、6900
2
KZL-5
1050×2000
3300、6900
4
KZL-6
700×1500
3300、3600
2
KZL-7
800×2000
6900、7500、8400等
8
KZL-8
900×1800
6900
1
KZL-9
900×1800
6900
2
KZL-10
1750×1800
7500
2
KZL-11
800×1600
6000
1
KZL-12
900×2000
4200、9300
2
KZL-13
700×1600
4500
1
KZL-14
800×1600
4500、6000
2
KZL-15
1200×1700
6600、6900
2
KZL-16
700×1800
6000
1
KZL-17
800×2000
600×2000
250×500
9300
5100
1800
2A
KZL-18
900×1800
200×700
9300
1800
1A
KZL-19
800×1800
6000
1
KZL-20
900×1800
4500、6000
2
A栋3单元转换梁列表
梁 号
截面尺寸 ㎜
跨 距 ㎜
跨 数
KZLd-1
1150×2000
9200
1
KZLd-2
800×1500
4900
1
KZLd-3
1000×1500
3000、7400、1800、4900
4
KZLd-4
800×1800
7400
1
KZLd-5
800×1500
5400、6100
2
KZLd-6
700×1500
4800
1
KZLd-7
1000×1800
4800
1
KZLd-8
1000×1800
4800
1
KZLd-9
1100×1500
4800、5400
2
KZLd-10
800×1200
5400
1
KZLd-11
800×1500
4800
1
KZLd-12
800×1500
6100、7750
2
KZLd-13
800×1200
3900
1
KZLd-14
800×1800
3900、5750
2
KZLd-15
800×1500
3900
1
KZLd-16
800×1500
6100、5750
2
KZLd-17
800×1500
5500
1
KZLd-18
800×1500
4900
1
KZLd-19
800×1500
4900
1
KZLd-20
1150×2200
4200、9200
2
KZLd-21
950×1800
2400、4200、9200
3
KZLd-22
800×1800
7400、7600
2
A栋4单元转换梁列表
梁 号
截面尺寸 ㎜
跨 距 ㎜
跨 数
KZLe-1
800×1500
4800
1
KZLe-2
800×1200
5400
1
KZLe-3
1100×1500
5400、4800
2
KZLe-4
1000×1500
4800
1
KZLe-5
1000×1500
5400、4800
2
KZLe-6
800×1200
6100
1
KZLe-7
800×1500
5400、4800
2
KZLe-8
1150×1500
3750、7050
2
KZLe-9
1000×1500
3750、7050
2
KZLe-10
800×1500
7400
1
KZLe-11
800×1800
3900、7400
2
KZLe-12
1150×1800
7400
1
KZLe-13
800×1500
5850、3450
2
KZLe-14
1000×1150
3450
1
KZLe-15
800×1800
5850
1
KZLe-16
800×1200
6150
1
KZLe-17
800×1500
5850、6150
2
KZLe-18
1000×1600
7050、5400、6100
3
KZLe-19
1000×1600
7050、5850、6150
3
KZLe-20
1000×1800
7050、3750
2
KZLe-21
1150×1800
4200、7400
2
KZLe-22
950×1800
2400、4200、7400
3
KZLe-23
800×1800
6600、7400
2
2.2 施工布署及施工缝的留设
转换层分两次浇筑,第一次施工框架柱及剪力墙,施工缝留设于梁下口300㎜处;第二次施工框架梁及楼板。
2.3 施工顺序
2.4 设计说明
本设计以具有代表性的转换梁KZL-5(1050㎜×2000㎜)、KZL-10(1750㎜×1800㎜)、KZL-12(900㎜×2000㎜)、KZLd-20(1150㎜×2200㎜)进行计算和设置,施工中应按设计意图进行调整。
支撑架搭设前,必须在板面弹出架体立杆位置,满足设计的布置和间距后,再进行搭设。
2.5 转换层施工荷载施加的控制
3、4层楼板砼达到设计强度的85%,1、2层、地下室板砼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后方可进行转换梁砼的浇筑。
转换梁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时才能进行上部结构的施工。
3. 转换层支撑架专题设计
3.1 传力路径
荷载
→
梁底双钢管横梁
→
顶托
→
立杆
→
垫木
→
四层楼板
→
三层支撑架
→
三层楼板
→
二层支撑架
→
二层楼板
→
一层支撑架
→
地下室顶板
→
地下一层
支撑架
→
地下室
二层板
→
地下二层
支撑架
→
底板、地基
3.2 支撑系统计算
3.2.1 转换梁计算
标准荷载值:
砼:24KN/m3; 木模:0.5 KN/㎡; 钢筋:1.5 KN/m3;
施工荷载:2.5KN/㎡; 砼浇筑、振捣荷载:2 KN/㎡。
1、 梁KZL-5(1050㎜×2000㎜)支撑计算:(净跨距为5.3m)
1) 清理荷载
a、模板及支撑自重
模板按梁载面实际计算:
0.5kN/㎡×(1.75×2+1.05) =2.28kN/m
支撑架体自重:架子重量按垂直梁方向取2.5m宽计算:
钢管:782m×0.0384kN/5.3m=5.67kN/m
扣件:528(个)×0.01kN/5.3m=1kN/m
梁底双钢管横梁:0.0768KN/m
q1=2.28+5.67+1+0.0768=9.02kN/m
b、新浇砼自重
q2=24×2×1.05=50.4kN/m
c、钢筋自重
q3=1.5×2×1.05=3.15kN/m
d、施工及设备荷载
q4=2.5kN/m2×2.5m=6.25kN/m
e、振捣砼时产生的荷载
q5=2kN/m2×2.5m=5kN/m
沿梁方向总荷载为
q∑=1.2×(9.02+50.4+3.15)+1.4×(6.25+5)=90.83kN/m
垂直于梁方向每跨横梁承担荷载为
qh=90.83×0.55/1.05=47.57kN/m
2)受力简图:
q=47.57kN/m
单位:KN·m
单位:KN
3)立杆稳定验算
i=15.8㎜;L=1500+2×300=2100㎜
λ=1500/15.8= 132.91 查表:ф=0.382
中间立杆承受最大支座反力,荷载为Nmax=16.35×2=32.7kN,验算立杆稳定按最不利荷载计算Nmax=32.7kN
N/(фA)=32700/(0.382×489)=175.1N/㎜2<[f]=205N/㎜2
立杆稳定满足要求。
4) 验算扣件
梁正下方三根立杆均采用整钢管与可调高度的顶托组合作为主支撑,立杆强度满足要求即可,无需对扣件进行验算。
5) 梁底双钢管横梁的验算
梁底横梁采用双钢管横梁。横梁受力简图见前图。
1) 抗弯强度
smax=Mmax/Wx=1.8×106 /2根/5080
=177.17N/㎜2<205N/㎜2
2) 刚度验算
max=ql4/(150×EI)
=47.57/2根×5254/(150×206×103×12.19×104)
=0.48㎜<L/400=1.31㎜
故横楞强度、刚度均满足要求。
2、 梁KZL-10(1750㎜×1800㎜)支撑计算:(净跨距为6.2m)
2) 清理荷载
a、模板及支撑自重
模板按梁载面实际计算:
0.5kN/㎡×(1.75+1.55×2) =2.43kN/m
支撑架体自重:架子重量按垂直梁方向取3.5m宽计算:
钢管:955m×0.0384kN/6.2m=5.91kN/m
扣件:760(个)×0.01kN/6.2m=1.22kN/m
梁底双钢管横梁: 0.0768KN/m
q1=2.09+5.91+1.22+0.0768=9.64kN/m
b、新浇砼自重
q2=24×1.8×1.75=75.6kN/m
c、钢筋自重
q3=1.5×1.8×1.75=4.73kN/m
d、施工及设备荷载
q4=2.5kN/m2×3.5m=8.75kN/m
e、振捣砼时产生的荷载
q5=2kN/m2×3.5m=7kN/m
沿梁方向总荷载为
q∑=1.2×(9.64+75.6+4.73)+1.4×(8.75+7)=130.01kN/m
垂直于梁方向每跨横梁承担荷载为
qh=130.01×0.55/1.75=40.86kN/m
2)受力简图:
q=40.86kN/m
单位:KN·m
单位:KN
3)立杆稳定验算
i=15.8㎜;L=1600+2×300=2200㎜
λ=2200/15.8= 139.2 查表:ф=0.353
中间立杆承受最大支座反力,荷载为Nmax=12.4+10.94=23.34kN,验算立杆稳定按最不利荷载计算Nmax=23.34kN
N/(фA)=23340/(0.353×489)=135.2N/㎜2<[f]=205N/㎜2
立杆稳定满足要求。
3) 验算扣件
梁正下方五根立杆均采用整钢管与可调高度的顶托组合作为主支撑,立杆强度满足要求即可,无需对扣件进行验算。
4) 梁底双钢管横梁的验算
梁底双钢管横梁采用梁底双钢管横梁。横梁受力简图见前图。
1)抗弯强度
smax=Mmax/Wx=1.09×106 /2根/5080
=107.3N/㎜2<205N/㎜2
2)刚度验算
max=ql4/(150×EI)
=40.86/2根×5004/(150×206×103×12.19×104)
=0.34㎜<L/400=1.25㎜
故横楞强度、刚度均满足要求。
3、 梁KZL-12(900㎜×2000㎜)支撑计算:(净跨距为7.5m)
3) 清理荷载
a、模板及支撑自重
模板按梁载面实际计算:
0.5kN/㎡×(0.9+1.75×2) =2.2kN/m
支撑架体自重:架子重量按垂直梁方向取2.5m宽计算:
钢管:800m×0.0384kN/7.5m=4.1kN/m
扣件:650(个)×0.01kN/7.5m=0.87kN/m
梁底双钢管横梁: 0.0768KN/m
q1=2.2+4.1+0.87+0.0768=7.25kN/m
b、新浇砼自重
q2=24×2×0.9=43.2kN/m
c、钢筋自重
q3=1.5×2×0.9=2.7kN/m
d、施工及设备荷载
q4=2.5kN/m2×2.5m=6.25kN/m
e、振捣砼时产生的荷载
q5=2kN/m2×2.5m=5kN/m
沿梁方向总荷载为
q∑=1.2×(7.25+43.2+2.7)+1.4×(6.25+5)=79.53kN/m
垂直于梁方向每跨横梁承担荷载为
qh=79.53×0.55/0.9=48.6kN/m
2)受力简图:
q=48.6kN/m
单位:KN·m
单位:KN
3)立杆稳定验算
i=15.8㎜;L=1500+2×300
λ=2100/15.8= 132.9 查表:ф=0.382
中间立杆承受最大支座反力,荷载为Nmax=14.58+8.12=22.7kN,验算立杆稳定按最不利荷载计算Nmax=22.7kN
N/(фA)=22700/(0.382×489)=121.5N/㎜2<[f]=205N/㎜2
立杆稳定满足要求。
3) 验算扣件
梁正下方二根立杆均采用整钢管与可调高度的顶托组合作为主支撑,立杆强度满足要求即可,无需对扣件进行验算;两边立杆承受支座反力为0.64KN,而单个扣件的承载力为8KN,所以完全满足要求。
4) 梁底双钢管横梁的验算
梁底双钢管横梁采用梁底双钢管横梁。横梁受力简图见前图。
1)抗弯强度
smax=Mmax/Wx=1.14×106 /2根/5080
=112.2N/㎜2<205N/㎜2
2)刚度验算
max=ql4/(150×EI)
=48.6/2根×6004/(150×206×103×12.19×104)
=0.84㎜<L/400=1.5㎜
故横楞强度、刚度均满足要求。
4、 梁KZLd-20(1150㎜×2200㎜)支撑计算:(净跨距为8.2m)
4) 清理荷载
a、模板及支撑自重
模板按梁载面实际计算:
0.5kN/㎡×(1.15+1.95×2) =2.53kN/m
支撑架体自重:架子重量按垂直梁方向取2.5m宽计算:
钢管:900m×0.0384kN/8.2m=4.21kN/m
扣件:820(个)×0.01kN/8.2m=1kN/m
梁底双钢管横梁: 0.0768KN/m
q1=2.53+4.21+1+0.0768=7.81kN/m
b、新浇砼自重
q2=24×2.2×1.15=60.72kN/m
c、钢筋自重
q3=1.5×2.2×1.15=3.8kN/m
d、施工及设备荷载
q4=2.5kN/m2×2.5m=6.25kN/m
e、振捣砼时产生的荷载
q5=2kN/m2×2.5m=5kN/m
沿梁方向总荷载为
q∑=1.2×(7.81+60.72+3.8)+1.4×(6.25+5)=102.55kN/m
垂直于梁方向每跨横梁承担荷载为
qh=102.55×0.55/1.15=49.05kN/m
2)受力简图:
q=49.05kN/m
单位:KN·m
单位:KN
3)立杆稳定验算
i=15.8㎜;L=1400+2×300=2000㎜
λ=2000/15.8=126.58 查表:ф=0.414
中间立杆承受最大支座反力,荷载为Nmax=16.86×2=33.72kN,验算立杆稳定按最不利荷载计算Nmax=33.72kN
N/(фA)=33720/(0.414×489)=166.56N/㎜2<[f]=205N/㎜2
立杆稳定满足要求。
3) 验算扣件
梁正下方三根立杆均采用整钢管与可调高度的顶托组合作为主支撑,立杆强度满足要求即可,无需对扣件进行验算,所以满足要求。
4) 梁底双钢管横梁的验算
梁底双钢管横梁采用梁底双钢管横梁。横梁受力简图见前图。
1)抗弯强度
smax=Mmax/Wx=1.85×106 /2根/5080
=182.1N/㎜2<205N/㎜2
2)刚度验算
max=ql4/(150×EI)
=49.05×5504/(150×206×103×12.19×104)
=1.19㎜<L/400=1.5㎜
故横楞强度、刚度均满足要求。
5、梁模板强度验算:
梁底模采用100×100㎜木方及18㎜厚覆膜板组合而成,侧模采用50×200㎜枋木及18㎜厚覆膜板组合而成。本验算以KZLd-20梁为依据。
(1) 梁底模
梁底模按连续梁计算,底板上所受荷载按均布荷载考虑,底板按强度和刚度需要的厚度,可按以下简化公式计算:
按强度要求:M=qL2/10=[fm]bh2/6→h=
按刚度要求:v==[v]=L/400→h=
式中:M——计算最大弯矩(N·㎜)
q——作用在梁底木模上的均布荷载(102.55N/㎜)
L——计算跨距,为梁底横楞间距(550㎜)
[fm]——木材抗弯强度设计值,采用杉木模板取11 N/㎜2
b——梁木模底板宽度(1150㎜)
h——梁木模底板厚度(㎜)
E——木材弹性模量,取9000 N/㎜2
I——梁木模底板的截面惯性矩bh3/12㎜4
v——梁木模的挠度(㎜)
取两者的较大值为底板所需厚度。
计算:h1=38.4㎜,h2=37.5㎜
考虑到施工安全性和砼的成型质量,本方案设计采用100×100㎜方木组合18㎜厚覆膜板作为梁底模,完全满足要求!
(2) 梁侧模:
一、梁模板基本参数
梁模板的背部支撑由两层龙骨组成,直接支撑模板的龙骨为次龙骨,即内龙骨;用以支撑内层龙骨为外龙骨,即外龙骨组装成梁体模板时,通过穿梁螺栓将梁体两片模板拉结,每个穿梁螺栓成为外龙骨的支点。
模板面板厚度h=50㎜,弹性模量E=9000N/㎜2,抗弯强度[f]=11N/㎜2。
内楞采用圆钢管48×3.5,每道内楞2根钢楞,间距550㎜。
外楞采用圆钢管48×3.5,每道外楞2根钢楞,间距300㎜(以梁底计700㎜以内)、 600㎜(以梁底计700㎜以上)。
穿梁螺栓水平距离550㎜,穿梁螺栓竖向距离300㎜(以梁底计700㎜以内)、600㎜(以梁底计700㎜以上),直径14㎜。
二、梁模板荷载标准值计算
强度验算要考虑新浇混凝土侧压力和倾倒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挠度验算只考虑新浇混凝土侧压力。
新浇混凝土侧压力计算公式为下式中的较小值:
其中 —— 混凝土的重力密度,取24.000kN/m3;
t —— 新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取4.0h;
T —— 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取25.0℃;
V —— 混凝土的浇筑速度,取2.5m/h;
H —— 混凝土侧压力计算位置处至新浇混凝土顶面总高度,取2.2m和1.5m;
1—— 外加剂影响修正系数,取1.200;
2—— 混凝土坍落度影响修正系数,取1.150。
根据公式计算得新浇混凝土侧压力标准值:
F1=46.080kN/m2(以梁底计700㎜以内)
F2=36.0kN/m2(以梁底计700㎜以上)
倒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标准值 F2= 6.0kN/m2。
三、梁模板面板的计算
面板为受弯结构,需要验算其抗弯强度和刚度。计算的原则是按照龙骨的间距和模板面的大小,按支撑在内楞上的三跨连续梁计算。对梁侧木模,如果下部强度及刚度符合要求,则上部亦然,因此只做底部木模验算。
面板计算简图
1.强度计算
= M/W < [f]
其中 ── 面板的强度计算值(N/㎜2);
M ── 面板的最大弯距(N·㎜);
W ── 面板的净截面抵抗矩,W = 30.00×5×5/6=125cm3;
[f] ── 面板的强度设计值(11N/㎜2)。
M = qL2 /10
其中 q ── 作用在模板上的侧压力,它包括:
新浇混凝土侧压力设计值,q1= 1.2×0.30×46.08=16.59kN/m;
倾倒混凝土侧压力设计值,q2= 1.4×0.30×6.00=2.52kN/m;
L ── 计算跨度(内楞间距),L = 550㎜;
面板的强度设计值[f] = 11.0N/㎜2;
经计算得到,面板的强度计算值4.62N/㎜2;
面板的强度验算 < [f],满足要求!
2.挠度计算
v = 0.677qL4 / 100EI < [v] = L/250
其中 q ── 作用在模板上的侧压力,q = 16.59N/㎜;
L ── 计算跨度(内楞间距),L = 550㎜;
E ── 面板的弹性模量,E = 9000N/㎜2;
I ── 面板的截面惯性矩,I = 30.00×5×5×5/12=312.5cm4;
面板的最大允许挠度值,[v] = 2.200㎜;
面板的最大挠度计算值, v = 0.37㎜;
面板的挠度验算 v < [v],满足要求!
四、梁模板内外楞的计算
(一).内楞直接承受模板传递的荷载,通常按照均布荷载的三跨连续梁计算。
内龙骨采用钢楞,截面惯性矩I和截面抵抗矩W分别为:
内钢楞的规格: 圆钢管48×3.5;
内钢楞截面抵抗矩 W = 5.08cm3;
内钢楞截面惯性矩 I = 12.18cm4;
(600) (600) (600)
内楞计算简图
1.内楞强度计算
= M/W < [f]
其中 ── 内楞强度计算值(N/㎜2);
M ── 内楞的最大弯距(N·㎜);
W ── 内楞的净截面抵抗矩;
[f] ── 内楞的强度设计值(N/㎜2)。
M = qL2 / 10
其中 q ── 作用在内楞的荷载如下:
q1 = (1.2×46.08+1.4×6.00)×0.55/2根=17.52kN/m(以梁底计700㎜以内);
q2 = (1.2×36+1.4×6.00)×0.55/2根=14.19kN/m(以梁底计700㎜以上);
L ── 内楞计算跨度(外楞间距),L1=300㎜(以梁底计700㎜以内);
L2=600㎜(以梁底计700㎜以上)
内楞强度设计值[f] = 205.0N/㎜2;
经计算得内楞的最大强度计算值100.6N/㎜2 < [f],满足要求!
2.内楞的挠度计算
v = 0.677qL4 / 100EI < [v] = L/400
其中 E ── 内楞的弹性模量,E = 206000.00N/㎜2;
内楞的最大允许挠度值,[v1] = 0.75㎜(以梁底计700㎜以内);
[v2] = 1.5㎜(以梁底计700㎜以上);
内楞的最大挠度计算值, v1 = 0.038㎜;v2=0.496㎜;
内楞的挠度验算 v < [v],满足要求!
(二).外楞承受内楞传递的荷载,按照集中荷载下的三跨连续梁计算。
外龙骨采用钢楞
外楞计算简图
3.外楞强度计算
= M/W < [f]
其中 ── 外楞强度计算值(N/㎜2);
M ── 外楞的最大弯距(N·㎜);
W ── 外楞的净截面抵抗矩;
[f] ── 外楞的强度设计值(N/㎜2)。
M = 0.175PL
其中 P ── 作用在外楞的荷载如下:
P1=(1.2×46.08+1.4×6.00)×0.55×0.30/2根=5.26kN(以梁底计700㎜以内);
P2=(1.2×36+1.4×6.00)×0.55×0.60/2根=8.52kN(以梁底计700㎜以上);
L ── 外楞计算跨度(对拉螺栓水平间距),L = 550㎜;
[f] = 205.0N/㎜2;
经计算得到外楞的最大强度计算值161.4N/㎜2;
外楞的强度验算 < [f],满足要求!
4.外楞的挠度计算
v = 1.146PL3 / 100EI < [v] = L/400
其中 E ── 外楞的弹性模量,E = 206000.00N/㎜2;
外楞的最大允许挠度值,[v1]= [v2] = 1.375㎜;
外楞的最大挠度计算值, v1 = 0.40㎜(以梁底计700㎜以内);
V2 = 0.65㎜(以梁底计700㎜以上);
外楞的挠度验算 v < [v],满足要求!
五、穿梁螺栓的计算
计算公式:
N < [N] = fA
其中 N ── 穿梁螺栓所受的拉力;
A ── 穿梁螺栓有效面积 (㎜2);
f ── 穿梁螺栓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取170N/㎜2;
穿梁螺栓的直径(㎜): 14
穿梁螺栓有效直径(㎜): 12
穿梁螺栓有效面积(㎜2): A = 105.0
穿梁螺栓最大容许拉力值(kN): [N] = 17.850
穿梁螺栓所受的最大拉力(kN): N1 = P1×2 =10.51<[N] (以梁底计700㎜以内)
N2 = P2×2 =17.03<[N] (以梁底计700㎜以上)
穿梁螺栓强度验算满足要求!
3.2.2 转换层现浇板计算
1、 荷载
1) 模板及支撑自重
q1=1.2 kN/㎡
2) 楼板砼自重
q2=24×0.25=6kN/㎡
3) 钢筋自重
q3=1.5×0.25=0.375kN/㎡
4) 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
q4=1.0kN/㎡
5) 振捣砼时产生的荷载标准值
q5=2.0kN/㎡
6) 活荷载分项系数取1.4,静载分项系数取1.2
∑q=1.2×(1.2+6+0.375)+1.4×(1+2)=13.29kN/㎡
2、 试配支撑
楼板支撑立杆间距为0.8m,每隔1.1~1.6m设一道水平杆,钢管为f48×3.5㎜,截面面积A=489㎜2
抗压强度设计值f=205N/㎜2
回转半径i=15.8㎜
3、 验算立杆稳定
1) 单根立杆上的荷载
N=qL12 =13.29×0.82 =8.51kN
2) 长细比
l=L2/i=(1600+2×300)/15.8=139.2
3) 由表查得j=0.353
4) 验算
N/jA=8.51×103/489×0.353 =49.3N/㎜2<[f ]= 205N/㎜2
稳定性满足要求,钢管无削弱截面,故强度满足要求。
4、 验算扣件承载力
单个扣件承载力:8.0kN,本方案采用双扣件设计,则:8KN×2=16KN>8.51KN
所以扣件承载力符合要求!
5、 顶部横杆验算
1) 抗弯强度
smax=Mmax/w=qL3/10w
=13.29×10-3×8003/10×5080
=133.95N/㎜2 <205N/㎜2
2) 刚度验算
max=q’l4/150EI=ql5/150EI
=13.29×10-3×8005/150×206×103×12.18×104
=1.16㎜<L/400=2㎜
故现浇板横杆强度、刚度均满足要求。
3.3 架体搭设要求
1. 架体采用Φ48×3.5㎜的架管、直角扣件、对接扣件、旋转扣件、可调顶托、ø200㎜垫铁、100×100㎜枋木、200×50㎜枋木等。脚手架构配件进场的检查与验收应符合《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30-2001第8章检查与验收的规定。
2. 架体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纵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底座上皮不大于200㎜处的立杆上,横向扫地杆亦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
3. 支架立杆应搭设竖直,2m高度的垂直允许偏差为15㎜。
4. 梁宽度范围内的立杆横向间距500~600㎜;纵向排距为550㎜;大横杆步距1100㎜~1600㎜,板及非转换大梁支撑架的立杆间距均为800㎜。转换梁架体应每层弹线进行控制,保证架体自下而上在一个轴线上,避免形成偏心。由于转换梁立杆排距与板立杆排距不同,为避免板架与梁架分离,转换梁每步横杆应设置不少于3根水平杆与板架通长连接。
5. 剪刀撑:梁、板均为上下各设一道水平剪刀撑,梁纵、横向剪刀撑详图,板纵、横向剪刀撑为间隔四排立杆设一道。竖直剪刀撑与地面夹角应控制在45°~60°以内。
6. 转换梁下均采用双钢管作横梁支撑,横梁钢管应与两边立杆用扣件连接,横梁钢管与其下第一排横杆距离不大于300㎜。
7. 转换梁立杆下用200×50㎜枋木和ø200㎜垫铁支垫,板及非转换梁立杆下用ø200㎜垫铁支垫,以便于荷载较均匀地扩散。
8. 转换梁立杆采用通长立杆加顶托,不得倒杆。
9. 现浇板立杆可倒杆,但必须保证倒杆长度不少于2步横杆,从而满足双扣件受力的设计要求。主节点处两个直角扣件的中心距不应大于150㎜。
10. 架体搭设前应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对主管工长及班组作技术交底。
11. 用力矩搬手对支撑架的螺帽进行扭力检测,按10%进行抽检,若发现有力矩未达到要求的(40~65N·m),则进行全面检查,保证支撑系统的稳定可靠。
3.4 模板安装
梁模板安装前,应根据测量标记在墙或柱上弹出梁的标高、中心线和模板安装内边线。将底模吊装就位于支模架上后,使用广线拉通校正底模中心线和边线,然后将底模与支模架相连。底模安装时起拱高度宜为全跨长度的2‰。在搭支模架时直接拉线起拱。
模板安完后,应检查中心线、标高、断面尺寸等项目。支模架及梁夹具必须牢固,偏差超规定时应进行校正。
3.5 模板安装质量要求
必须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04-2002)及相关规范要求。即“模板及其支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浇筑混凝土的重量、侧压力以及施工荷载”。
1. 主控项目
(1)安装现浇结构的上层模板及其支架时,下层楼板应具有承受上层荷载的承载能力,或加设支架;上下层支架的立柱应对准,并铺设垫板。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对照模板设计文件和施工技术方案观察。
(2)在涂刷模板隔离剂时,不得沾污钢筋和混凝土接槎处。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2. 一般项目
(1)模板安装应满足下列要求:
1)模板的接缝不应漏浆;在浇筑混凝土前,木模板应浇水湿润,但模板内不应有积水;
2)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
3)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内的杂物应清理干净;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2)对跨度不小于4m 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要求起拱。
检查数量:按规范要求的检验批(在同一检验批内,对梁,应抽查构件数量的10%,且不应少于3 件;对板,应按有代表性的自然间抽查10%,且不得小于3 间。)
检验方法:水准仪或拉线、钢尺检查。
(3)固定在模板上的预埋件、预留孔洞均不得遗漏,且应安装牢固,其偏差应符合表6-1 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规范要求的检验批(对梁、柱,应抽查构件数量的10%,且不应少于3 件;对墙和板,应按有代表性的自然间抽查10%,且不得小于3 间)。
检验方法:钢尺检查。
3. 现浇结构模板安装的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