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未改).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280841 上传时间:2025-03-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未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未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未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未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本文档共4页,全文阅读请下载到手机保存,查看更方便
资源描述

1、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语感的探究东莞市黄江镇第二小学 刘慧英内容提要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地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在教学中,我通过指导感情诵读、比较揣摩词语、联系生活体验、唤起想象参与等方法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其阅读能力,并利于实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终目的。关键词 语感 感情诵读 揣摩词语 生活体验 想象参与“语感”一词,最早出现在夏丐尊的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后的一信念一文中,他主张“传染语感于学生”,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几代人中不断传承下来。现在,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在

2、课程总目标中提出:“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第一次,将培养学生的语感作为我们的教学要求。那么,什么是语感?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地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例如:同样是 “田园”一词,在一般人眼里,那就是指种菜、种田的地方,亦或泛指乡村,可是在语感敏锐的同学眼中,这也是一种闲适的心情。同样,“看海”二字也就不单单是只理解为看大海的潮起潮落,语感敏锐的同学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到大海跃动的鲜活的生命,博大的胸怀,以及少年对生命的向往和追求等等。有了这种语感,我们在阅读时就能更好地品味文章的情感,听出作者在文字之外

3、,那欲说还休的心事。因此我认为,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其阅读能力,并利于实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终目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是通过以下一些途径来培养学生语感。一、指导感情诵读。在培养语感的诸多方法中,大家都推崇朗读的作用。叶圣陶老先生就认为:“有感情的诵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这对于培养学生语感非常重要,因此我在教学中也非常重视、讲究朗读,要读得透、读得美,读出韵味和感情。我们语文课本中就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

4、它们作为语感材料,指导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诵读,使其逐渐领会书中那难以言传的韵味,提高其语感。 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反复让学生朗读有关这五位战士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让他们把握重音和节奏,特别是那句“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我让学生把这个“走”字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使同学们在班长坚定的态度和果断的决定中,体会到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和对人民深切的爱,从而被他们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所感染,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在这样的朗读中,同学们不仅能理解了文本的意思,还能步步深入作者情感和语音的变化中,使这些文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二、反复比较揣摩关键词语。 在

5、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课文中的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并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味,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锤炼学生的语感,使其有所感悟。如怀念母亲一课,季羡林老先生在异国他乡思念祖国时,说:“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把“糊”换成 “摆”,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们反复推敲赏析,告诉我“糊”字不但表现了回忆往事时的甜蜜,更表现出作者久久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对故乡的思念挥之不去的那种感觉。再如穷人一课,当渔夫决定抱养邻居的孩子时说,“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在教这一句

6、时,我把句中的“熬”与“生活”做比较,使学生体会到,一个“熬”字,准确表现出渔夫一家艰难的生活,也就更能理解桑娜此前为什么会那么忐忑不安,感觉到渔夫一家那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通过对“熬”字的挖掘,使学生懂得了如何用最贴切的词语来准确地表情达意。学生们在这样边比较、边揣摩、边赏析的过程中,发现了文章中的一字一语的特性,就是在这样的揣摩赏析中,逐渐提高了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一点一点加强。三、将文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文章反映生活,语感同生活经验直接相关,离开了生活经验,语言就无法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难以获得具体的语感。所以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就要认真体验生活,

7、观察生活,把生活经验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多了,理解也越见深切。我们课本中有些文章距离学生较远,学生们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圆明园的瑰丽毕竟已成为过去,学生们对圆明园是“园林艺术中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句话不好理解,单凭读文要学生在脑海里形成生动的形象是比较困难的,我在教学中联系电影中有关镜头,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将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具体情景再现出来,使学生入情入境,诱发学生敏锐的语感。其次,也可以引导学生拿生活中见到的同类事物,同课文描写的未曾见到过的事物做比照。如穷人这篇课文中,学生们在阅读了第一段之后,通过对桑娜家的家庭环境及摆设的描写,将桑娜的家和自己的家作

8、比较,了解到桑娜是个勤劳、能干的女人。我们老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自觉地把生活经验与语言紧密联系起来,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揣摩语言文字在反映生活中的细微差别和变化。 四、进行大胆的想象。 就文字本身而言,它并不能给我们以任何感觉,但是,我们在阅读时却分明看到了文章中所描绘的场景,听到了文章主人公的话,这就是想象,在阅读时,我们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写的世界,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辨出色彩的世界,去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蕴含的情感。如我在教学草虫的村落一文时,作者将甲虫振着翅膀的声音比喻成“灵泉”“音韵”。我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山中清泉发出的声音

9、,让他们跟随作者的想象,走进草虫的世界去倾听各种声响。然后,我问:平时我们听到的虫子们的声音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学生回答说,甲虫的声音虽然好听,但他觉得不至于“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也不可和“灵泉”相提并论,但作者这样来写,表现作者非常喜爱甲虫。也有一个同学说,作者是个非常热爱大自然的人,所以才能静下心来听这些虫子的声音,才能觉得这些声音这么美妙。学生能悟出这样的内涵,就是语感。这种语感的培养,来自对语言表层意义的感知,更是来自它表层意义和隐含意义的关系的联想和想象。 语感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用不尽。朱作仁先生指出:“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品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必将对学生从更高层次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龚向明参与和合作:走出语感教学的误区智仁勇等叶圣陶语文教育言论摘编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