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与其对学前儿童教育影响的分析
李双红
摘要 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对于世界各国的学前儿童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本文主要通过卢梭对教育培养目标“自然人”,其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的剖析,及其在《爱弥儿》这一教育代表作中所阐述的自然教育理论所产生的不同看法的考量,来阐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偏颇之处和见长之处,及其对现在学前儿童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 卢梭 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学前儿童教育
作 者 李双红 铜仁学院学前教育系09级本科班
让.雅克.卢梭(1712年——1778年)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的著作广泛涉及哲学、社会学、宗教、理论和文学等诸多领域,被称为18世纪法国大革命和近代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先驱。卢梭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自幼生活艰辛,长期过着漂泊动荡的生活。这些经历使他对下层平民社会有较深的了解,对法国封建社会的不平等有着深刻的认识, 此也使他获得了广泛的知识,逐渐形成了他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是启蒙思想家中小资产阶级及平民利益的代表着。1762年,卢梭所著的《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先后出版。《社会契约论》提出了一个社会平等的原则,认为国家的建立是人们协调一致而定力契约的结果,因此人们有权掌握国家的政权。他的这个民主精神,彻底的表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为以后的法国大革命的领袖们提供了主要政治思想,也影响到了美国的资产革命。
《爱弥儿》是卢梭半小说半论文体裁的教育名著。卢梭通过他假定的对象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过程,系统的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在书中,他不仅尽情的攻击了封建政权,还尽情的评击了教会,因此遭受迫害,他的书被判为禁书关在巴黎广场当众焚毁,本人也收到通缉,被迫逃往国外。晚年卢梭怀着悲愤的心情完成了他的自传《忏悔录》,坦率的总结了自己一生的经历和思想抱负。1778年7月2日因中风而与世长辞,终年66岁。
一
卢梭提出的教育应培养能够保持人的本性的“自然人”,换句话说,即“自由的”、“自食其力”的“对任何职业都有所准备的人”。这种人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能力强盛,可以胜任任何工作。不管命运怎样变动他的地位,都能应付自如。卢梭向自己的学生提出,不管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没有关系,而重要的是学会如何生活,知道怎样做人。一个人要能够在自己的发生变化的时候毅然抛弃那种地位,不顾利益的摆布而立身做人,才说的上是幸福的! 他说:“从我的门下走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 显然,他的这种说法是针对旧教育培养目标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在人类所有一切有身份的人生中,最不受命运和他人影响的是手工业者。 他的理想学生爱弥儿靠自己的双手劳动,自食其力,不依赖别人而生活,他是一个不衣食税,不 取别人劳动果实的真正手工业者,是卢梭提出教育培养目标是“自然人”的典范。
卢梭的培养目标“自然人”与封建社会培养的“上帝的奴仆”以及不劳而获,寄生虫式的贵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所提出的培养目标,即适应了资本主义竞争的需要,有符合了人的自然本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在这里卢梭所说的自然本性是指儿童自身的发展规律,儿童的心里和儿童的特点。卢梭从人性善的原理出发,认为人们的心中没有原始罪恶,一切错误和罪恶,都是由周围不良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出自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会全变了。”所以,卢梭强调教育者应脱离“文明”社会的樊笼而顺应人的自然天性,使之在自然中率性发展。
卢梭认为人们所接受的教育有三个来源,即来自自然、来自人和来自事物。卢梭也指出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觉得的,失去的教育只是在有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他还提出了一个十分可贵的观点:“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由此可见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就是要求要“遵循自然”,在这一问题上,卢梭比夸美纽斯前进了一步。他没有采用引证的方法,没有任何神秘主义色彩。他关于教育的是三个来源观点,缺乏科学的论证,但是反映出他已接触到遗传、环境与教育三者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这一教育理论中的基本问题。
“自由教育”与“遵循自然”紧密联系。在卢梭看来,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因此,遵守自然的教育必然是自由的教育。卢梭对这一教育理念的阐述,具有解放思想、打破死气沉沉的教育局面的进步意义,有利于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培养独立活动的能力。但是他过分的强调儿童的自幼活动,从而忽视了教师正面的指导意义,忽视了社会对儿童成才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这是不可取的。
三
《爱弥儿》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方法。其中第一卷与第二卷与幼儿教育直接有关。第一卷讨论的是婴幼儿期(0—2岁)的教育。他提出:反对束缚儿童,父母应亲自教养儿童,让儿童保持自然的习惯,要增强体质,训练感官,按照自然的方式生活。他认为体育乃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此时的教育应以体育保健为主。其关键是“多给孩子们以真正的自由”,他反对捆绑婴儿的四肢,要求衣服宽松肥大,且不宜穿的太多。卢梭还主张婴儿应由母亲哺乳,由父母亲自教养。还应该培养儿童具有抵抗疾病的能力,不能溺爱儿童,不强迫和加速语言的发展,应该顺应自然。但是卢梭指出:“在身体的习惯未形成以前,你可以毫无危险地使他们养成你所喜欢的习惯。”因此,可看出卢梭的《爱弥儿》一书中,有其进步之处,但也有偏颇之处,受到洛克思想的影响,认为儿童是“白板”,大人可将儿童培养成自己所喜欢的类型是非常错误的观点。
第二卷讨论童年期(2—12岁)的教育。他提出:12岁以前的儿童处于理性的睡眠期,对幼小儿童的错误应采用自然后果法进行教育。他要求锻炼身体,训练感官,反对过早进行理想教育,推条消极教育。卢梭认为教育的任务是发展儿童的外部感觉器官(包括触觉、视觉、听觉,而对于儿童的味觉和嗅觉的发展,他认为不应强求)。因为外部感觉器官是智力教育的前提。在我们身上首先成熟的官能是感官。锻炼感官并不仅仅是使用感官,而是通过他们学习正确的判断,也就是说要学会怎样去感受;因为我们只有经过学习之后,才懂得应该怎样摸、怎样看、怎样听。卢梭的这一观点对现在学前儿童早期教育具有指导作用。卢梭还认为12岁的儿童没有道德观念,不宜对其讲抽象的道德概念。若需要只能用“自然后果”的方法进行教育。即主张在对孩子的缺点,错误或过失行为时,可以结合孩子的行为及其结果进行教育,使他们在自身行为的不良后果中接受教训,从而改正缺点和错误,这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的,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卢梭这一观点:我宁愿,他让一个10岁的孩子长的身高五尺而不愿他有什么判断能力。这是非常错误的,即使在这种年龄,理性对一个孩子的作用不明显或不大,但对孩子各方面的教育是越早越好。但是卢梭的某些观点,如:如果你一看见他流泪就给他东西,那就等于是在鼓励他哭泣,是在教他怀疑你的好意,而且认为对你硬讨比温和地索取更有效果。人是善于模仿的,动物也是一样,爱好模仿,是一种良好的天性等等,这些观点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对现在幼儿园或是家长如何教育孩子作了很好的指引。
在世界教育史上,卢梭是划时代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教育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同时是西方教育史上一个详细研究幼儿外部感觉器官的教育问题的人,这对后来学前教育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尽管他的教育思想理论有偏颇之处,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中不乏见长之处,至今影响着世界各国学前儿童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杨汉麟,《外国教育名著选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9页。
杨汉麟,《外国幼儿教育名著选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9页、110页。
李穆文,《世界教育史》,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163页、164页。
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一卷
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二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