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练习题(一)
一、 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 殷商西周时代,天道、鬼神观念一直是社会统治思想,“天道”规范“人事”。春秋时期,“人事”则不再遵从“天道”的安排,表现出独立运动的趋向。这一变化反映出
A.强调以人为本思潮萌发 B.传统社会秩序出现动摇
C.人重于神的人文思想初步形成 D.礼乐文化秩序已经瓦解
2.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3.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4.“周亚夫,汉文、景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出征驻屯细柳,因治军严谨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景帝时,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七国之乱,五年后,被景帝迁为丞相。”材料反映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A.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 B.皇帝选官重视军功
C.重血统向重才能转化 D.君权相权不断协调
5.“考试本是中国一个很好的制度……英国首先仿行考选制度,美国也渐取法,大凡下级官吏,必要考试合格方得委任……但是只能用于下级官吏,并且考选之权仍在行政部之下……在君主专制国中,选拔人才悉凭君主一人的喜怒,所以虽讲资格,也是虚文。至于社会共和的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孙中山的这一议论旨在说明
A.考试权体现西方自由平等 B.倡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科举制是专制主义的工具 D.考试权能为共和体制服务
6.唐初,各州遍置常平仓,贱时收桑、贵时出粜,平抑粮价。唐代宗时,刘晏竭力加以改革完善,“丰则贵籴,歉则贱粜”。刘晏以后,政府全面实行官销制度。这说明唐朝时期
A.私商资本增值困难 B.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C.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D.以民为本,重视民生
7. 北宋仁宗、英宗时,朝廷财政收入较之太宗时已增长五六倍,却出现了“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的现象。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经济格局变动影响财政收支 B.社会经济发展趋向滞缓
C.中央集权加强致使新弊渐生 D.国家局部统一渐显弊端
8. 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9.丝织重镇盛浙镇(盛泽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材料所反映的社会事实是
A.盛浙镇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措施失效
C.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兴起 D.自然经济受到工商业的冲击
10.学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 )
A. 《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B. 《论西汉推恩令的实行及其影响》
C. 《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 《论康熙帝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11.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下组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他研究的主题说明
年代
道、路、省
州数
郡国数
县、邑、侯国
户数(万)
西汉平帝(1-5)
------
13
103
1587
1223
唐贞观十三年(639)
10道
358
----
1551
缺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
15道
----
328
1573
841.3
宋开宝(968-975)末
------
297
-----
1086
309
宋宣和四年
26路
288
------
1234
A、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不断加强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不断变迁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进
12.雅典妇女和未成年人一样,一生都处于监护人的监护之下,一个女孩的监护人首先是她的父亲,结婚后,她的丈夫充任她的监护人。由此可见雅典妇女
A.法律地位低下 B.毫无民主权利
C.生活备受关注 D.经济无法独立
13. 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认为“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也许正基于此,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
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对此理解最确切的是
A.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罗马法影响公司组织的诞生
C.罗马法具有先进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D.罗马法导致自由市场经济形成
14. 马克思曾指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
①德意志帝国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②德意志议会的权力很小
③德意志帝国的统治不稳固 ④德意志皇帝的权力很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 美国1787宪法签署后,富兰克林激动地说:“现在我终于高兴地明白了,这是一轮喷薄东升的旭日,而不是一轮沉沉西下的落日。”富兰克林认为1787宪法是“旭日”,对美国的前途充满信心的原因,不可能是由于( )
A.这是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B.宪法给予妇女选举权,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男女平等
C.宪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D.宪法赋予联邦政府强有力的权力,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16.有学者列表对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进行成本分析。通过表格分析可知
A.近代工业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B.近代工业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扩张
C.近代工业创办克服了诸多困难 D.洋务派官僚草率决策影响企业效益
17.表1 1870—1894年中国茶叶、生丝出口变化表
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下降 B.面临国际市场上的竞争
C.经济结构变化并不明显 D.关税主权保护意识增强
18.关于五四运动,1920年胡适、蒋梦麟曾指出:“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面,政府太卑劣腐败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如代表民意的国会之类)。……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由此可见,胡、蒋两位教授
A.不赞成学生牺牲学业的罢课行动 B.主张青年学生要积极干预政治
C.赞赏中国国民的政治素养 D.认为五四运动没有带来任何影响
19.1931年11月1日至5日,中共中央代表团主持召开了中央苏区党组织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赣南会议),会上,中央认为苏区工作是“狭隘的经验论”“富农路线”“极严重的一贯右倾机会主义”,强调“要集中火力反右倾”。这表明
A.王明“左”倾错误在苏区全面泛滥 B.党的苏区工作犯了主观主义错误
C.毛泽东的路线不被共产国际认同 D.中共中央对共产国际路线的抵制
20.《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一书记载:“1933年,工业总产值中(包括制造业和矿冶业),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占70%以上,而生产资料工业产值不到30%。1936年,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3%,而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则占工业总产值的77%。”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消费资料的工业产值比重稳步增长,生产资料的比重逐年下降
B.中国近代工业结构的畸形发展,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C.民族工业在20世纪3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但工业布局不合理
D.在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
21. 历史学家吴相湘评价抗战初期某一战役是“蒋委员长诱使日军主攻方向由‘自北南下’改变为‘自东西上’的战略终成功”,同时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该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百团大战
22.表2 1937--1945年按战前价格计算的纸币发行值
(总额和价值以100万元为单位)
注:下表为每年12月份的数字,1937年和1945年的指定月份除外。
造成上述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失利 B.战时通货膨胀局面持续剧烈
C.民族工业发展陷于困境 D.国民政府军费支出迅猛攀升
23.右图为1932~1942年美国
失业人数变化情况示意图。
由此可以推知,这—时期
( )
A.美国社会危机得到解决
B.美国政府救济初现成效
C.二战推动美国工业生产
D.美国经济危机得到缓解
24.“一五期间,由国家计委统配的物资数量从1953年的112种增加至1957年的231种,由中央各部门管理的物资数量由1953年的115种增至1957年的301种。这种分配制度的实行
A.调控了灾害造成的物资短缺 B.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D.将物资管理分配纳入计划体制
25.粮食紊乱时间要提早到来,范围也要扩大,从乡村一直到大城市。其结果是物价必然波动起来,并使国家建设受到影响,使人心不安。因此,国家于1953年10月对粮食等主
要农产品采取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这表明
A.当时中国粮食供应存在严重危机 B.以“统购统销”政策应对供需矛盾
C.中央政府早已确立计划经济模式 D.计划经济体制是中国应急的产物
26. 在20世纪50年代编制的国民经济草案中出现了“三本帐现象”。“中央两本账,一本是必成的计划,这一本公布;第二本是期成的计划,这一本不公布。地方也有两本账。地方的第一本就是中央的第二本,这在地方是必成的;第二本在地方是期成的。评比以中央的第二本账为标准。”这一现象
A.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国民经济的构成
C.加快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D.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失衡
27.1957年周恩来在《关于我国的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中讲到:“(中国历史上)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时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是1954年宪法的规定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现实决定的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8.“考虑到第二十五届联大的表决情况,尼克松政府知道已很难再把中国拒于联合国大门 之外,因而伙同日本佐藤政府和第二十六届联大不但再一次提出‘重要问题’案,而且炮制所谓‘双重代表’案。”美日炮制“双重代表”案的实质是
A.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C.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D.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
29.“月黑雁飞高,林彪夜遁逃。无需轻骑逐,大火自焚烧。”是时任新中国外交部长乔冠华对“九·一三”事件的讽刺。 “九·一三”事件客观上宣告“文革”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破产,与“文革”时期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混乱状况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外交成就捷报频传。下列词语符合新中国七十年代外交特点的是 ( )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一线连片”
B.“扫庐请客”、“安贫乐交”、“柳暗花明”
C.“左右开弓”、“韬光养晦”、“和而不同”
D.“化敌为友”、“跨洋握手”、“三分天下”
30. 学者文安立说,“美苏干涉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和国内结构,第三世界的政治、
社会和文化变迁则孕育其中,若非冷战,当今的非洲、亚洲甚至拉丁美洲恐怕不会这
个样子。”该学者的核心观点是
A.冷战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 B.冷战是美苏之间的全方位较量
C. 美苏霸权遭到第三世界抵制 D.美苏冷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二、 材料题(共三大题,40分,31题14分,32题15分,33题11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二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材料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美国战后的什么战略意图?(1分)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1分)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内采取了怎样的方针?(1分)
(2)材料二中“美国遇到的挑战”主要指的是哪些力量的崛起?(4分)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中美关系发生了变化,请举一例加以说明。(2分)
(3)材料三中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是什么?(1分)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的外交目标是什么?(2分)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5分)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明朝徽商奢靡之风渐盛,豪商巨贾家中大都锦衣玉食,蓄婢纳妾,纷纷斥巨资建造园林府邸……不可否认,徽商的奢华有安全上的考虑,但更多是为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他们将经商得来的一部分利润用于衣食住行的生活消费极尽奢华,在世人对商人生活方式的渴慕中得到心理的满足。与徽商相比,英国商人在衣食住行方西要节俭得多,讲究实用舒适,没有如徽商一味显富,也没有英国国内贵族那样讲究奢华享受,他们也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满和自卑,他们对高高在上的贵族阶层充满了向往,但他们认可现存的等级制度,并没有如徽商一样提出新的价值观念来抗衡和改造旧有的社会观念。英国商人依附于等级社会,通过一步步地向上攀升,最终成为贵族士绅代表的上层社会的一部分。为了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为了给财富一个体面的名号,他们出钱购买爵位,或者购买贵族才拥有的家族徽章,通过这种途径来跻身社会上层。在17世纪前期的英国,417个男爵中就有49个商人,21个是商人的后代。 ——摘编自陈娟《明代徽商与英国商人之比较》
材料二 从明中叶至清中叶辉煌了数百年的徽商,在清道光中叶以后,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逐渐走向了衰落。道光十二年(1832年)清廷根据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陶澍的建议,进行盐法变革——改纲为票……任何商人只需向盐政所设之局纳税领票,便可取得购销食盐的合法权利,这一变革使徽商在纲运制下所取得的垄断两淮、两浙盐业运销的世袭特权宣告结束,徽州盐商因而“一败涂地”。……咸丰年间的兵灾又给徽商致命的一击。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徽商活动的主要舞台,这时却成为太平军与清军的主战场。……西方列强的入侵也加速了徽商衰落的进程。由于洋纱、洋布、洋颜料以及南洋木材的进口日增,徽州布商、木商的生意大受影响。钱庄、银行业的兴起,又使徽州典商丧失了在金融业的原有地位。徽州茶商也因洋商趁机操纵市场压价收购,而“连年折阅”,形成“十商九困”的局面。至清光绪中叶,作为显赫一时的封建性商帮徽商最终“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摘编自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明代徽商与当时英国商人的异同点,(4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商人的不同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不同影响。(4分)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徽商的性质,(1分)并分析近代以来导致徽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因素。(6分)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1分)
材料一 自汉武帝时代起,史籍已经多见关于气候严寒的记录。如《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光四年(前131年)“夏四月,陨霜杀草”……王莽时期严重低温的气候反常记录更为频繁。例如,天凤三年(16年) 二月,“大雨雪,关东尤甚,深者一丈,竹柏或枯。”……在公元前50年至公元70年这120年间,有关气候异常严寒的记载多达20余起……王莽专政时最为集中的10年中,大约7年都发生严寒导致的灾害……引发了绿林、赤眉大起义……王莽本人在农民起义打击下落下了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
——《中国经济通史·秦汉卷》
材料二 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至11亿——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
——人教版《历史·必修Ⅱ》
材料三 武夷北苑,夙著茶名,……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 ——卞宝地《卞制军政书》
请回答:
(1)联系材料一,从小农经济特点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自然灾害常常会导致中国古代政权的灭亡。(3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这些“边际土地”的开发给当时清朝社会带来哪些影响。(4分)
(3) 联系材料三,“各国通商之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之后“种茶之区,市疲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练习一答案
1—5 D D B C D 6—10 A C B C D
11—15 B A C B B 16—20 D B A C B
21—25 A D D D B 26—30 D B D D A
31.
(1)意图:称霸世界;(1分)
影响:形成了两极格局;(1分)
方针:独立自主获“一边倒” (1分)
(2)力量:欧共体建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每一要点1分,共4分,)
影响:冲击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2分)
史实:尼克松访华或《中美联合公报》或中美正式建交。(任意一点给2分)
(3)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1分)
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环境。(2分)
32.
33.
(1)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入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国家阶级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中国古代政权灭亡。(3分)
(2)积极:增加了粮食产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2分)
消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大量垦荒页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2分)
(3)变化: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分)
原因:盲目扩大生产,使茶叶市场出现了恶性竞争;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导致了环境的破坏等。(2分)
9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