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边猜边想听故事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宝堰中心幼儿园 李琴
幼儿园的孩子都特别喜欢听故事,每次听老师讲故事的时候,孩子们都能聚精会神听故事,但是一旦故事结束,教室里就开始躁动,对老师的提问根本不予关注。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谈论着自己对故事的感受,谈论着自己最感兴趣的情节和对话。怎样才能既有效的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让孩子跟着老师的指导探究性的听故事呢?通过思考和实践,我采用了边猜边想听故事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孩子们由被动的听故事变为主动探索听故事了。
一、 看封面猜故事内容
幼儿园的孩子虽然不识字,但有些图书在故事封面上就能看出故事的题目,我就让孩子自己看封面上的图片,猜测故事名字。例如:《爱吃水果的牛》,我先让孩子看看,猜猜老师今天要讲的是什么小动物的故事,当孩子说出是“牛”。然后,我进一步引导,牛爱吃什么?孩子回答“爱吃草”。我又引导小朋友看,这头牛爱吃什么呢?孩子们发现牛在吃苹果,引出故事题目。然后通过老师的引导:这头牛为什么爱吃苹果呢?先让孩子们七嘴八舌的猜原因,带着问题和悬念听老师讲,这样孩子们听得认真,听完后还能积极的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那些猜得对的小朋友自然心里特别开心,猜错了的小朋友也迫切想纠正自己的错误,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二、 听故事做福尔摩斯
每个故事都有情节转折之处,会有可能发生很多变化,因此故事都有悬念,悬念是最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如果老师直接把悬念告诉孩子,那样孩子就不用动脑筋,就像做数学题,老师直接告诉答案,孩子们高度紧张的注意力就会一下子松懈,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我在孩子们中开展了“听故事,做福尔摩斯”的活动,效果非常好。如:我在讲《谁咬了我的大饼》这个故事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悬念:小猪做了一块好大的饼,累得睡着了。等他醒来一看,大饼被偷吃一口,“咦,是谁偷吃了小猪的大饼呢?”一个简单的问题,深深的勾起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我鼓励孩子们做小福尔摩斯、做小神探,让孩子们先看大饼上的牙印来猜想是谁咬的,然后出示故事中的小动物让孩子们边猜边讨论,是不是它们咬的,为什么不是?你怎么看出来的?随着故事情节发展,孩子们原先的假设一个个被否定,新的假设不断的涌现,思维火花不断闪现。通过反复的比对、探究,从蛛丝马迹中得出答案:小猪辛辛苦苦做的大饼,被小鸟、小兔、狐狸、鳄鱼、河马各咬了一口之后,一块大饼已经变得很小了,当小猪自己咬了一口后,却发现牙印和偷吃大饼的牙印是一样的……。哈哈哈哈,孩子们侦探出结果之后,捧腹大笑,这确实是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这种探究式的听故事活动,不仅培养了孩子们主动探究的自信和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关注细节、做事细心的好习惯。
三、 编故事做故事大王
当孩子们听了一些故事之后,我就积极的鼓励孩子们自己创编故事,在孩子中开展“争做‘故事大王’”活动。通过“故事接龙”、“故事大王擂台赛”等活动为幼儿搭建了大胆想象、展示自我的舞台,为幼儿提供了更多思考和大胆表述的空间,创造了更多交流的机会。这些活动能推动幼儿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并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也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如在孩子们听了《会爆炸的苹果》故事最后,我让孩子们进行故事接龙,首先提出问题:“小猪会受骗吗”?如何让小猪知道苹果是假的呢?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积累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有的说:“可以让小猪用手摸摸就知道是假的了。”有的说“让小鸟飞过来告诉它,苹果是假的,别上当!”还有的孩子说“让狐狸自己摘一个吃吃,气球爆炸会把它的嘴巴炸疼的。”、“小鸟用尖尖的嘴巴啄一下,气球就会爆炸,小猪就知道是假的。”等等。接着我又开始提问:“当小猪知道狐狸的苹果是假的会怎么做呢?”在我的启发下,孩子们积极动脑,想出了很多对付狐狸的办法。在热烈的气氛中,孩子们的思维不断碰撞,闪耀着绚丽的火花, “扬善惩恶”的优良品质也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生根发芽。
带着问题听故事、做福尔摩斯破案子、做故事大王编故事,这样的故事教学,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探究的欲望被不断激发、表演的才能得到充分彰显、优良的品质得到张扬和升华,为孩子们的茁壮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