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复习测试(2017.2.22)
一、单选题(共20小题)
( )1.“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这副春联描述了我国“一五”计划期间的两项建设成就,这两项建设成就是
①长春一汽建成投产 ②鞍钢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
③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④大庆油田建成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工作中心的转移,即使国际、国内发生许多大事,我们都始终没有动摇这个中心。这个中心是
A.文化建设 B.政治建设 C.社会建设 D.经济建设
( )3.下表为1921—1925年苏俄(1922年改为苏联)农业发展状况,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土地法令》开始实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B.新经济政策提升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斯大林模式突出了农业发展 D.赫鲁晓夫改革卓有成效
( )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A.启蒙运动 B.巴黎公社 C.十月革命 D.法国大革命
( )5.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副主席刘少奇含冤而死,这一事件突出地反映了
A.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人民群众行使了监督权
C.民主与法制在“文革”期间被严重践踏 D.党内出现了叛徒内奸
( )6.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新中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美援朝 ②土地改革 ③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土匪
④和平解放西藏 ⑤推进“一五”计划 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A.①②③④⑥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⑥ D.②③④⑤⑥
( )7.澳大利亚学者费约翰将20世纪中国发生的三次历史性巨变过程概括为三个词:“醒起来,站起来,飞起来”。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历史事件是
A.土地革命的展开 B.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新中国的成立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8.导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巨大变革的共同根源是
A.对个人的盲目崇拜 B.改革成效不大 C.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西方的和平演变
( )9.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严守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的英雄是
A.黄继光 B.邱少云 C.董存瑞 D.罗盛教
( )10.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世界格局演变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 )11.1954年,中药行业著名老字号同仁堂响应国家号召,实现了公私合营。公私合营出现在
A.土地改革运动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 )12.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推动中国的发展。经济特区“特”在实行
A.“一国两制” B.特殊和优惠的经济政策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少数民族文化政策
( )13.1957——1966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A.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B.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D.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交织
( )14.原苏联总理雷日科夫在评价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时说:“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中国正在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稳步前进。”这条正确的道路是
A.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C.照搬斯大林模式的道路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道路
( )15.在“文化大革命”中,党的历史上最大冤案的受害者是
A.彭德怀 B.邓小平 C.刘少奇 D.陈毅
( )16.在土地改革中,党和政府之所以把土地分给农民,其根本原因是
A.农民无地或少地,生活困苦 B.地主土地太多,无法耕种
C.农民在革命战争年代有功于革命,分土地事实上是“按功行赏”
D.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 )1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直接目的是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C.发展农业商品化水平 D.扩大对外开放基础
( )18.1956年,一位中国诗人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银亮的翅膀!万里的远航!在清朗的日子闪射着辉煌的阳光!”该诗句表达了
A.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的欢乐 B.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后的欣喜
C.大跃进运动开始初期的信心 D.“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后的狂热
( )19.改革开放后,我国改革了经济体制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出现了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俄国1921年后出现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与下列哪一政策直接相关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奴制改革 D.第一个五年计划
( )20.中共“八大”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A.开展土地革命 B.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C.镇压反革命 D.大炼钢铁
二、解答题(共5小题)
21.泰安市某中学初三二班同学以“忆辉煌、析沉沦、探复兴”为主题对中心五千年的发展之路进行了回顾式的探究学习。请你参与进来,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步骤一:忆辉煌——回顾中国古代取得的辉煌成就
(1)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西周、秦、元开创了什么政治制度?
(2)旧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做出的突出贡献,下面是一组同学梳理这块知识的表格,请你将空白处填写完整。
步骤二:析沉沦——回顾近代中国遭受的屈辱
材料一
(3)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请你结合材料一图中A、C、D三次侵华战争说明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在这一过程中,B战争爆发前后,趁火打劫,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是哪一国家?
步骤三:探复兴——回顾中国人为走向复兴进行的探索
材料二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江泽民
(4)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引起第一次历史性巨变的指导思想,它包括哪三项内容?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是第二次变化的重要表现,请分别写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性事件。在十三大上,我国制定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请简要写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含义。
22.(1992年)仙湖植物园里的植物千姿百态,其中有一种树叫“发财树” ……邓小平观赏后觉悟的说:“让全国人民都种,让全国人民都发财。”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高度评价了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会议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伟大革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材料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是邓小平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这次会议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什么?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什么新时期?
(2)1980年,我国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其中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哪座城市?经济特区的建立的什么作用?
(3)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国就与西方互有往来。当时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是什么?然而,清朝时期中国与世隔绝,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这与当时清政府实行的什么政策有关?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谈谈你的感想?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1)上述战歌是什么时候的歌曲?
(2)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
(3)列举两个这个时期的战斗英雄。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碑文是:“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以来,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材料二 100年是浸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 一一中央电视台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1)“一千八百四十年”(即1840年)以来的民主革命中,中国各阶级前赴后继,英勇斗争。请分别列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所进行的民主革命事件各一例。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2)一百多年前,就在黄海海域,号称“亚洲第一舰队”的中国近代海军北洋水师战败,直接导致中国对外战争的失败。这次战争史称什么?其结局对中国社会有何重要影响?
(3)“三十年以来”的革命历程的起点事件是什么?这一革命运动的爆发对中国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25.小李同学正在进行“关于20世纪的流行语”的探究性学习。他搜集了一段关于20世纪50年代流行语的资料,其中有: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小李搜集的流行语中有一处错误,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