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让学生的思想闪光
——谈我的思想政治教学观
.
舒兰市第五中学
胡 晓 岚
让学生的思想闪光
——谈我的思想政治教学观
.
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思想。而人的思想是富于变化的,它可以消极颓废,也可以积极向上,它可以腐朽衰败,也可以熠熠生辉。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激活学生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追求,让暗淡的思想变得明亮,用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法制意识,远大的人生理想去占据学生的心灵,使每一个学生的思想闪烁出理性的光芒。
反思传统思想政治教学,我感慨万千,学生可以出口成章地背诵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但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满口脏话却脸不红,心不跳;可以从道理上了解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但对班级、学校和利益却不屑一顾;可以从众多选择答案中准确判断出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却对一日三餐浪费的大量饭菜是那么习以为常……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而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进而导致了学生对世态、世事、世情的局部认识,这种认识模糊了他们还没有确立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摸索,力图将思想政治教学与学生思想实际、现实生活相结合,把每堂课都上得生动、有意义、有实效。特别是对新课程改革理论的学习,为我已有的经验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我的教育教学理念日益明晰,渐趋成熟,概括起来讲就是:通过生活化、活动化、民主化、情感化的课堂,让每一位学生的思想迸发出理性的光芒,让每一个学生的行为成为其理性思想的外化,真正落实思想品德课明理悟情、知法导行的目标。
一、 生活化
思想政治课的理论往往是灰色的,但生活之树常青,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注重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启发、引导学生,才能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关心身边的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让思想政治课充满生活的气息,真正还其本来的面目。
(一) 感知社会生活
生活即教育,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让学生利用思想政治常识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努力促进学生与周围的自然、社会的内在整合,从而为营造明丽的内心生活,建构坚实、丰富、光明的精神世界奠定基础。例如在讲“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我先在课前将学生分组,去走访工商管理部门、消费者协会、新闻机构、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了解其各自的工作性质和职责,然后在上课时引导学生学习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具体内容及其侵权的具体表现,进而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实际问题。课后,我又组织学生走上街头义务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更大范围地普及法律知识,为公民权利的实施提供了必须的基础。学生也正是在这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教学中,获得了如同现实生活般的真实体验,不仅学到了书本知识,又何尝不是学到了一种处理问题的办法和为人处事的原则。又如:在讲“确保人民共享繁荣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时,课前我让学生先调查一下周围的人群中有没有弱势群体(如下岗职工、孤寡老人、残疾人等)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难处?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反馈交流调查结果,并拿出自己的现身说法……学生在讨论中深刻领会了党和国家的英明政策,从内心感受到党始终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激发学生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热情。
(二)涉足时事生活
学生在政治课中学到了很多有关哲学、经济、政治学的理论,如果能让他们用所学过的观点去认识和分析“家事国事天下事”,真可谓是一举两得。在我的教学实践中,经常性地组织“时事论坛”、“热点讲座”等活动,在这些特殊的方式中,学生思路开阔、畅所欲言,学习的内容被延伸到时事热点中去,从西部开发的美好前景到中国入世的喜与忧,从三个代表与党的建设到全国建设小康社会诉宏伟蓝图,从神州飞船发射成功到中美关系的展望……让学生感觉到思想政治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同每个人息息相关。还记得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的消息传开那天,我一走进课堂这感觉出学生的情绪异常激动,个个义愤填膺,在这种气氛中,回避是不可能把教学内容讲下去的,于是我站在学生中间说:“大家的爱国热情,我已经看出来了,这很好,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也不能容忍此类事情发生,今天我们就在这个小小课堂展开自由论坛,请同学们畅所欲言。”我话音未落,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有的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们国家应该用武力去解决,揍他;有的说:我们应该走上街头,去游行示威……我看时机差不多了,抛出一个问题:“我们国家是怎么做的?原因是什么?”经过片刻的思考,同学们又都举起了手,有的说:爱国光靠喊口号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有的说,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国家经济还很落后,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的做法是正确的;还有的说,落后我们不应该气馁,一定要努力赶上去;还有的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是刻苦学习,打造一身真本领……这节课,虽然我没做任何准备,但却是一堂非常成功的时事讨论课,既培养了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政治的习惯,又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
总之,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学生的生活在丰富,认知水平在提高,教学更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课堂成了探索世界的窗口,使知识得到了应用,师生一起走向新的未知的世界,学生的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升华。
二、活动化
新课程明确地将课堂本质定位为“交往、活动”。所以。我在日常的教学中,总是从学生兴趣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出发,精心准备和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现自我,增强体验,在思维的交锋,观点的碰撞中,让思想闪现出充满个性的光芒。
(一)课堂走向活动
课堂过程中的活动,可以不拘一格。我曾组织过以实际应用为基础形式的实践活动,如针对本地的环境问题,组织公益活动,环保志愿队或提出倡议、合理化建议;或为校园绿化设计宣传标语、或为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设计公益广告等;也曾组织社会访谈,考察式的活动:即走向社会,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如,分成小组去调查加油站的历史变迁,通过第一手的材料感受改革以来,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派出小记者,采访镇长、书记,去了解他们怎样深入群众,为人民办事,怎样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另外,还组织过体验式的活动,就是让学生把课堂上无法理解消化的东西,尽量在实践活动中去体会,去找答案,从而自己去观察社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完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课后,我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亲自参加了村官的海选,深入理解了选举的程序和原则,也增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意识培养。
(二)活动再现课堂
现实生活是具体多样的,而书本知识是抽象的,并非所有的现实问题都在书本上对号入座,找到现成的答案,而且课堂走向活动的形式毕竟有很多局限,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更多的时候是让活动再现课堂,具体形式有:新颖活泼的情境表演,真实可行的现场直播,参与面广的模拟法庭,入情入理的漫画评析、气氛热烈的正反辩论等。
例如,我在讲财产继承时曾出示了这样的一则案例:张某因病去世,留下两万元存款和瓦房三间,张某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长子结婚另过,从不照顾家里,经济上更不给予任何帮助,次子亡故,其妻带女儿改嫁,小儿严重残疾,收入微薄,长女远嫁他乡,次女已病故,为遗产的继承,其子女争吵不休,连张某的弟弟也赶来分割遗产。“同学们,现在请大家组成合议庭”,我话音未落,课堂气氛已经活跃起来,小法官们经过一番思索和讨论,纷纷举手要求自己来审理。有的说,应由儿子继承,女儿不得继承:有的说应该由养老的儿子继承;有的说男女平等,儿子和女儿都应继承……最后公正的判决终于出来了;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和扶养关系的深浅,由长子、小儿子、长女、次子女儿进行法定继承,次子女儿属于代位继承,张某弟弟不是第一顺序继承人,无权继承,并对小儿子给予适应照顾。
让学生当小法官,设立模拟法庭这种尝试缩小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差距,使学生感觉到政治课并不抽象,知识并非无用,从而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这种活动化的课堂就是结合教材,设计种种机会,让课堂走向社会,再将活动再现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合作中透出真诚,幽默中展现性格,在活动中自觉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最终达到知、情、意、行统一的目的。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教师的知识储备、应变能力时刻都将受到考验,以往的一些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必须更新换代。因此我一直坚持学习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大胆地进行探索和创新,以便更好地以组织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的走进课堂。
三、民主化
心理学研究认为,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经松愉快、生动活泼、富于人情味的民主氛围,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各抒已见、自由争论、畅所欲言的活动情景,激发学生勇于探索、质疑问难、大胆求异的精神状态,培养学生观察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的智力因素,进而让学生的心灵迸发出理性的光芒。然而传统的师道尊严,导致了学生的服从心理、惰性心理、保守心理。因此,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勇于丢掉面子,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民主氛围,学生只有在多读、多写、多做锻炼中,也只有允许学生说错、思错、做错的宽松训练过程中,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我坚决放弃师道独尊的架子,淡化权威意识,树立民主平等、合作教育、教学相长观念,把学生当成具体的人来对待,给每一个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不做简单结论,避免轻率否定,关心学生的点滴进步,满腔热忱地培养他们正当的兴趣和爱好,达到心理相容,彻底改变了教师的中心地位,师生真正达到了互动、交流与共鸣。
此外,在民主化的课堂中,我还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材、教师的超越,提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尊重和赏识学生的异想天开和别出心裁,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如我在讲授生产力的含义的时候,有的学生提出了生产力除了改造自然以外,还应包括保护自然的能力。我不禁为学生击掌叫好。还有的说生产力也应该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对这种片面的认识,我没有简单地加以否定,也没有强把这种思维纳入自己的思想轨道,而是将这一学生提出的问题又踢回给学生,组织讨论,得出了结论:生产力是人类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中表现为人类充分发挥智慧,促进科技进步,与社会和谐发展相处的能力……在这种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再也不是死记硬背灰色的政治理论,而是在创造性地理解知识。他们的思想闪烁出智慧的光芒。
四、情感化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没有情感,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正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掉一个空虚。”也就是说,情感是育人的重要因素,教师生搬硬套、枯燥无味的讲解,只能让学生感到压抑和被动,甚至会丧失自尊、自信,造成人格的分裂,失去可贵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注重教学的情感化,把理性教育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创新人格。
在实践中,我总是把课堂看作情感交流的场所,利用教材中的一切情感来点燃自己的情感之火,然后再利用自己的情感之火,去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激发学生说真话,培养学生强烈的爱赠好恶之情,唤醒学生的探索真理、积极向上的欲望。这样学生的爱之所爱、恨之所恨,智慧与美的种子会慢慢植入学生心里。如在讲“霸权主义是当代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威胁”时对美国炸我驻南使馆和撞毁我机的丑恶行径加以强烈痛斥;在讲“公民有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时,对陈水扁的两国论和台湾公投表示极大的愤慨;在讲“法律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激励作用”时,对李向群大公无私、奋勇献身的精神表示高度的赞扬;在讲“公民道德建设”时,对社会上存在的落井下石、见死不救表示深深的忧虑……正是这种教师的情感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和征服力,师生的情感真正发生了碰撞和共鸣,生命活动得以充分展示,真正做到了共识、共享、共进,课堂也因此变为强烈沸腾的多姿多彩的世界。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情感化的前提是教师本身必须首先感动自己,情真意切,才能诱发学生动真心,学起来才能深信不疑,心灵才能受到陶冶、洗礼和净化;相反,如果教师对知识的认识很肤浅,甚至似是而非,没有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讲起来就不会有真挚的情感和魅力,也就不会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征服力,如果再是一副不以为然、“信不信由你”的态度和面孔,就更谈不上让学生动心、动情了。
以上只是我近十年来,对教学实践的努力探索,也可以看成是粗浅经验的总结,但是我不会用昨天的成绩来禁锢自己,更要有明天的标准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我会永远记住: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意义在于探索;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意义在于创新。我会永远在这奉献、探索、创新中求得进步和发展,以无愧于学生,无愧于自己生命长河中的这段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