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n n防烟防烟防烟防烟 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或自然通风的方式,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或自然通风的方式,防止烟气进入防止烟气进入安全疏散安全疏散空间的系统,分为机械加空间的系统,分为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或自然通风系统压送风系统或自然通风系统。nn n n排烟排烟排烟排烟 采用机械排烟或自然排烟的方式,将房采用机械排烟或自然排烟的方式,将房间、走道等空间的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的系统,分间、走道等空间的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的系统,分为机械排烟系统或自然排烟系统为机械排烟系统或自然排烟系统。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目目目目 录录录录 1 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防排烟与暖通空调部分简析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防排烟与暖通空调部分简析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防排烟与暖通空调部分简析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防排烟与暖通空调部分简析 1.1 1.1 防排烟设施的设置防排烟设施的设置防排烟设施的设置防排烟设施的设置 1.2 1.2 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 1.3 1.3 其它其它其它其它 2 2 省消防技术规范难点问题操作技术指南防排烟与动力部分修订介绍省消防技术规范难点问题操作技术指南防排烟与动力部分修订介绍省消防技术规范难点问题操作技术指南防排烟与动力部分修订介绍省消防技术规范难点问题操作技术指南防排烟与动力部分修订介绍 2.1 2.1 指南修订的背景指南修订的背景指南修订的背景指南修订的背景 2.2 2.2 指南修订的依据指南修订的依据指南修订的依据指南修订的依据 2.3 2.3 指南防排烟部分的条文修订指南防排烟部分的条文修订指南防排烟部分的条文修订指南防排烟部分的条文修订 2.4 2.4 指南动力专业部分的条文修订指南动力专业部分的条文修订指南动力专业部分的条文修订指南动力专业部分的条文修订 2.5 2.5 指南建筑专业部分相关条文修订指南建筑专业部分相关条文修订指南建筑专业部分相关条文修订指南建筑专业部分相关条文修订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目目目目 录录录录 3 3 国家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报批稿)简介国家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报批稿)简介国家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报批稿)简介国家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报批稿)简介 3.1 3.1 主要内容概述主要内容概述主要内容概述主要内容概述 3.2 3.2 防烟系统设计要点(主要的调整、补充内容)防烟系统设计要点(主要的调整、补充内容)防烟系统设计要点(主要的调整、补充内容)防烟系统设计要点(主要的调整、补充内容)3.3 3.3 排烟系统设计要点(主要的调整、补充内容)排烟系统设计要点(主要的调整、补充内容)排烟系统设计要点(主要的调整、补充内容)排烟系统设计要点(主要的调整、补充内容)3.4 3.4 防排烟系统控制防排烟系统控制防排烟系统控制防排烟系统控制 3.5 3.5 防排烟系统施工、调试和验收防排烟系统施工、调试和验收防排烟系统施工、调试和验收防排烟系统施工、调试和验收 3.6 3.6 防排烟系统维护管理防排烟系统维护管理防排烟系统维护管理防排烟系统维护管理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1 1 1 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GB50016-2014GB50016-2014GB50016-2014防排烟与暖通空调防排烟与暖通空调防排烟与暖通空调防排烟与暖通空调 部分简析部分简析部分简析部分简析 新版建规(新版建规(20142014年版)中防排烟部分的内容仅保年版)中防排烟部分的内容仅保留了关于其设置场所或部位的要求,其它设计要求由相应留了关于其设置场所或部位的要求,其它设计要求由相应的国家标准作出规定。鉴于国家建筑防排烟技术规范的国家标准作出规定。鉴于国家建筑防排烟技术规范目前目前尚未发布,防排烟设计的具体要求暂按原建规尚未发布,防排烟设计的具体要求暂按原建规(20062006年版)和高规(年版)和高规(20052005年版)的相关规定执行。年版)的相关规定执行。1.1 1.1 1.1 1.1 防排烟设施的设置防排烟设施的设置防排烟设施的设置防排烟设施的设置1.1.1 1.1.1 第第8.5.18.5.1条中对防烟楼梯间可不设置防烟系统的条件进行条中对防烟楼梯间可不设置防烟系统的条件进行了修订,了修订,增加了其所在不同类型建筑的高度限制增加了其所在不同类型建筑的高度限制。1.1.2 1.1.2 第第8.5.28.5.2条中对条中对厂房或仓库排烟设施的设置要求进行了单厂房或仓库排烟设施的设置要求进行了单列,并进行了局部修订列,并进行了局部修订:丙类厂房设置排烟的条件中除了面积(丙类厂房设置排烟的条件中除了面积(300m300m2 2)要求外,)要求外,还强调还强调 “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关于执行新版消防技术规范有关问关于执行新版消防技术规范有关问题的通知(浙公消题的通知(浙公消201540号)号)n n鉴于新制订的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规范尚未批准发布,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与审核按照以下规定执行:防烟与排烟系统设置场所执行新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其他具体系统设计仍执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及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版)的有关规定。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 丁类车间当其任一楼层(或空间)面积大于丁类车间当其任一楼层(或空间)面积大于5000m5000m2 2时应时应 设置排烟设施;设置排烟设施;明确了非高层厂房(或仓库)内走道的排烟要求。明确了非高层厂房(或仓库)内走道的排烟要求。1.1.3 1.1.3 第第8.5.38.5.3条中对条中对民用建筑排烟设施的设置要求进行了单民用建筑排烟设施的设置要求进行了单列,并进行了局部修订列,并进行了局部修订:提高了设于一、二、三层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提高了设于一、二、三层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 设置排烟设施的面积控制要求(设置排烟设施的面积控制要求(200m200m2 2 100100mm2 2););对公共建筑内需设置排烟设施的场所,按对公共建筑内需设置排烟设施的场所,按“有人停留有人停留”和和“可燃物较多可燃物较多”两种情况,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控制两种情况,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控制面积面积 要求(要求(100 m100 m2 2、3 30000mm2 2)。)。1.1.4 1.1.4 第第8.5.48.5.4条中对地下或半地下室排烟设施的设置要求进条中对地下或半地下室排烟设施的设置要求进行了单列,行了单列,提高了地上建筑内无窗房间(内区)的设置要提高了地上建筑内无窗房间(内区)的设置要求求,规定应按地下室的设置要求执行(总,规定应按地下室的设置要求执行(总200 m200 m2 2或单个或单个5 50 0mm2 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 1.2 1.2 1.2 1.2 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 本章节基本沿用了原建规(本章节基本沿用了原建规(20062006年版)的相应条年版)的相应条文和内容,但对部分条文进行了整合和局部修订文和内容,但对部分条文进行了整合和局部修订 。1.2.1 1.2.1 第第9.3.29.3.2条对有爆炸危险场所排风管道的布置要求进行条对有爆炸危险场所排风管道的布置要求进行了修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危险厂房了修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危险厂房 危险场所)。危险场所)。1.2.2 1.2.2 第第9.3.99.3.9条关于有燃烧或爆炸危险气体、蒸气和粉尘排条关于有燃烧或爆炸危险气体、蒸气和粉尘排风系统的设置要求,对风系统的设置要求,对原建规(原建规(20062006年版)第年版)第10.3.910.3.9条、第条、第10.3.1010.3.10条进行了整合。(本条文主要针对工业厂条进行了整合。(本条文主要针对工业厂房的情况,是否适用于地下燃气锅炉房的排热通风系统?)房的情况,是否适用于地下燃气锅炉房的排热通风系统?)1.2.3 1.2.3 第第9.3.149.3.14条对通风空调管道可采用难燃材料的情况进行条对通风空调管道可采用难燃材料的情况进行了修订,要求更加明确。了修订,要求更加明确。1.2.4 1.2.4 第第9.3.159.3.15条规定了设备与风管绝热(保温)材料的选用。条规定了设备与风管绝热(保温)材料的选用。对于人员密集场所、大型公建共筑等,应采用不燃材料对于人员密集场所、大型公建共筑等,应采用不燃材料。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 1.2.5 1.2.5 第第9.3.169.3.16条增加了燃油锅炉房的事故通风要求。条增加了燃油锅炉房的事故通风要求。1.3 1.3 1.3 1.3 其它其它其它其它 1.3.1 1.3.1 第第5.4.175.4.17条对建筑采用液化石油气瓶组供气时的相关要条对建筑采用液化石油气瓶组供气时的相关要求(位置、容量、间距等)进行了整合修订,作出了严格求(位置、容量、间距等)进行了整合修订,作出了严格的规定(由原高规一般条文改为强条)。的规定(由原高规一般条文改为强条)。1.3.2 1.3.2 第第6.2.96.2.9条第条第2 2款关于管道井、排烟井、排气道等竖向井款关于管道井、排烟井、排气道等竖向井道提出了分别独立设置的要求。(强条,容易忽视)道提出了分别独立设置的要求。(强条,容易忽视)1.3.3 1.3.3 第第6.3.56.3.5条关于风管穿越防火墙、楼板和防火隔墙的做条关于风管穿越防火墙、楼板和防火隔墙的做法,提出了比第法,提出了比第9.3.139.3.13条更高的要求,强调防火阀两侧条更高的要求,强调防火阀两侧2m2m范围内的风管应采用耐火风管或采取防火保护措施,且其范围内的风管应采用耐火风管或采取防火保护措施,且其耐火极限不低于分隔墙体的耐火极限。(强条,容易忽视)耐火极限不低于分隔墙体的耐火极限。(强条,容易忽视)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n n旧:旧:8.2.18.2.1面积超过面积超过2000m22000m2的地下汽车库应设置机械排烟系的地下汽车库应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机械排烟系统可与人防、卫生等排气、通风系统合用。统。机械排烟系统可与人防、卫生等排气、通风系统合用。n n新:新:8.2.18.2.1除敞开式汽车库、建筑面积小于除敞开式汽车库、建筑面积小于10001000的地下一的地下一层汽车库和修车库外,汽车库、修车库应设置排烟系统,层汽车库和修车库外,汽车库、修车库应设置排烟系统,并应划分防烟分区。并应划分防烟分区。n n旧:旧:8.2.48.2.4排烟风机的排烟量应按换气次数不小于排烟风机的排烟量应按换气次数不小于6 6次次/h/h计计算确定。算确定。n n新:新:8.2.48.2.4当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时,可采用手动排烟窗、自当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时,可采用手动排烟窗、自动排烟窗、孔洞等作为自然排烟口,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动排烟窗、孔洞等作为自然排烟口,并应符合下列规定:。n n新:新:8.2.58.2.5汽车库、修车库内每个防烟分区排烟风机的排烟汽车库、修车库内每个防烟分区排烟风机的排烟量不应小于表量不应小于表8.2.58.2.5的规定。按车库的净高确定。的规定。按车库的净高确定。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2 2 2 2 浙江省消防技术规范难点问题操作技术指南防排烟与浙江省消防技术规范难点问题操作技术指南防排烟与浙江省消防技术规范难点问题操作技术指南防排烟与浙江省消防技术规范难点问题操作技术指南防排烟与 动力部分修订介绍动力部分修订介绍动力部分修订介绍动力部分修订介绍2.1 2.1 2.1 2.1 指南修订的背景指南修订的背景指南修订的背景指南修订的背景 20142014年以来,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消防给水及消年以来,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消防给水及消 火栓系统技术规范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火栓系统技术规范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等多部国家标准相继修订、发布;国家建筑防排烟系等多部国家标准相继修订、发布;国家建筑防排烟系 统技术规范还在编制过程中统技术规范还在编制过程中 ;新版建规(新版建规(20142014年版)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仍不明年版)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仍不明 确或未涉及,各地在理解和处理上存在争议,差异大,确或未涉及,各地在理解和处理上存在争议,差异大,不统一。不统一。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2.2 2.2 2.2 2.2 指南修订的依据指南修订的依据指南修订的依据指南修订的依据2.2.1 2.2.1 现行建筑消防设计规范、标准与规定现行建筑消防设计规范、标准与规定现行建筑消防设计规范、标准与规定现行建筑消防设计规范、标准与规定 新版建规等现行国家规范、标准;新版建规等现行国家规范、标准;地方有关规范、标准与规定。地方有关规范、标准与规定。2.2.2 2.2.2 正在编制(修订)的有关消防技术规范正在编制(修订)的有关消防技术规范正在编制(修订)的有关消防技术规范正在编制(修订)的有关消防技术规范 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报批稿);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报批稿);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GB50067)(修订报批稿);)(修订报批稿);其它正在编制(修订)的消防技术规范。其它正在编制(修订)的消防技术规范。2.2.3 2.2.3 浙江省有关项目消防设计的专家评审纪要浙江省有关项目消防设计的专家评审纪要浙江省有关项目消防设计的专家评审纪要浙江省有关项目消防设计的专家评审纪要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2.3 2.3 2.3 2.3 指南防排烟部分的条文修订指南防排烟部分的条文修订指南防排烟部分的条文修订指南防排烟部分的条文修订 新修订指南的防排烟部分的条文新修订指南的防排烟部分的条文共共1717条条,比原,比原指南(指南(20142014年版)增加了年版)增加了3 3条条 。2.3.1 2.3.1 防烟部分防烟部分防烟部分防烟部分 第第116116条条:本条保留未修订。:本条保留未修订。第第117117条条:本条补充了送风系统:本条补充了送风系统门洞风速的检测要求门洞风速的检测要求。第第118118条条:本条补充了加压送风机:本条补充了加压送风机设置于室外及专用空设置于室外及专用空 间时的相关要求间时的相关要求;还补充了;还补充了风机控制柜的设风机控制柜的设 置要求、进风口避免受排烟口影响的要求置要求、进风口避免受排烟口影响的要求。第第119119条条:本条属于老条文再次修订,使其要求更加明:本条属于老条文再次修订,使其要求更加明 确,避免确,避免 产生歧义。产生歧义。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 第第121121条条:本条对于建筑高度超过:本条对于建筑高度超过50m50m的一类高层公共的一类高层公共 建筑中,仅服务于建筑中,仅服务于50m50m以下功能空间的防烟以下功能空间的防烟 楼梯间及前室(合用前室)仍可采用自然楼梯间及前室(合用前室)仍可采用自然 通风防烟方式,通风防烟方式,补充了附图解释补充了附图解释。第第122122条条:本条结合建筑防排烟技术规范(报批稿):本条结合建筑防排烟技术规范(报批稿)的相关要求进行了修订,强调了防烟楼梯间的相关要求进行了修订,强调了防烟楼梯间 地下部分及其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及其地上部分均需设置加压送风系均需设置加压送风系 统时,统时,应分别独立设置应分别独立设置。第第123123条条:新增条文,本条规定了剪刀楼梯间加压送风:新增条文,本条规定了剪刀楼梯间加压送风 系统的设置要求。系统的设置要求。第第129129条条:本条结合新建规的要求进行了:本条结合新建规的要求进行了修订、补修订、补 充充,规定了采用自然通风防烟方式的,规定了采用自然通风防烟方式的避难层避难层 和避难间的具体开窗要求和避难间的具体开窗要求 。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 2.3.2 2.3.2 排烟部分排烟部分排烟部分排烟部分 第第118118条条:本条补充了排烟风机:本条补充了排烟风机设置于室外及专用空设置于室外及专用空 间时的相关要求间时的相关要求;还补充了;还补充了风机控制柜的设风机控制柜的设 置要求、进风口避免受排烟口影响的要求置要求、进风口避免受排烟口影响的要求。第第120120条条:本条属于过渡性条文,在国家:本条属于过渡性条文,在国家建筑防排烟建筑防排烟 技术规范发布前,技术规范发布前,明确了对于明确了对于多层建筑中多层建筑中 净高大于净高大于12m12m的高大空间(含中庭)的高大空间(含中庭),可采用可采用 自然排烟方式自然排烟方式。第第124124条条:本条:本条结合建筑防排烟技术规范(报批稿)结合建筑防排烟技术规范(报批稿)的相关要求,的相关要求,对本条涉及的歌舞娱乐放映游对本条涉及的歌舞娱乐放映游 艺场所艺场所机械排烟系统的排烟量计算方法进行机械排烟系统的排烟量计算方法进行 了修订了修订。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 第第125125条条:本条:本条结合新建规的要求进行了修订,结合新建规的要求进行了修订,明明 确了只有确了只有无人经常停留的机电用房无人经常停留的机电用房可不设置可不设置 排烟设施。排烟设施。第第126126条条:本条进行了修订,明确了设置:本条进行了修订,明确了设置气体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 (不含细水雾灭火系统)(不含细水雾灭火系统)的场所,不应设置排的场所,不应设置排 烟设施,但应设置灭火后的通风设施。烟设施,但应设置灭火后的通风设施。第第127127条条:本条对需:本条对需设置排烟设施的地下非机动车库及设置排烟设施的地下非机动车库及 其排烟量计算方法其排烟量计算方法进行了修订,使其要求更加进行了修订,使其要求更加 明确,避免明确,避免 产生歧义。产生歧义。第第128128条条:本条进行了修订,明确了:本条进行了修订,明确了地下汽车库、半地下地下汽车库、半地下 室汽车库在满足相应要求的前提下可采用自然室汽车库在满足相应要求的前提下可采用自然 排烟方式。删除了有关地下、半地下建筑的排烟方式。删除了有关地下、半地下建筑的 内容。内容。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 第第130130条条:本条保留未修订。:本条保留未修订。第第131131条条:新增条文,本条规定了:新增条文,本条规定了通风管道、排烟管道通风管道、排烟管道 不应穿越楼梯间、前室不应穿越楼梯间、前室,受限必须穿越时应,受限必须穿越时应 采取防火分隔措施。采取防火分隔措施。第第132132条条:新增条文,考虑到其技术难度和规范之间的:新增条文,考虑到其技术难度和规范之间的 协调性,本条规定了协调性,本条规定了冷库的冷间可按冷库设冷库的冷间可按冷库设 计规范计规范GB50072-2010GB50072-2010,暂不考虑排烟设施,暂不考虑排烟设施。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2.4 2.4 2.4 2.4 指南动力专业部分的条文修订指南动力专业部分的条文修订指南动力专业部分的条文修订指南动力专业部分的条文修订 动力专业部分的条文共动力专业部分的条文共3 3条,均进行了修订。条,均进行了修订。第第133133条条:本条补充了应按建规:本条补充了应按建规GB50016 GB50016 中有关锅炉房中有关锅炉房 的规定进行消防设计的的规定进行消防设计的常(负)压燃油(燃气)常(负)压燃油(燃气)热水机组的容量要求热水机组的容量要求。第第134134条条:本条补充了锅炉、柴油发电机的排烟管穿越楼梯:本条补充了锅炉、柴油发电机的排烟管穿越楼梯 间、前室时进行防火分隔的相应间、前室时进行防火分隔的相应耐火极限要求耐火极限要求。第第135135条条:本条属于老条文再次修订,规定了燃油(燃气):本条属于老条文再次修订,规定了燃油(燃气)锅炉房的设置位置及容量的要求锅炉房的设置位置及容量的要求,强调了与锅,强调了与锅 炉房设计规范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GB50041的协调,避免产生矛盾的协调,避免产生矛盾 和歧义。和歧义。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2.5 2.5 2.5 2.5 指南建筑专业部分相关条文修订指南建筑专业部分相关条文修订指南建筑专业部分相关条文修订指南建筑专业部分相关条文修订 与建筑专业部分相关的条文主要修订了与建筑专业部分相关的条文主要修订了2 2条。条。第第5 5条条:本条对建规本条对建规GB50016-2014GB50016-2014第第8.5.28.5.2条第条第2 2项项 需设置排烟设施的丁类生产车间需设置排烟设施的丁类生产车间进行了补充说明。进行了补充说明。n n建筑面积大于的任一层或任一个空间的丁类生建筑面积大于的任一层或任一个空间的丁类生产车间产车间 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第第3838条条:本条结合国家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报批:本条结合国家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报批稿)的相关要求,对稿)的相关要求,对自然排烟窗的设置要求进行了修订自然排烟窗的设置要求进行了修订。n自然排烟窗应设置在顶棚上或外墙上方,当设置在外墙上时,自然排烟窗下沿(有效自然开窗面积计算起算点)距室内地面的高度不应低于储烟仓(或挡烟垂壁)下沿高度(.净空高度);对于走道或室内净高不大于 的区域,其自然排烟窗下沿距室内地面的高度不应低于其净高的;自然排烟窗应沿火灾烟气的气流方向开启,且有方便开启的装置。不符合前述要求的开窗面积不应计入有效自然开窗面积。n楼梯间(含前室、合用前室)的自然通风窗的设置高度及开启方向可不受此限;走道设有机械排烟系统的建筑物,当房间建筑面积不大于时,其自然排烟窗的设置高度及开启方向也可不限。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n n第第3838条条:下列场所可不计入防火分区面积:防火:下列场所可不计入防火分区面积:防火分区内设有甲级防火门的水泵房、消防风机房以分区内设有甲级防火门的水泵房、消防风机房以及桑拿浴室的洗浴部分、厕所、盥洗间、室内游及桑拿浴室的洗浴部分、厕所、盥洗间、室内游泳池、真冰溜冰场的冰面面积、消防水池;防烟泳池、真冰溜冰场的冰面面积、消防水池;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及其合用前室、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及其合用前室、设置有防火门的封闭楼梯间;敞开连廊、阳台。设置有防火门的封闭楼梯间;敞开连廊、阳台。厂房内的操作平台、检修平台,当使用人数少于厂房内的操作平台、检修平台,当使用人数少于 人时,平台的面积可不计入所在防火分区的人时,平台的面积可不计入所在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内。建筑面积内。n注意:不能延伸理解为排烟量计算面积。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3 3 3 3 国家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报批稿)简介国家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报批稿)简介国家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报批稿)简介国家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报批稿)简介3.1 3.1 3.1 3.1 概述概述概述概述 原建设部建标原建设部建标200620067777号文立项,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研号文立项,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和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究所和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报批稿共分九个章节,内容涵盖面较广,涉及了防排烟系报批稿共分九个章节,内容涵盖面较广,涉及了防排烟系统的统的设计、施工安装、验收和维护管理设计、施工安装、验收和维护管理等内容。目前尚在等内容。目前尚在编制过程中。编制过程中。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3.2 3.2 3.2 3.2 防烟系统设计要点(主要的调整、补充内容)防烟系统设计要点(主要的调整、补充内容)防烟系统设计要点(主要的调整、补充内容)防烟系统设计要点(主要的调整、补充内容)3 3 3 3.2.1.2.1.2.1.2.1 系统选择系统选择系统选择系统选择 1 1)建筑高度)建筑高度50m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 100m 100m的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的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应优先采用应优先采用自然通风防烟方式自然通风防烟方式。建筑。建筑 高度高度 50m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 100m100m的的 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及消防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及消防 电梯前室应采用机械防烟方式电梯前室应采用机械防烟方式。2 2)当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楼梯)当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楼梯 间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时,其间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时,其加压送风口应设置在前室加压送风口应设置在前室 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上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上,否则防烟楼梯间应,否则防烟楼梯间应 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 3 3)当防烟楼梯间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时其当防烟楼梯间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时其独立前室独立前室 (简单前室)(简单前室)可不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防烟楼梯间、可不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防烟楼梯间、合用前室合用前室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剪刀楼梯剪刀楼梯 的两个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的两个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的加压送风系统应的加压送风系统应 分别独立设置。分别独立设置。3 3)不能满足自然通风条件要求的封闭楼梯间不能满足自然通风条件要求的封闭楼梯间,应设置机械,应设置机械 加压送风系统,当封闭楼梯间位于地下且不与地上楼梯加压送风系统,当封闭楼梯间位于地下且不与地上楼梯 间共用时,可不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但应在首层设间共用时,可不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但应在首层设 置不小于置不小于1.2m1.2m2 2的可开启外窗或直通室外的门。的可开启外窗或直通室外的门。4 4)避难层避难层可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防烟;可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防烟;避难避难 走道的前室走道的前室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 3.2.2 3.2.2 自然通风设施自然通风设施自然通风设施自然通风设施 1 1)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每)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每5 5层的可开启窗或开口的面层的可开启窗或开口的面 积不应小于积不应小于2.0m2.0m2 2,且,且在楼梯间的最高部位应设置不小于在楼梯间的最高部位应设置不小于 1.0m1.0m2 2的可开启窗或开口的可开启窗或开口。2 2)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避难层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避难层(间间)应设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应设有不同朝向的可开 启外窗启外窗,其有效面积不应小于该避难层(间)地面面积,其有效面积不应小于该避难层(间)地面面积 的的2%2%,且每个朝向的有效面积不应小于,且每个朝向的有效面积不应小于2.0m2.0m2 2。3 3)可开启外窗(开口)可开启外窗(开口)应方便开启应方便开启,设置在高处的窗应,设置在高处的窗应 距地距地1.31.5m1.31.5m处处设置开启装置设置开启装置。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 3.2.3 3.2.3 机械加压送风设施机械加压送风设施机械加压送风设施机械加压送风设施 1 1)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的加压送风系统的)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的加压送风系统的送风井送风井(管道)、送风口和送风机应分别设置(管道)、送风口和送风机应分别设置。2 2)建筑高度)建筑高度50m50m的建筑的建筑,当楼梯间设置加压送风井(管),当楼梯间设置加压送风井(管)道确有困难时,楼梯间道确有困难时,楼梯间可采用直灌式加压送风系统可采用直灌式加压送风系统。3 3)建筑高度)建筑高度大于大于100m100m的高层建筑的高层建筑,其送风系统,其送风系统应竖向分段应竖向分段 独立设置,且每段高度不超过独立设置,且每段高度不超过100m100m。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 4 4)楼梯间地下与地上部分均需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时,)楼梯间地下与地上部分均需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时,应分别独立设置应分别独立设置。当受建筑条件限制,且。当受建筑条件限制,且地下部分为汽地下部分为汽 车库或设备用房时,可以共用车库或设备用房时,可以共用 ;应分别计算地上、地下;应分别计算地上、地下 的加压送风量,相加后作为共用加压送风系统风量的加压送风量,相加后作为共用加压送风系统风量,且,且 应采取有效措施满足地上、地下的送风量的要求。应采取有效措施满足地上、地下的送风量的要求。5 5)机械加压送风的场所不应设置百叶窗,不宜设置可开启)机械加压送风的场所不应设置百叶窗,不宜设置可开启 外窗。外窗。6 6)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进风口和送风机宜设置于系统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进风口和送风机宜设置于系统的 下部,进风口宜直通室外,应采取保证各层送风量均匀下部,进风口宜直通室外,应采取保证各层送风量均匀 的措施;风机的措施;风机应设置在专用机房内或室外,其进风口应设置在专用机房内或室外,其进风口 设置应符合规定要求设置应符合规定要求。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 7 7)加压送风口设置,)加压送风口设置,楼梯间宜采用常开式百叶送风口楼梯间宜采用常开式百叶送风口,前前 室、合用前室应采用常闭式加压送风口室、合用前室应采用常闭式加压送风口,送风口不宜设,送风口不宜设 置在被门挡住的部位。置在被门挡住的部位。8 8)送风管道应采用光滑的不燃烧材料制作,且)送风管道应采用光滑的不燃烧材料制作,且不应(宜)不应(宜)采用土建井道采用土建井道。(当采用土建井道时(当采用土建井道时,管道风速不应管道风速不应 大于大于10m/s10m/s。)。)?9 9)送风管道应设置在管道井内,且)送风管道应设置在管道井内,且不应与其它管道共用管不应与其它管道共用管 井,管井耐火极限不小于井,管井耐火极限不小于1.0h1.0h;未设置在管道井内的未设置在管道井内的 加压送风管,其耐火极限不应小于加压送风管,其耐火极限不应小于1.5h1.5h。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3.2.4 3.2.4 3.2.4 3.2.4 系统设计计算系统设计计算系统设计计算系统设计计算 1 1)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计算送风量,)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计算送风量,应按门洞风速法计算应按门洞风速法计算 (门开启时规定风速值所需的送风量和其它漏风总量之和),(门开启时规定风速值所需的送风量和其它漏风总量之和),风机设计风量不应小于计算风量的风机设计风量不应小于计算风量的1.21.2倍倍。2 2)防烟楼梯间、前室的机械)防烟楼梯间、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的风量应由按规定计加压送风的风量应由按规定计 算确定算确定,当系统负担建筑高度大于当系统负担建筑高度大于24m24m时,应按计算值时,应按计算值 与附表值中的较大值确定与附表值中的较大值确定。附表值针对不同的加压部位,。附表值针对不同的加压部位,按系统负担高度按系统负担高度h h(mm)给出送风量)给出送风量,当设有多个疏散门时当设有多个疏散门时,其风量应乘以开启疏散门的数量,最多按其风量应乘以开启疏散门的数量,最多按3 3扇疏散门开启计扇疏散门开启计 算算。取消了。取消了2 2个及以上出入口时风量乘以个及以上出入口时风量乘以1.51.751.51.75系数规定。系数规定。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 3 3)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满足走廊至前室至楼梯间的压力呈递)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满足走廊至前室至楼梯间的压力呈递 增分布,余压值应符合规定要求,增分布,余压值应符合规定要求,当系统余压值超过最当系统余压值超过最 大允许压力差时应采取泄压措施大允许压力差时应采取泄压措施。4 4)规定了楼梯间或前室、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的计)规定了楼梯间或前室、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的计 算公式和有关参数的取值。给出了不同情况下算公式和有关参数的取值。给出了不同情况下门洞风速门洞风速 的取值的取值,明确了火灾时,明确了火灾时楼梯间疏散门开启层数楼梯间疏散门开启层数(1515层以层以 下时按下时按2 2层,层,1515层及以上时按层及以上时按3 3层。)层。)和门数和门数,前室、合前室、合 用前室疏散门仅开启火灾层(防火分区)用前室疏散门仅开启火灾层(防火分区)。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采用自然通风的采用自然通风的楼梯间楼梯间,还应在其,还应在其最高部位应设置有效面积不最高部位应设置有效面积不小于小于1.0m1.0m2 2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中,楼梯间应设常开送风口,前室应设常闭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中,楼梯间应设常开送风口,前室应设常闭送风口,火灾确认后,一般只联动打开着火层的前室风口。送风口,火灾确认后,一般只联动打开着火层的前室风口。剪刀楼梯的两个楼梯间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分别独立设置。剪刀楼梯的两个楼梯间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分别独立设置。前室的送风量不易太大,否则将影响防火门的开启,给疏散带前室的送风量不易太大,否则将影响防火门的开启,给疏散带来不利。来不利。只对前室采取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楼梯间,必须限制前室的送只对前室采取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楼梯间,必须限制前室的送风口的位置,防止前室产生烟气与新风混合并进入楼梯间。风口的位置,防止前室产生烟气与新风混合并进入楼梯间。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3.3 3.3 3.3 3.3 排烟系统设计要点(主要的调整、补充内容)排烟系统设计要点(主要的调整、补充内容)排烟系统设计要点(主要的调整、补充内容)排烟系统设计要点(主要的调整、补充内容)3.3.1 3.3.1 系统选择系统选择系统选择系统选择 1 1)建筑排烟应)建筑排烟应优先采用自然排烟方式优先采用自然排烟方式。2 2)同一个防烟分区应)同一个防烟分区应采用同一种排烟方式采用同一种排烟方式。3 3)建筑的中庭、回廊及周围场所的排烟)建筑的中庭、回廊及周围场所的排烟可选择自然排烟或可选择自然排烟或 机械排烟机械排烟,且应符合本规范相关规定。,且应符合本规范相关规定。4 4)设置排烟的场所或部位,尚应符合)设置排烟的场所或部位,尚应符合排热设施排热设施的有关规定。的有关规定。宣贯内容仅作参考,不作为消防设计审核依据 3.3.2 3.3.2 防烟分区防烟分区防烟分区防烟分区(新增章节)(新增章节)1 1)排烟场所或部位)排烟场所或部位应划分防烟分区应划分防烟分区,防烟分区不应跨越防防烟分区不应跨越防 火分区火分区。2 2)挡烟设施的高度不应小于储烟仓厚度,且不小于)挡烟设施的高度不应小于储烟仓厚度,且不小于500mm500mm。3 3)公共建筑、工业建筑防烟分区最大允许面积和长度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防烟分区最大允许面积和长度的 规定(附表)规定(附表)。?。?空间净高空间净高:3m3m及以下、及以下、36m36m、69m69m、9m9m以上;以上;面积面积:500 500、10001000、20002000、防火分区允许面积(、防火分区允许面积(mm2 2););长边长度长边长度:2424、3636、6060、75m75m;宽度不大于宽度不大于2.5m2.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