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 题
1.1感 觉 世 界(1)
日 期
2004.2.2
总课时
1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
课 题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耳和听觉(1)
日 期
2004.2.、5
总课时
4
教学
目标
1、了解声音传播速度有快慢;其速度与介质种类有关
2、了解除耳的结构,知道耳的各部份功能,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重点
难点
分析
1、 重点: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耳的结构及各部份功能
2、 难点:听觉的形成过程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师准备:图片,幻灯,耳结构模型各图片、棉花
学生准备:课前完成探究实验: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探究实验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准备引入]
影片“铁道游击队”中有这么一个片段:队员们,为了提前知道敌人的火车是否进入山区,将耳贴在铁轨上聆听。
你知道他们利用了什么科学原理吗?
[课题揭示]
我们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但是它们传播声音的速度却不同。那么到底是铁轨先传到火车声还是空气先传到火车声呢?
[新课展开]
一、声音的传播速度
阅读教材第10页,图1-15,让学生阅读以后找到规律。
对于本图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比较速度应该在相同温度下,所以应将空气中的速度进行计算。
2、要求学生记住:空气中15℃时的速度为340米/秒。
3、柱形图表示法的介绍
1、 阅读后让学生再次解释为什么队员们要贴着耳朵听
举例:北宋时代的沈括,估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龚敌人的马蹄声,这是为什么?
一、 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种会出现许多有趣现象。
现象1:有一根很长的自来水管,一个人在管子的一端喊一声,另一人用耳朵贴在另一端,此时,他应该能听到几次声音?
现象2:在雷雨交加的夏天,一声彻雷后,往往是雷声轰轰不断。这又是什么现象呢?
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思考:现在老师在讲课你们能听到回声吗?我发出去的声音遇到障碍物了吗?能被反射回来吗?可为什么听不到呢?
人耳区分原声和回声最小时间间隔为:0.1秒
计算:以空气中每秒340为的速度为标准,人耳能区分出原声和回声和最短距离是多少?(340×0、1=34米,34/2=17米)
结论:人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有17米。
让学生讨论:在哪些生活环境中你听到过回声。
课件:北京天坛回音壁。
回声的应用:1、测距离:L = vt/2 2、测深度:h = vt/2
例1、某学生对着悬崖喊了一声,0、4秒后,听到了自己的回声,由此人离悬崖的多远?
二、 耳的结构
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最后进入人的耳,那么耳在形成听觉的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呢?先来看看耳的结构:
课件演示:耳的结构
耳廓
外耳
外耳道
鼓膜
耳 鼓室
中耳 听小骨
咽鼓管
听小骨
内耳 半规管
前庭(内有位觉神经)
耳蜗(内有听觉神经)
讨论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耳每一个结构有何作用?
教师总结: 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 收集声波并将声波传到鼓膜
外耳道——传导声波
鼓膜:随着声波有振动而引起振动,将将振动传到听小骨。
中耳 鼓室:
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后传到内耳
咽鼓管:保持鼓膜内外压力平衡,保护耳膜
振动并将振动传到内耳。
前庭:
内耳 半规管: 感受刺激产生冲动 耳蜗(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讨论2:根据耳的各部份结构,讨论听觉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回答:让小组同同学代表发言
老师总结:
声波 外耳 耳膜振动 听小骨放大振动 内耳耳蜗
位听神经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请你比较:你、你爸、你爷爷三者相比较你们的听觉功能有什么差异吗?
链接:鼓膜最先接受声波的振动,鼓膜内陷会引起听力下降。
矫正方法:常做吞咽动作,因为吞咽时,咽鼓管张开,空气由口腔土进入咽鼓管内侧,从而使鼓恢复原状。
听觉的特点:听觉褪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听觉会变得不敏感。
矫正方法:用助听器。
讨论:根据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过程讨论完全失聪的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原因:耳膜破裂、听小骨损伤、耳蜗损伤、位听神经损伤、听觉中枢损伤等。
思考:在平时的生活中什么情况下可能引起鼓膜振破?此时你常常怎么保护你的耳朵的?
调查: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有晕车现象的同学
耳的位觉功能:耳蜗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感受器,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可过强的刺激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现象。
三、耳的功能:听觉和位觉感受器
调查: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你喜欢老师站在什么位置讲课?为什么?
A、讲台中间 B、教室左边 C、教室右边
四、科学探究: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
收集学生课前做的探究内容,列成表格,交流讨论。
课堂小结:
1、 声音的传播速度,回声,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耳的功能
课堂练习:
作业布置: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
课 题
音调、响度、音色
日 期
2004.2.、6
总课时
5
教学
目标
1、了解响度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2、 了解知道音调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3、 了解音色、响度、音调是乐的三个特征。
4、 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几个途径
重点
难点
分析
3、 重点:乐音的三个特征表示的含义;噪声的危害和防止
4、 难点:响度、音调的区别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师准备:图片,幻灯,收录机、录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发声齿轮、塑料硬片(或硬纸片)、铜锣、响铃、队鼓和彩色纸人以及闹钟。
学生准备:梳子、钢尺、塑料硬片(或硬纸片)、橡皮筋。一个纸炮。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准备引入]
小游戏:让每个学生放纸炮,并让几个学生上台操作,看看谁的纸炮发出的声音最响,谁的纸炮发出的声音最轻。
[课题揭示]
为什么不同的同学做人纸炮声音会有高低呢?
演示:
用一只锣鼓,分别让一个男生和女生敲击鼓面,比较两次声音哪次响?然后在锣鼓上放一些小泡沫碎片,再次让两位同学敲击锣,观察两次锣面上的小碎片哪一次跳得高?
[新课展开]
一、响度:声音的强弱
提问:两次锣鼓的声音的强弱与小碎片的跳动高低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呢?
思考1:小碎片为什么会上下跳动?
思考2:锣鼓是怎么发出声音的?
思考3:两次敲击过程中锣面上下振动的幅度是否一样?哪次振动幅度大?
设问:你现在明白了两次声音有强弱的原因了吗?
物体的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振幅
声音的响度:声音的强弱——响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提问:你听过老虎叫和蚊子叫的声音吗?谁的响度大?为什么?
响度的表示:分贝。
感受:让学生听一听老虎叫和蚊子叫的声音
继续听,并感受:老虎和蚊子的声音有高低吗?你觉得谁的声音更高?谁得声音低?
二、音调——声音的高低
我们听到的声音不但有强弱还有高低。
感受:让学生听一首《保卫黄河》大合唱。一边听一边感受:有没有高声部和低声部之分。
才艺表演:让学生推荐一位学习说一说“音阶”是指什么?并分别唱一唱。
引导:刚才我们从实验发现声音有强弱,声音的强弱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现在又发现声音还有一个特征:音调。你有什么疑问需要解释吗?
重新感受:再次感受蚊子与老虎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哪个动物的声音音调高?然后根据平时对蚊子的观察,思考:蚊子的声音是身体的哪个结构振动产生的?它振动时有什么特征?
小实验1:让学生用一把钢尺划过疏子尖,一次快速一次较慢,比较哪次声音高?两次疏子尖振动的快慢有什么不同?
小实验2:将钢尺置于桌面上,分两次将尺的一部份露出桌面,用手拔动尺,使尺上下振动,实验时,使两次尺离开桌面的长短有较大差别,然后注意观察两次声音的高低和尺振动的速度快慢。
讨论实验现象:疏子尖振动快时发出的声音高;尺振动快时发出的声音高。
振动的频率:物体振动有快慢,1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赫兹
结论: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就高;物体振动越慢,频率琥小,音调越低。
比较:小孩与成年人、男同不与女同学的音调哪个高。
思考: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那么是不是物体振动了就一定会发出声音呢?
判断: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当蜜蜂和蝴蝶同时飞近你身体时,你是否都能听到他们的声音?蜜蜂是靠什么结构的振动发声的?蝴蝶的翅在飞行时在振动吗?为什么你郐 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呢?
一、 人的听域:大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阅读:教材表格:“人和一些动物听到的一些声音频率范围”
一、 超声波与次声波
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人耳听不到。有些动物能听到,如蝙蝠。雷达测距的原理就是超声波测距。
次声波:小于20HZ的声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