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体系---每个单元的总体框架.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9265216 上传时间:2025-03-1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体系---每个单元的总体框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体系---每个单元的总体框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体系---每个单元的总体框架 14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体系构建图表 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派别→真正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含义: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基本问题:思维(意识)与存在 (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哲 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 唯物 物质决定意识。 学 主义 基本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进步性 基本 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局限性 概 派别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 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 论 主义 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基本 主观唯心主义 形态 客观唯心主义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哲学与时代 ↓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思想、方向) 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产生的历史条件: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直接理论来源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基本特征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 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辨证唯物论、唯物辨证法、认识论 主义哲学 构成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 毛泽东思想:精髓、活的灵魂 中国化的重 邓小平理论:主题、哲学思想 大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 “三个代表” 主题 社会主义 重要思想 本质 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主题、提出意义 《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体系构建图表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规律 辩证唯物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联系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发展 唯物辩证法 矛盾 创新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实践 认识论 认识和真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历史观 历史唯 物主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价值观 价值与价值观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人的价值 人生观 一、辩证唯物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映和反作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 物质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唯一特性)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目的性、计划性、主观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正确意识会 错误意识会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 萎靡的精神 辩证唯物论 运动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普遍性: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客观性:不能创造、不能消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特点 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在认识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 规律 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哲学依据 重要意义 怎样做到 :① ②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认识论(怎样了解物质世界的存在)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人-主体,客观事物-对象 含义 特点 基本形式: 直接现实性 实践 性质:真理与谬误 含义: 特点 真理 重复性 无限性 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特点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追求真理(正确的认识不是一帆风顺的) 认识论 认识与真理 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客观性(最基本的属性):真理只能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错误是难免的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自觉投身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三、唯物辩证法(世界怎样存在) 唯物辩证法线索图: 总特征(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概 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 论 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具体主张的分歧、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联系的含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普遍性 用联系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特点 ①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客观性 ②人们能够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多样性 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区别:含义、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原理 相互依赖:离不开 整体与部分 联系 相互影响:功能及变化 联 辨证关系 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系 方法论 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观 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基本特征 原理 整体性 有序性 系统优化 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 法 ①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事物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 方法论 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发展的普遍性 用发展观点看问题 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观 发展的趋势 原理内容: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前进性与曲折性 方法论: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做好思想准备,克服困难 . 发展的状态 含义;原理: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 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方法论:做好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坚持适度原则 量变质变 矛盾与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原因 矛盾的含义:对立统一 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含义: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基本属性 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关系:同一以差别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为其制约 同一性和斗争性 作用: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原理内容: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 承认、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解决矛盾 方法论 坚持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防止片面性 原理内容: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特点(三种情形) 矛盾特殊性 方法论 含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观 意义:基础;关键 主次矛盾 原理内容 辨证关系 方法论:抓住重点;恰当地解决次要矛盾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 矛盾主次方面 原理内容 与重点论的统一, 辨证关系 方法论:全面,抓主流,不忽视支流 反对一点论与均衡论 原理 共性与个性关系;相互联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矛盾普遍性 内容 个性也离不开共性);在一定场合能够相互转化 和特殊性 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辨证关系 意义 哲学基础、理论依据 两分法(一分为二); 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哲学依据 (矛盾分析方法)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辩证否定观:含义、特点、实质 方法论 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 我们要尊重…. 辩证法的革命 原理内容:理解;辩证法的本质(批判革命创新的) 创新 批判精神 方法论:密切关注…;敢于突破….;注重研究….. (1)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创新); 作用 (2)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制度创新);(3)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文化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四、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人生)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存在与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 关系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两重性)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反作用) 社会 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社 发展 与基本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决定、反作用) 会 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历 社会发展 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史 的总趋势 实现途径:在社会基本矛盾 在阶级社会 阶级斗争 观 不断解决中实现 在社会主义社会 改革 社会历史的主体 原理 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内容 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 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史的创造者 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方法 坚持群众观点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论 和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地位 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意义 价值的含义: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价值与 含义: 价 价值观 价值观 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导向作用 值 导向作用 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有导向作用 观 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 社会历史性: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人 价值判断与 特征与 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 生 价值选择 影响因素 主体性 认识事物角度不同 观 立场不同 正确判断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与选择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 内容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 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责任贡献)与自我价值(尊重满足)的统一 评价; 主要是看她的贡献 人的价值 在劳动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必由之路) 创造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与实现 在砥砺自我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中走向成功 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主观条件) 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