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提高初中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河南省安阳县许家沟乡一中 冯文兵
语文作为语言工具和人文工具的结合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可谓最普遍又最重要。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又是耗时最多而收效甚微的一项内容;阅读题作为语文考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高难度、低得分和极强的主观性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随着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语文新的教学模式此起彼伏,各种阅读指导方法层出不穷,但是,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有效解决。结合自己的长期教学实践和不断的反思总结,我认为,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探究式阅读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自主探究课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积累、理解、鉴赏、运用语文的能力,并能较熟练地运用读书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的阅读方法。中学生阅读能力发展过程有一定的阶段性,作为初中生,正处于由积累性阅读向理解性阅读的过渡,学生们不再满足于基础知识和自然社会知识的积累,他们渴望在全面、深入理解字词句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与作者产生共鸣,获得生命的体验和精神的陶冶。探究式阅读能够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体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式阅读指导:
一、 加强预习指导,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指导学生预习,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重点地进行,要让学生在反复训练的过程中掌握方法。首先要明确预习的目的和要求。针对初一学生自觉性差的特点, 每次预习,任务简单,要求明确,主要是识记并积累字词,预习一般放在课堂上进行。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再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但教师不能因此而放松要求,每次预习情况都要认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促使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对于一部分在预习中有困难的学生,我们应该给予耐心的帮助和热情的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学信心。只有当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时,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学能力。初二的学生,预习的任务除识记积累字词外,还要求学生学会用圈点勾画的方法阅读,了解并概括课文大意。初三学生则增加了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求,学会带着问题去学习。学生通过预习,不可能什么都能弄懂,我们要善于激发、鼓励学生多思,教会学生抓住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 以读促思,提高探究问题的深度。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用范读、朗读、默读、速读、口头复述、背诵、精读、评析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技能训练,在读书中促进学生思考,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问题导读法:读书时带着自己渴望解答的问题去读,边读边思考,达到基本上读懂课文的目的。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设计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柳叶儿》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这篇课文重点写了抢柳叶和吃柳叶两件事,请你快速读课文,投入其中,真切感受一下,这在当时到底是一件乐事还是一件苦事?找出相应的语句来体味。2、对于这样一件苦事,童年的“我”为什么却感到最乐?3、对于柳叶儿作者是一种什么感情?等等,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使学生有目的的读。这样,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就可以深刻理解课文了。
2、情景读书法:读书要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读。对于朗读水平高的教师,通过范读可以使学生受到一种美妙的情感熏陶,让学生在听读中潜入到文本的深层面,使文本中的文字变得直观、熟悉、生活化,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更深的思考和体验。像《鼎湖山听泉》(苏教版第九册)这样的诗性课文,语言十分优美,引导学生真真切切地去感受一番那清亮的泉水,细心倾听那清纯悦耳的泉声,怎能不是一种美的熏陶与享受呢?在声音设置的情景中,学生们都会变得自觉、专注,将课文中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生命的一种体验。
3、品读赏析法:英国诗人柯勒律曾把读者分为四类:第一类好比计时的沙漏漏沙,注进去,漏出来,到头来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第二类好像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动,甚至还脏了些;第三类像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流了,留下的只是豆渣;第四类像开掘宝石的苦工,把矿渣甩一边,只要纯净的宝石。我们在阅读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文章中的突出部分,我们要引导学生精读和赏析。精读是逐章、逐段、逐句、剖析字词的阅读方法,赏析是阅读中的鉴赏活动,精读与赏析往往是同时进行的。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示范讲解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深刻的阅读知识,把握阅读要领,提高自我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感受能力,我们也不能放过古诗词的积累与品读,要大胆地引导学生去读,去品,去积累。学生的语文潜能是巨大的,很多看起来比较难的诗词,也禁不住他们的“钻研”。对于古诗词积累更要注意积累的过程,即读与品的过程,有许多古诗,学生们读不出味,我们只要稍加提示与范读,他们就能读得很有情味。古诗词里面都有很强的意境场,随着学生慢慢地深入到这些意境场,慢慢地把握这些生命气息,他们的语言文字“玩弄”水平会更出色,会更加痴迷我们的母语。
三、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拓展阅读教学的外延
中学生课业任务重,时间紧,因此,可供阅读的时间,尤其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不多,教师应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读书内容,制定读书计划,提高阅读效率,使宝贵的阅读时间得到充分地有价值地利用。
1、围绕课本阅读一些有关的课外书。如读一些与课内学习有关的科技史、人物传记等,这样有助于提高课内学习的兴趣,充实课内学习的内容,使思维更加活跃。
2、围绕自己的爱好或特点读一些有关的课外读物,一个爱好理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到阅览室读有关的报纸杂志,一个喜欢文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去读各种文学刊物,也可以利用假期阅读文学名著。
3、教师定期向学生推荐自己认为比较优秀的文章,并对这些优秀的文章适当的加以点评,让学生明确这篇文章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自己的点评中学会分析文章。久而久之,学生明确了分析文章的立足点所在,学会用自己的思维去评价文章,发现文章的精彩所在,自然也就会爱上阅读。
4.鼓励学生向同学们推荐自己认为比较好的作品。要求学生推荐文章的同时,选取文章中最欣赏的段落仿写,或写一段感受,从而达到以写促读,让学生多练笔,提高理解能力。
纵观近年来一些语文试卷,阅读题越来越灵活,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语文积累与阅读理解能力。语感能力强的低年级学生做高年级试题,也许会考得很不错。由此可见,大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把握能力,会使同学们终身受益。
论文
浅谈提高初中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冯
文
兵
河南省安阳县许家沟乡一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