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时与分》教学设计
来宾市兴宾区寺山镇中心小学 韦成
教材分析
《时与分》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80页~82页例题内容及相关练习,是在学生会看整时、半时、大约几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设计以下活动,活动一:看图说话,复习整时、半时、大约几时,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活动二:观察钟面,直观感知: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1时,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1分。活动三:拨表针,认识并体验1时=60分。
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整时、半时、大约几时,且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但学生对于“1时=60分”这个时间关系觉得比较抽象,要建立1时、1分的时间观念,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借助直观的钟面,让学生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学习新知识。
教学目标
1.知道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1小时=60分,建立1分时间观念。
2.经历看图说话,观察钟面,拨动表针等认识时和分的过程,帮助学生积累观察、思考等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数感、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事例,建立1分钟的时间观念,培养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知道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1时,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1时=60分。
教学难点
由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1圈抽象为时针走1小时分针走60分,建立1分钟时间观念。
教学策略分析与选择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教法是演示法、讨论法、讲授法,学法是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法,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设备的选用
课件、钟表、 学习卡
学具准备
两针联动钟面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利用迷语《钟》,引出新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件出示课本80页情境图,并提出问题:你能把图中六件事情按照发生的时间排序吗?
3.独立观察思考,同桌交流。
4.教师引导全班交流,激活学生认识整时、半时、大约几时的经验。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复习整时、半时、大约几时,激活学生的认知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1.认识1时、1分。
(1)课件出示表示4时02分的钟表,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数一数。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明确:钟面上的时间是4时02分,钟面上有12大格,60个小格。
(3)提问:时针走1大格经过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1小格呢?(4)课件演示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1小格,学生观察、思考、同桌交流。
(5)小结: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1时,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
2.拨表针,认识并体验1时=60分。
(1)任意拨表针,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谁走得快些?谁走得慢些?
(2)提问:当时针从3走到4,经过的时间是1小时,分针有什么变化呢?
(3)小组合作拨表针,交流各自的发现并做好记录。
(4)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使学生知道: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是60分,1时=60分。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借助钟面,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拨一拨、说一说等数学活动,直观感知: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1时,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数学模型:1时=60分。培养学生的数感、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
三、体验感知,建立观念
体验1分钟能做些什么?
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让学生体验1分钟的时间长短。(读课文、抄写一段话、做口算题、闭眼数数)
【设计意图:通过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体验1分钟时间长短,帮助学生建立1分钟时间观念。】
四、梳理总结,深化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总结,培养学生反思、总结的意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五、作业
学习卡上还有一些1体验需要在室外完成,请大家下课后到操场上完成,做好记录。
板书
时与分
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1时,
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
1时=60分
教学评价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通过直观教学来探究,由于时与分之间的进率是60,而不是以前所学的十进制,对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对钟表的观察与思考,特别是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了多少?通过观察钟面和拨动表针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时针走了1大格时,分针转了一圈,从而抽象出数学模型:1时=60分。培养学生的数感、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以及通过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体验1分钟时间长短,帮助学生建立1分钟时间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