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把写人物作文写活、写丰厚
——《亲切的怀恋》作文评讲
省锡中实验学校 刘志萍
【设计思想】
《亲切的怀恋》是初二语文期中考试的一篇命题作文,这是一篇有一定审题要求的作文题,题材可以广泛些,主题可以深入一些,写人也是初二学生应该可以力所能及的。
但是从学生的写作实际来看,学生的题材过于狭窄,主要写爷爷辈的亲人居多,内容也不够生动具体。这也是初一到初三都让老师们头疼的一件事,似乎一直在写,似乎永远也写不好。由于初二学习亲情的文章挺多的,《背影》、《我的母亲》等经典名篇其实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范例,最近组内又有一节省级公开课李汉荣的《外婆的手纹》,一直在研究学习中,感觉这些优秀的阅读材料完全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范本。于是抓住此次作文讲评,引导学生在写人的作文上能够写活、写丰厚。这也是一次我们语文组课题——阅读与写作教学结合的一次尝试。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初二八上第三单元是关于亲情的阅读单元,教学中已经指导了学生如何让写人的文章丰厚起来。《亲切的怀恋》可以写的范围很广,就“亲切”二字,学生写亲情的作文居多。初一到初二,写人的文章也写过较多,但是总是停留在原地,提升的不多。如何让作文评讲有针对性与实际效果呢?于是我就抓住最近的一篇补充阅读材料《外婆的手纹》为突破口,结合期中作文的优秀习作,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指导,期待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有一定的进步。
2、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写人的作文并不陌生,但要写好也不容易。从学生的写作实际来看,学生的题材过于狭窄,主要写爷爷辈的亲人居多,但内容也不够生动具体。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细节描写还是没有到位。另外,学生普遍感觉没什么好写,其实是他们的思路未打开,只从爷爷辈亲人对自己的爱这一单一的角度去入手,自然觉得事例不够,缺乏新意。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凸显亮点,把人物写活起来。
2、多角度去挖掘人物内在,把人物写丰厚起来。
【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凸显亮点,把人物写活起来。
【教学难点】
多角度去挖掘人物内在,把人物写丰厚起来。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全过程设计】
(一)导入:
回顾《亲切的怀恋》的作文要求,学生审题。
怀恋是亲切的,绝大部分同学题材都写的是亲人,表达对亲人的怀恋。
(设计意图:先尊重学生的自己审题,这也是学生拿来作文题第一步要做的。此作文题审题障碍不大,关键是学生题材窄,描写不生动具体。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入课堂,直截了当入题。)
(二)展示《亲切的怀恋》作文范例,评析优劣。
亲切的怀恋 (学生例文)
(1)金秋,丹桂飘香。
(2)小时候,我最期盼秋季。一到秋天,我和奶奶便坐在开满了桂花的桂花树下聊天。我不时抬头仰望,精巧漂亮的黄色小花在绿叶中最甜的笑靥。它们都在尽情地绽放自己。在秋日午后和煦的阳光里熠熠生辉。
(3)“秋天到了。”
(4)“是啊,秋天到了”
(5)“奶奶,那我们来摇桂花树吧。”
(6)“你呀,肯定又贪吃了。”
(7)我们把一层又一层干净的塑料纸铺在桂花树下,奶奶把我抱上桂花树,我便开始蹦跶了。这里蹦一下,那里踹一下。顿时,黄色的小花在空中翻腾跳跃,仿佛人间仙境。
(8)“慢点儿,别摔了!”
(9)“知道啦!”
(10)当塑料纸上铺满了一层金黄灿灿的小花,我才不情愿地被抱了下来。但一想到马上就有吃的了,便又高兴了起来。
(11)没过多久,一碗桂花小圆子便呈现在眼前。桂花浓厚的香气撞击着我的鼻腔。我迫不及待尝了一口,桂花被镶嵌在面粉里,细腻又不粘牙。口腔里也充满了桂花的香气,久久不能散去。
(12)只可惜,后来搬进了高楼,桂花树也就随着院子一起消失了。
(13)一次偶然,我在小区里见到了一棵桂花树,很小,却开满了金黄的桂花。一股亲切的暖流顿时涌上了心头。
(14)桂花树,我们又见面了!
(15)但是现在的你,不是我家院子里的了,我不能随意采摘,更不用说摇了。但不管怎样,你让我有了一个美好的记忆,甜蜜的怀恋。
(16)微风乍起,香气四溢,很亲切,很甜蜜……
1、学生探究作品的优劣之处
优点:小角度切入,也能写出怀恋的内容,有一定的描写。
缺点:怀恋了三件事,聊桂花、摇桂花、吃桂花圆子,但都未真正写好,也就是细节描写不到位。
2、认识细节描写。
人物的细节描写就是作者依据写作目的的需要,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特点,用特写镜头把它放大, 通过准确、 生动、 细致的描绘, 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
把人写活了,文章就好了一半。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中的一篇例文,其实很有代表性。学生经常看不到自己的文章的优劣,拿别人的文章评价,却能头头是道。通过学生的评析,马上把问题指向了细节描写的问题,为下面的具体指导做铺垫。)
(三)学习修改,提升写人的方法,让人物活起来。
【例文】不过多久,门外传来隐隐约约的脚步声,一丝窄小的光线透进来,逐渐光线变大,又很快似扇般合拢。我把眼睛眯成一条缝,足以看清动静,又不被外公察觉。他猫着腰,宽大的拖鞋后跟着地,再慢慢贴合地面,让脚步声不惊扰我的梦乡。蹑手蹑脚间,不时转向我,见我“酣睡”中,又慢慢挪动步伐。他来到窗前,寒冷的风吹动他单薄的衣衫,看着这一幕,忽才觉得凉意逼袭。他一手掌紧贴在窗户上,左腿稍稍侧弯,右手伸直张开,手指紧抓窗户的边缘,一点一点把窗户合拢。伴随着极其细小的声音,外公警觉地转向我,见我“安然熟睡”,长舒了一口气。寒冷的季节,外公细腻的心思,亲切的关怀不觉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他又佝偻着背来到我的床尾,摆正我的双腿,小心翼翼地把被子折进来,不透一丝风。一阵暖意从脚底涌向全身,前所未有的幸福充斥满小小的房间。我以前总忽视了外公亲切的爱,现在想来倒也后悔。
(选自初二(18)班陶雨《亲切的怀恋》)
1、学生分析细节之处,找出细微的动词,(见上文中加粗加点的动词)
【解析】同学们仔细体会,这个片段将外公的动作进行了分解,仿佛电影中的慢镜头将那一瞬间延长,并用特定镜头加以放大,用文字细致描写。这种方法我们概括为:细致观察,细化动作神情,延长过程。我们再有感情齐读一遍。
得出启示:写好人物,要注意动作细致入微。
2、再读上面的例文
不过多久,门外传来隐隐约约的脚步声,一丝窄小的光线透进来,逐渐光线变大,又很快似扇般合拢。
他来到窗前,寒冷的风吹动他单薄的衣衫,看着这一幕,忽才觉得凉意逼袭。
【解析】上文是当时的景物描写,恰当的景物描写对人物的心情有较好的渲染作用,后者更有一定的反衬效果。
得出启示:要注意景物切合情境来表现人物。
3、 再读上面的例文
寒冷的季节,外公细腻的心思,亲切的关怀不觉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一阵暖意从脚底涌向全身,前所未有的幸福充斥满小小的房间。我以前总忽视了外公亲切的爱,现在想来倒也后悔。
【解析】上文作者体会到外公的关爱的感受,十分细致,也是更好地体现人物的一种方法。
得出启示:写好人物,要注意作者的感受要细腻扣题来写。
4、 请一位同学读一段身边真实的细节。
还是到了医院。我拖着有点麻的腿,走进电梯,看着层数一层层增加,“叮”,门开了。我走在白花花的墙壁中间,有种眩晕感,仿佛下一秒就会被吸进去。
没有哭声,那个人也还在,对,我亲爱的爸爸还在!看心电图上起伏的线啊,多么地富有节奏!可是,每个人的表情都那么凝重。爸爸看到我,眼神一亮,招手让我过来,我拉住他的手,那只只剩皮和骨头的、泛着凉意的手,他张嘴想说些什么,我俯身,“后天,让…让你妈妈…帮你买生日蛋糕…”,我点头,他又说“别害怕…不要看…”,我心里塞的东西似乎更沉重了。他自己是医生啊,怎么会不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可他还想着我,想着我的生日!他松开我的手,那骨瘦如柴的手朝我挥挥,“不要看…”他又重复。
我站着不肯走。妈妈冰凉冰凉的手遮住我的眼睛,透过间隙我看见那原本富有节奏的心电图一点点平缓,趋于平线,“滴——”,刺耳的长音像是开了个前奏,屋内的人都哭了。
【解析】上文是我熟悉的一个孩子的作文片段,这是一个感情细腻的女孩的真实场景,大家为何如此动容,主要是这位作者写出了当时的细节,更让人体会到作者的真实情感。
得出启示:写好人物,要注意情感真实投入。
5、修改上面的三个事例,展示修改成果,并进行交流。
6、综上所述:要写好怀恋的人物,要注意写出人物的细节,恰当借助一定的景物描写渲染,人物的心里感受也是增加生动感人的重要方式,最重要的还需有真实的情感投入。简言之,细化、美化、感人,将描写的人物写活了。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作文的主要通病,把重点放在了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内心感受、真实感人这四个方面来进行指导。例文全部来源于学生中间,在感悟优秀的同时对自己的文章加以修改,做到学以致用,真正让指导落到实处。)
(四) 学习提升,多角度写人物,让人物丰厚起来。
绝大部分孩子都能写出亲情的感人,但是作为怀恋的内容,是否太单调了呢?希望同学们通过下面的几组示例,能得出一点启示。
示例1:奶奶有一双巧手。一张纸、一把剪刀,短短工夫,就可以幻化成一张栩栩如生的窗花。奶奶一手执剪刀,一手拈起一张半透明的红纸。剪刀随着手的变幻上下翻飞,好似一只蝴蝶,轻盈穿梭于百花丛中。不时又停下来,眉头蹙起,仔细观察窗花的轮廓,随即又舒展开,手上的动作又行云流水般淌出。地上撒下一地的玉屑银末,纷纷扬扬的,如同是无声无息降落凡间的精灵,给大地蒙上一层神秘的气息;又如同是片片晶莹的花瓣,给大地来了场浪漫无声的花瓣雨。
(学生习作《亲切的怀恋》 初二20班 崔灿)
示例2:外婆做的衣服不仅合身,而且好看。好看,就是有美感,有艺术性,不过,乡里人不这样说,只说好看。好看,好像是简单的说法,其实要想得到这个评价,是很不容易的。外婆说,人在找一件合适的衣服,衣服也在找那个合适的人,找到了,人满意,衣服也满意,人好看,衣服也好看。
(阅读材料 李汉荣的《外婆的手纹》)
【解析1】我们既可以写亲人对自己的关爱,但是都是这样的题材,文章就会显得单一,而且事例也大同小异。这组示例是否可以写写亲人的技艺精湛呢?它同样可以是我们怀恋亲人的一个角度,同学们说说你写的亲人是否也有这样类似的技艺呢?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思路就此打开。
示例3:出现在窗花中的,不仅有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还蕴含着点滴哲理。这一张老牛耕地的窗花,是奶奶教会我要勤劳朴实;那一张携手并进的窗花,是奶奶告诉我要友爱……正是奶奶,用每一张窗花教会我做人的道理,用每一张窗花寄托着对我浓浓的期望,用每一张窗花期冀着我能够成人、成才。
(学生习作《亲切的怀恋》 初二20班 崔灿)
示例4:她认为,一匹布要变成一件好衣裳,如同一个人要变成一个好人,都要下点功夫。无论做衣或做人,心里都要有一个“样式”,才能做好。
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些打满补丁的岁月里,外婆依然坚持着她朴素的美学,她以她心目中的“样式”缝补着生活。 (阅读材料 李汉荣的《外婆的手纹》)
【解析2】在叙述亲人的事情中,学生往往过多关注亲人的关爱,其实在叙事的过程中,加入一点富有哲理的句子,可以一下子提升人物的高度——教会“我”做人的道理。其实哲理来源于生活的点滴中,只要注意挖掘,并注意语句的提炼,人物就会丰富起来。修改一下自己的作文,让人物富有哲理。
示例5:不一会,奶奶手上就出现了一张精美的窗花。我一眼就认出了其中的故事。“嫦娥奔月!”奶奶笑着刮了下我的鼻子,忙夸我聪明。我则开心地依偎在奶奶的怀里,听着她讲那百听不厌的故事。正是奶奶,用窗花生动地描述着着一个个美丽的故事,用她灵巧的双手引领着我进入文学的殿堂,熏陶着文学的气息,在一幅幅窗花、一个个故事中领略文学的奇妙。
(学生习作《亲切的怀恋》 初二20班 崔灿)
示例6:记忆中,每次缝衣,外婆都要先洗手,把自己的衣服穿得整整齐齐,身子也尽量坐得端正。外婆总是坐在光线敞亮的地方做针线活。她特别喜欢坐在院场里,在高高的天空下面做小小的衣服,外婆的神情显得朴素、虔诚,而且有几分庄严。 (阅读材料 李汉荣的《外婆的手纹》)
【解析3】在叙述亲人的事情中,学生对人物经常只是写到对自己的关爱,其实在亲人的事情中完全可以挖掘一下人物的做事的精神和态度,也就是说在选取事情的过程中关注一下这一个角度就可以了,不必另起炉灶写其他事情。
示例7:每逢夏天,太祖父总要把满树的白果摘下来,拿到集市去卖。每当满车的白果将要远离家门,爷爷和其他五个姐妹兄弟都会两眼放光,期待外祖父给他们每人一颗,只要一颗。但太祖父从来没有,从来没有回过头,只由得他们的眼中的光黯淡下去。只是,每每回来的时候,总是还会留几颗卖剩的个儿稍小些的白果给孩子们解解馋,填填肚。
“你太祖父也苦啊,那么多孩子要养活,小麦少收割,水稻才种下,只能卖白果啊!”爷爷坐在台阶上,竟笑了,眼神里满是怀恋。用那双粗糙的手抚摸着同样饱经沧桑的树干。现在,日子好过了,其他几个姊妹兄弟全都各奔东西了,只有爷爷,还守着这棵老银杏树,与它相依为命。
“你呀,要忆苦思甜。”爷爷轻点了一下我的鼻子,对我说。也就是那一刹那,我懂了。再拿起一粒白果,那时,白果虽苦,但这苦味中却分明多了些许甜蜜还有亲切。 (学生习作《亲切的怀恋》初二(10)班 嵇文慧)
示例8: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些打满补丁的岁月里,外婆依然坚持着她朴素的美学,她以她心目中的“样式”缝补着生活。
我静下来,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或许是孤寂和悲苦的,在孤寂和悲苦中,沉淀出一种仁慈、安详和宁静。我一针一线临摹着外婆的手纹和外婆的心境。 (阅读材料 李汉荣的《外婆的手纹》)
【解析4】在这次写作的过程中,写爷爷辈的亲人很多,而这些亲人都处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了解那个时代的特点,能够在时代背景下写他们,更能体现出他们的不易,而这正可以挖掘人物更深刻的内涵,人物在这样的背景下能不丰厚起来吗?
综上所述:要写好怀恋的人物,要注意多角度写人物,可以写亲人对“我”的关爱,可以写亲人的技艺精湛,可以写亲人的哲理语句,可以写出人物的做事的精神与态度,也就可以在特定的时代或背景下凸显人物,简言之,多方位写人,多角度写事,让怀恋的人物丰厚起来。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作文的无事可写、题材不够新颖的不足,选取阅读材料《外婆的手纹》和优秀习作进行示范,分析其内在的共性,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去看亲人,挖掘他们身上的其他有特点与精神,让人物写作丰厚起来。这也让我们更可以坚信一条:阅读与写作完全可以巧妙地结合起来。)
(五)诗意的表达与回应,让语言美起来
《外婆的手纹》中写了外婆给我做的鞋垫,并描述了鞋垫上的景物,在第二部分为了表达“我”对外婆的思念时,文章如此表达:“只是那泉水依旧荡漾着,贴近它,似乎能听见隐隐水声,两条小鱼仍然没有长大,一直游在岁月的深处,几丛欲开未开的水仙,仍是欲开未开,就那样停在外婆的呼吸里,外婆,就这样把一种花保存在季节之外。”
在表达要对外婆手艺的传承和对外婆的理解时,文章如此表达:“泉,淙淙地涌出来。鱼,轻轻地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着,含着永远的期待。我的手纹,努力接近和重叠着外婆的手纹。她冰凉的手从远方伸过来,接通了我手上的温度。”
在表达要对手艺品的永久传承和对外婆的感激敬佩时,文章如此表达:“我看见天空上,永不会失传的云朵和月光。我看见水里的鱼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 我隐隐触到了外婆的手。那永不失传的手上的温度。”
【解析】我们经常在文章结束时,用自己的感激来传达对亲人的怀恋,有时总是看到一些无关痛痒的抒情语句。其实,《外婆的手纹》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我们要学会诗意的表达,巧妙地回应文中出现的内容,通过语句的改变,就能很好地抒发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诗意的表达与回应,这是对基础较好的同学的一个指点,回扣上文,语文变化之中有蕴含深意,比简单的点题要漂亮得多。)
(五)课堂总结:
一举手,一投足,一句话,一个眼神,都能表现人物感情,透视人物心理,收到点滴传神的艺术效果,把人物写活。多角度揭示人物的多方面的特点与精神,才会让人物丰厚起来,才能最好地传达怀恋的真正意义。其实,《亲切的怀恋》是这样,其他写人物的文章亦是如此。
(六) 课后作业:
把上次的作文进行修改,争取达到这节课所指导的两个方面,把人物写活、写丰厚,并注意诗意的表达与回应。
五、 教学再认识:
阅读与写作要有机结合
“写”历来作为初中生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在中考试题中,“写作”也要占有40%的分值。但目前初中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十分严重。
一、精选细读,品读玩味,课外阅读是学生写作的范本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初中生明确建议: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能否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必将成为能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因素。
1、多读精读,要有计划地多读一流作品。
这次写作之前,我们推荐了学生读了许多名家名篇,朱自清的《背影》、李汉荣的《外婆的手纹》等,这些阅读材料很好地给了学生示范作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笔下生辉运用自如,非从课外阅读始不可。大量课外读物内容广博,知识丰富,经验纷繁,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兼容,是初中生写作中可以广泛采撷的素材。初中生一定要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当然,开展课外阅读不能是“放羊式”的,首先要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目的地把课外阅读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其次要注意“三定”,即定时、定向、定位。“定时”,即定时组织学生到图书室、阅览室借书、读书;“定向”即确定学生课外阅读的导向,及时向学生推荐优秀篇目、可读篇目,也可指导学生订阅相应的报刊。“定位”即定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使学生方法到位。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或写读书随笔,并组织学生互相交流。长此下去,学生作文时有了思想、生活、技巧上的指导,有了可资借鉴的范例,有了习作的素材和语言的积累,作文时自然能妙笔生花,也就不会望“题”兴叹,害怕作文了。
我们初二就列举了语文的阅读书目:龙应台《目送》、琦君《母心 佛心》、萧红《呼兰河传》、林海音《城南旧事》、法布尔《昆虫记》、史铁生《我与地坛》、林语堂《苏东坡传》、朱自清《朱自清散文精选》、梁衡《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张晓风《星星都已经到齐了》等。
2、品读玩味,要读出文章的味儿来。
有些学生问我:我读过许多书,为什么作文还是上不去?实际上这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没揣摩玩味书中的妙处。我们在阅读一流作品时要精读,需要对作品进行仔细、反复阅读,对作品的写作特点、人物塑造深入研究。要钻进去、勤于思考,对文章开头、结尾等都要问个为什么,这样,才能有更大的收获,才会更好地提高作文水平。比如我在让教学《外婆的手纹》时,就让学生要能“入其里又能复出之”,先走进别人的文章反复琢磨、玩味,体会真挚情感,从而激发写作灵感,然后写出自己亲身体验、感受想法。这样的作文教学效果明显高于平时。
二、抒发真情,亮出作文的动情点。
作文贵有真情,要写出激情必须动情,对写作对象充满激情。有了材料、动了真情,肯定会产生倾述的愿望,有了这种愿望,作文哪能有写不好之理?在教《背影》时,我就先激发学生的感情为前提来组织作文教学。于是我让学生回忆父母与自己相处的点点滴滴,许多学生潸然泪下了。其实学生平时把父母的爱视为理所当然,所以不懂心存感激。现在他们真正感受到了父母的关心,我就顺势利导,紧接着上了一节作文课,及时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交给他们的父母看看。那一次的作文写得特别出彩,学生和家长都很感动,没想到这样的一次作文教学竟能收到如此的成效。
三、引导鼓励,多次修改,是学生写作成功的有力保障
《新标准》还提出了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一句话,就是在作文修改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避免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批阅作文时,要珍视学生的劳动,我们老师尽量少作删改,只要指出他们作文的主要不足,把修改的机会让给学生自己。教师在批改时尽量要和学生商量着批,也就是进行“面批”。在“面批”过程中,教师可挑选不同档次的作文进行评讲,让学生体会、鉴别,让其感受、领会文章的优缺点,让学生自信满满地走上写作之路。
1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