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中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思考.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9250663 上传时间:2025-03-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中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中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组自主合作学习 中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思考 陕西省凤县凤州初级中学 葛荣 【摘要】 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是通过协作、交流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一种学习模式。我校自采用这一学习模式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实践中证实了该学习形式的优越性和实用性。然,我们从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成长的角度看来,该学习模式还存在诸多值得完善和改进之处,其中在学生良好习惯养成上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发挥的效用及其发展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关键字】 合作 ;学习习惯;模仿;养成 1. 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优点 1.1 教学本身是一种多边关系,采取合作学习方式使这种多边关系更加紧密 合作性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多边进行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另外,在小组的合作教学中,同伴之间的有意义的口头交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兴趣,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励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的彼此了解,有利于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从而促成他们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1.2 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小组学习前,教师引发问题情境,启动交往活动;小组学习时,教师深入一个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交流或巡视于各小组之间,仔细观察,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从而提高小组学习的交流功能;小组学习结束后,教师展示结果,组织评讲,及时反馈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有独立自觉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参与面,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小组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1.3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正确率。 小组合作学习,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到纠正;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这种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正是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强化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和对自己同伴学习进展的关心。在传统的课堂上,师生关系因授课方式的过于呆板,教学气氛过于沉闷,因而容易使学生产生不必要的紧张情绪和过多的焦虑感而不利于学习。在合作性教学中,教师在布置完任务后,通常穿梭于各小组之间,进行旁听(观)、指导、帮助或纠正,这样的学习气氛显得轻松、活泼而又团结互助,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正确率。 2.习惯养成的过程 2.1 认识习惯 所谓“习惯”,它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不需要特别受思想和意志的努力,也不需要别人的监控,是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或规律)去做。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 2.2 习惯的养成分为四个过程   第一层次是被动性行为。它需要外部的强制力量。这是因为此时的认识还不充分,道德情感还在稳固,还没有形成道德意志。家长在帮助孩子养成习惯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立”好习惯,“破”坏习惯。 第二个层次是自发性行为。通过接受教育,对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认识,并能自发地根据情境要求去做,但由于自控能力差,兴趣、情绪变化大,因此行为习惯常常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反复性大,不稳定。这时不但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还需要一定的外部帮助。在采用批评督促的同时,教育者要注重赏识孩子,赏识教育是培养孩子养成自发性行为和自觉性行为的很好的教育方式。 第三个层次是自觉性行为。它需要一定的意志力,靠内部的自我监督。此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意志,能够进行自我要求和自我监督,不需要外部监督,但仍然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在时间上要尽量天天坚持,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第四个层次是自动行为。既不需要外部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这时遵守的纪律不是被迫的,而是自然的、自动的行动——习惯。好习惯养成后要不断巩固,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如果孩子已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者要注意提醒孩子不要丢弃好习惯。时刻注意环境对习惯的影响,及时调整。 3.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影响 影响孩子养成习惯的外力主要指的是:约束力、引导力、环境力、三个个条件。 3.1 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中存在着约束力 比如学生的不良习惯会受到组员的议论和指责,那么从舆论压力方面,他不得不做出调整和改变,那么这是一种潜在的约束力。可是,这一理论成立的前提是学生都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且小组内总的习惯氛围是积极向上的,但如果小组内存在不良风气,那么这种模式将会将这一的风气成倍的放大,导致不良后果的产生。因此,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教育者和小组成员的重点应该是在努力营造积极良好的习惯氛围上,充分发挥其约束力的积极效应。 3.2 引导力 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中如果营造一种彼此激励的氛围,教育者要学会激励学生,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约束自己,才能发挥引导力的作用,同样,如果小组内存在不良势力引领着成员,那他的负面效果也是不容小觑的。有一句话说的好,“批评是踩刹车,赏识是踩油门”,教育者和小组成员要学会激励针对需求,通过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3.3 不要轻视环境的力量。   很多人都有一个模糊的认识,认为自我控制仅与人的意志力有关,一个人的决心越大,意志越强,他的自我控制力就越强。然而,行为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客观环境支配的,不是个人的主观意志可控制的。一个人有某种坏习惯,主要不是因为他缺乏毅力,而是因为这个习惯总是能得到环境的刺激和强化。好习惯的形成有同样的道理,习惯好的孩子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意志坚强,更重而是因为他周围存在强化好习惯的客观环境。教育者在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则。教育者和组内“领导”小组长要注意身教,引领者的一举一动,都要做学生的榜样,因为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看到好的举动,无形中就会模仿,反之也一样,所以,引领者要多给学生正面的形象。这里就不得不谈到一个让学生上黑板写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鼓励成绩后进的学生上黑板去写,而这些学生身上往往存在着各种不太好的习惯,那么他们展示出来是否会对其他同学也存在负面影响呢,这是我们值得研究和商榷的问题。  4.结论      教育是一门艺术,最高明的教育应该是春风化雨,不露教育痕迹的。利用孩子内心的渴望来完成教育任务,而不是威胁和强制。有一句话说得好:“行为乃发自我们的基本欲望。”每个人之所以会产生行动的动力是由这个人的内心需求决定的。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中学生习惯的养成要遵循以上客观规律,让优良的习惯和符合客观教育规律的方法在小组内如春雨润物,让万物复苏。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社会民生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