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三重逻辑.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24825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00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三重逻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三重逻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三重逻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2卷第3期2023年9月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Vol.22 No.3Sept.2023樊靓,等:共青团引领新时代青年发展的逻辑理路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三重逻辑胡斌武1,黄梦婷1,郑秀峰2(1.浙江工业大学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2.金华高等研究院 发展规划处,浙江 金华 321000)摘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体现了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内在统一性,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创新。其理论逻辑在

2、于:适应了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举措。其历史逻辑在于:从中小学德育整体化延展到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再拓展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最终升级为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其实践逻辑在于:树立发展“大目标”,发挥一体化的引导力;构建全面“大课程”,融合一体化的协同力;创新社会“大课堂”,形成一体化的融汇力;搭建资源“大平台”,集约一体化的交互力;建设关键“大师资”,坚实一体化的支撑力。关键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4303(2023)03-0331-06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生发展的“方向盘”,

3、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发动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1。一体化是“使各自独立的个体或部门组合成一个协调的整体”2,是发展的、全面的、联系的、关键的系统思维。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是系统思维的方法论智慧,有其明晰的理论逻辑;也是系统思维的具体运用,有其明显的历史逻辑;更是系统思维的生动实践,有其明确的实践逻辑。一、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理论逻辑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强调各学段的时间贯通,强调学校、家庭、社会各场域的空间贯穿,适应了个体认知发展规律,遵循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举措。(一)学生认

4、知发展规律的必然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让 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了“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每一阶段不可跳过,每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延伸和超越,也是后一阶段的起始和基础。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 Vygotsky)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并研究了个体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对认知过程的影响。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三水平六阶段”学说,并研究了认知结构的本质和发展条件;指出个体道德发展从出生

5、持续一生,但是集中发展阶段在 520 岁,20 岁以后绝大多数的个体道德趋向稳定3。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J.Sternberg)提出了智力三元理论,并研究了个体能动性在认知建构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在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能动性。现代认知心理学进一步研究了概念的形成、意义的建构、学习的发生、环境的要素等认知规胡斌武,等: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三重逻辑收稿日期:2023-03-0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BJA190093)作者简介:胡斌武(1968),男,四川宣汉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卷

6、律,强调个体认知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具有阶段性、连续性、差异性、全面性、主体性特征。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提供了坚实的认知依据4。(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使然从全生命周期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进阶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方式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平面化到立体化的过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以促进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分层实施、循序渐进、整体推进为旨归,依据目标性、层次性、差异性、公平性原则,统筹设计教育目标、内容、方式、方法、途径等各个环节,保障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从全过程生成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系统性

7、,讲求因人因事与因地因时的有机统一,纵向上,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素、评价的一致性和衔接性;横向上,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载体、环境的全员性和全方位性。从全要素发展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全面性,既包括以塑造思想观念为核心的思想教育,以筑牢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政治教育,也包括以涵育道德品质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以完善法治素养为核心的法治教育,还包括以培养健康心态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等,这就要求大中小学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人才培养各方面、教育教学各环节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整体规划家庭、学校、社区、政府联动育人机制,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通、纵横融通的育人网络,打造育人共同体。(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8、的应然立德树人彰显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谓“立德”,就是坚持育人为本,通过正面引导来感化人、激励人。新时代的立德,立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德,即厚植爱国主义情感,坚持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坚定“四个自信”,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践行者。所谓“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实践塑造人、发展人。新时

9、代的树人,树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强调个体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个体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个体主体性的全面张扬。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立身之本,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自然也是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标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所蕴含的聚集效应、协同效应、一体化集束力量自然是现实之要与实践之举。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历史逻辑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历史角度,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导航仪”,是中国式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集中体现。(一)从中小学德育整体化延展到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虽然在实践中各级各

10、类学校都自觉地强调“整体规划德育体系”,但分段式培养方式使得德育体系免不了各自为政,德育工作往往停留在经验层面,难以上升到体系维度、理论高度。1994年8月,中共中央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首次提出“整体规划学校的德育体系”,要求加强各个学龄段之间的衔接,从而避免出现脱节或重复的现象;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配合,共同作用于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5。2000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 强调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体系,系统性设计德育内容,整体性完善理论架构,空间上呈现全息性,时间上突出全程性,深化了中小学德育体系建设。21世纪之前

11、,德育整体化基本按照高校、中小学分段设计,中小学德育体系化主要表征为德育课程体系化,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课,中学开设思想政治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化也主要表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简称思政课)体系化,专科、本科、研究生阶段分别设置相同性质不同数量的思政课程。2005年教育部 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 首次提出“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并系统性、整体性说明了不同学段的德育意义、德育要求、德育目标、德育内容6。由此,高校与中小学分段开展德育转变为大中小学德育整体性设计,保证了大中小学德育要素的连续性、德育结构 332第3期胡斌武,等: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三重逻辑的完整性,凸显了大

12、中小学德育实施的渐进性、德育水平的层次性。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德育为先”7。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由此,大中小学德育整体化规划转型为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构建8。相较于大中小学德育整体化,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更强调运用系统思维,从发展的高度、全面的维度、联系的角度,从纵向到横向、从宏观到微观、从内部到外部一体化设计德育体系,使得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环境等各结构、各要素纵横交集,内在联系,协同共振9。但德育一体化主要是在教育系统内部,强调遵循不同

13、学段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一体化设计日常德育工作与德育课程,发挥各主体的共同力量,整体提升德育实效性。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虽有交叉但也有分野,两者的教育性质一致,但产生的时间、教育的对象、生存的空间不同;价值与功能相似,但侧重点与内涵不同;教育载体相似,但实施渠道与方式方法不同;类型特征相似,但学科归属不同10。据此,需要从“德育课”视野拓展到“思政课”视野。(二)从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拓展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11,首次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新命题。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

14、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要求“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12。坚持思政课在所有课程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导作用,整体规划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体系。由此,不仅将中小学德育课程和大学思政课统一称为“思政课”,而且将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拓展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2020年12月18日,中宣部、教育部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简称“20方案”)指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课程作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新生开始,在全国大中小学普遍实施”13

15、。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小学、初中阶段设置“道德与法治”课,高中阶段设置“思想政治”课,大学阶段设置“思政课”。“20方案”体现了大中小学纵向主线贯穿、循序渐进,横向功能互补、结构合理的特点,提升了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2022 年 4 月 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鼓励高校积极与中小学共同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强调突出实践导向,强化问题意识,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开门办思政课,建设“大思政课”14。相较于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理念创新,强调以立德树

16、人为根本任务,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为目标,根据学生成长规律,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注重学生素质的一体化养成和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强调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与核心要素,促进各学段纵向贯通、横向协同,具有全程性与动态性、衔接性与贯通性等特征。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还存在各级各类学校开门办思政课的意识不够足、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不够强、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够大等问题;课程思政还存在“虚化”“弱化”等现象。据此,需要全面统筹思政课、课程思政、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从学校系统的“课程”视野拓展到“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三)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升级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青少年的成长发展是一个由小到大的成

17、长过程,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代接续一代的过程,需要依据不同的成长阶段循序渐进地开展适应性教育,依据不同发展环境有的放矢地开展针对性教育。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15。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作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部署,提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要求,明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教育任务。

18、由此,333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卷不仅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上升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进一步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与方法;而且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从教育任务上升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政治力量,进一步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相较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更强调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一是事业共同体。时间上突破学段限制,空间上突破地域限制,组建由组织、群体、共同价值、共同规则交织而成的立体关系,聚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聚合师资、图书、实践基地、网络资源等共同资源,聚焦合作与交流,建构大中小学集体备课、评课

19、等教学与研讨、交流与合作等常态化工作机制。二是实践共同体。一体化地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资源、环境、队伍等,强调了教育目标与教育理念的一致性,概念、观点、理论的逻辑性,教育要素的关联性,教育资源的整合性;同时又强调了不同学段的适应性和学段之间的衔接性。三是发展共同体。发展的共同性质是政治性,共同任务是立德树人,共同内容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法治教育等。三、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实践逻辑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要求各学段思政课程一体化、课程思政一体化、日常思政一体化,从而形成主题明确、主线贯穿、有机衔接的育人格局。(一)树立发展“大目标”,发挥一体化的引导力青少年时期学生心智逐渐

20、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最需要加强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总目标是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阶段,作为思想政治的启蒙阶段,着重培养道德情感,树立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初中阶段,作为思想政治的体验阶段,着重打牢思想基础,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高中阶段,作为思想政治尝试阶段,着重提升政治素养,培养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大学阶段,作为思想政治理论阶段,着重增强使命担当,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

21、班人;中高本职业学校还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大目标”清晰明确,层次鲜明,总体目标引导分段目标,分段目标围绕总体目标,阶梯式推进、阶段性发展、渐进式实现。(二)构建全面“大课程”,融合一体化的协同力构建以思政课程为核心、通识素养课程为支撑、专业课程为辐射的“大课程”,其中,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主要实践载体,依据不同学段分层设计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小学、初中阶段设置“道德与法治”课程,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文化”“法律常识”“品德”“心理健康”等必修课程。高中阶段,设置“思想政治”课程,普通高中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与法治”“经济与社会”“哲学与文化”等必修课程,以及“当代

22、国际政治与经济”“逻辑与思维”“法律与生活”等选择性必修课程;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等必修课程,以及“法律与职业教育”“就业”“创业创新”等选择性必修课程。大学阶段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中,必修课程,高职(高专)设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本科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硕士研究生设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博士研究生设置“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3、;选修课程,高职(高专)、本科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四史”等设置,硕士、博士阶段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等设置。“大课程”聚焦了思政课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导作用,聚合了其他课程的专业提升与素养精进功能。(三)创新社会“大课堂”,形成一体化的融合力家庭、学校、社会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家长、教师、学生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线上、线下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育主体发力、教育环境协力、青少年个体努力,形成社会“大课堂”,合力提升教育效能。社会 334第3期胡斌武,等: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三重逻辑“大课堂”打通了大中小学

24、各学段教育空间与学生生活空间的壁垒,促使了课堂空间向社会、网络空间的迁移,过滤了社会、网络空间向课堂空间的嵌入。据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上,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主体性、主导性的有机统一,体现政治性与学理性、批判性、建设性的有机统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和感召力、吸引力、亲和力。在教育机制上,浸润管理服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育人环节,健全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等育人方式,构建多元评价、多维评价、多样评价机制,增强教育动力。在教育方法上,与教育理念相吻合、与教育目标相匹配、与教育对象相契合、与教育过程相适应16,小学阶段侧重启蒙性教育,初中阶段侧重体验性教育,高中阶

25、段侧重常识性教育,大学阶段侧重理论性教育,研究生阶段侧重探究性教育,通过教师“浅入深出”、深入浅出地把理论讲深、把道理讲透、把故事讲活,学生用力学、用心听、用情悟,提升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提高教育与自我教育能力。(四)搭建资源“大平台”,集约一体化的交互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平台包括国家教育平台(如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网易公开课、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等)、学校自主研发的教育平台、企业和机构参与的教育平台。目前的网络平台较多关注某一学段的阶段性目标,较少关注学段一体化目标;较多关注某一学段优秀课例、教案、教学视频,较少关注不同学段课例、案例、教学视频的层次性、递进性;较多关注学校教育体系

26、的资源,较少关注家庭教育、社会力量的引入与互联。搭建资源“大平台”,实现大中小学跨学段、跨年级、跨学校资源优势互补,一是要充分运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开发具有学段特色的虚拟仿真教学平台、自主学习平台、数字化管理平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与实效性。二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建设。整合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革命遗址等社会教育资源,整合课程、教材、图书资料、校园文化等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直播系统、体验系统、社交系统等交互系统资源,建设共享、互动、网络三位一体的“云”资源;充分运用“5GAI”等新技术,实现资源、平台纵向贯通与横向衔接。三是高校与中小学共建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基地。强化高校龙头引领作用

27、,主动对接各级各类实践教育基地、红色资源平台,利用理论宣讲、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教育,实现平台、基地、资源共建、共创、共享,擘画共进、共学、共研、理实虚一体化的育人网络体系。(五)建设关键“大师资”,坚实一体化的支撑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全员性,存在于日常、课程、教材、课堂、社团、社区、网络中,在生活世界,也在工作世界,就像电磁场、引力场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场域中的所有人员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这就需要大中小学建设“大师资”,构建起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日常生活与

28、学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汇教学与科研,实现专业、课程、课堂、教师融合。“大师资”培养培育上,要重点加强作为“关键课程”“灵魂课程”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和中宣部、教育部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 要求,配足、配齐专职教师队伍,积极聘请专家、学者、先进人物、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等充实兼职教师队伍。二是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培训体系,健全大中小教师三级培训制度,实现教师培训全覆盖。三是整体提升教师综合能力,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健

29、全实体教研室、虚拟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全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打造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队伍,整体、协同、高质量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促进学生信仰确立、思想认同、价值观生成,助力学生全面系统发展、均衡和谐发展、充分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人民日报,2022-10-26(1).2王易,田雨晴.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J.思想理论教育,2023(3):48-54.3冯刚,徐文倩.把握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内在规律 J.中国高等教

30、育,2020(2):17-19.4张露丹,王茜.道德认知发展视角下教育惩戒理论基础及实 335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卷践路径 J.教育发展研究,2022,42(15):103-109.5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EB/OL.(1994-08-31)2023-01-08.http:/ EB/OL.(2005-05-11)2023-01-08.http:/ 年)EB/OL.(2010-07-29)2023-01-08.http:/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EB/OL.(2017-09-25)2023-01-08.https:/ M.广

31、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0胡斌武.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与分野 J.上海教育科研,2005(7):12-15.1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8-05-03(2).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EB/OL.(2019-08-14)2023-01-08.http:/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 的通知 EB/OL.(2020-12-18)2023-01-08.http:/ gh/202012/t20201231_508361.html.14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

32、印发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的通知 EB/OL.(2022-07-25)2023-01-08.http:/ 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EB/OL.(2021-07-12)2023-01-08.https:/ triple logic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 universities,middle schools and primary schoolsHU Binwu1,HUANG Mengting1,ZHENG Xiufeng2(1.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

33、e and Technology,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23,China;2.Development Planning Office,Jinhua Higher Research Institute,Jinhua 321000,China)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middle schools,andprimary schools demonstrates the inherent unit

34、y of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connections in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ross different levels of education.It serves as an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o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theoretical logicbehind this integration is rooted in the ali

35、gnment with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 laws of studentsand the principl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d it is a practical measure to fulfill the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nurturing individuals.Historically,its logic can betraced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

36、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o the integrationencompassing universities,middle schools,and primary schools,and eventually expanding to the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The practical logic lies in establishing adevelopment-oriented“grand goal”to guide integration,creatin

37、g a comprehensive“grandcurriculum”that leverages collaborative forces,innovating a societal“grand classroom”that fostersintegrated approaches,building a resource-intensive and interactive“grand platform”,andcultivating key“grand teachers”to provide solid integrated support.Keywords:universities and middle schools&primary school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integration(责任编辑:周西西)3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