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本课是2019年部编版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的第三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两宋的政治与军事、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的建设以及这一时期的经济、思想、文化、社会发生的变化。本课侧重于介绍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主要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与城市的繁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以及社会的变化四个方面去讲述,对之后介绍这一时期的文化等方面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处于15-16岁之间,他们思维活跃,有强烈的的好奇心。因此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高一学生在思维上已经从以形象思维为主到以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具有一定的抽象分析比较能力。而且,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当然,对这种基础不能做过早的估计。
基于这样的学情,本课拟采用创设历史情境,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史料分析,建构历史逻辑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与社会是如何发展的,从而认识这一时期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以及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基于学生认知结构与本课内容,结合2017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时空观念:了解因为这一时期政局的改变与经济的发展,社会呈现与此前不同新变化;中原政权地区与少数民族政权地区发展不同。
史料实证: 通过相关文献资料与图像史料,了解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变化
家国情怀: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
历史解释:在老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归纳解释相关历史观点。
【重难点】
重点: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的新变化
难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情境创设法、材料分析法
学法:有效阅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讲述北宋时期欧阳修与司马光关于科举考试如何录取考生的方式争论引入本课,探讨这一时期南北文化教育的变化的根本为经济的变化,使学生初步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自主知识反馈: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本课内容,让学生提前通过预习完成,在课堂上进行疑难讲授。
在自我介绍的基础上,通过“一个来自南方人的面食情结”开始探究面食在南方的普及与稻麦复种制的联系,并通过材料解读,认识到耕作方式的变化与人口数量变化的内在联系。
通过“一种对“嘴里吐白毛的假桃子”的热爱”引发学生兴趣,以一首时人写的诗为材料,探究当时为什么人们热衷于种植经济作物,以此来讲述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了一定突破与这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时说明这一时期的边疆地区在少数民族政权的治理下农业的发展。
通过“被宋朝富豪贵族“嫌弃”的瓷器”一栏的讲述,表明制瓷技术在这一时期的新变化,并由此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矿冶业和印刷业的新变化。
从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引出与商业繁荣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的一段现代模拟动画为素材,探讨商业与城市的新发展。在学生表述后引导学生思考证明历史结论的相关查阅资料的方式,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并使学生初步学会论证历史观点的方法。
将学生视角从经济的变化引向由经济重心南移所带来的统治者决策变化的这一栏来,通过“拷问统治者的“扎心”难题”探究北宋南北分卷的利弊,结合当下高考现状,如省份之间同卷不同录取线等情况,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师生探究,古今交汇,由此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意识。
通过“不太便利的老交通”来认识元朝因经济社会的变化所带来的国家决策的制定,以此来联系上文,归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并引出上层建筑中的制度与观念层面的新变化,引起第二次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负责研读不同材料,从制度与观念的层面概括社会产生的新变化。并在此过程中讲解材料研读的相关方法,在最后引导学生认识上层建筑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从而突破本课难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课后布置一个思考作业:选用宫崎市定的一句话:“宋代人们的生活环境,与此前的中国划出了分界线,而近于我们现代的。” 让学生回顾本课内容,请思考哪些方面让他们觉得宋代是“近于我们现代”的。以巩固和强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在课后辅导中落实培养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板书设计】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反作用于
决定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政策
社会 制度
观念……
农业、手工业
商业 经济
经济重心南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