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题临安邸》
教学设计
小榄镇九洲基小学 林玉珍
【教材分析】
《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学情分析】
这阶段的学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理解古诗的方法,初步接触过吟诵,但是对爱国主题的诗歌的接触比较少,对古诗的历史背景比较陌生。因此,以整体吟诵的方式展示,让他们用吟诵的方法进一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体会诗人的情感。以《题临安邸》为例,让他们了解吟诵,走进吟诵,增强他们对古诗的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1.运用“平长仄短”的规律熟练诵读古诗;
2.在吟咏的过程中理解诗意。
3.吟中悟,悟中吟,理解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
1.在吟咏的过程中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体会古诗的情感。
难点:在吟咏过程中感受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思路】
创设情境,借助图片激发学生的对古诗的理解;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整体吟诵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走进古诗,感受吟咏过程中音高音低,音长音短所传达的情感会有所不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诗句中所蕴藏着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吟诵的方法表达出来,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法与学法】
教法:多媒体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整体吟诵法。
学法:模仿吟诵法、自主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引导学生诵读爱国诗《示儿》走进南宋林升所写的《题临安邸》。
[设计思路]《示儿》是南宋时期陆游所写的,以此引入有同样写作背景的《题临安邸》的学习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
二、 以诗题引入平仄,整体诵读运用
1.出示《题临安邸》,指名读诗题。
2.认识“平、仄(zè)”,初步了解“平长仄短”的吟诵规律。
3.指名读,全班读。
4.解释诗题,介绍作者
(1)“题”是什么意思?(题写)。关于临安。解释:南宋都城杭州。这是诗人林升在杭州的旅馆题写的一首墙头诗,
(2)出示资料:林升:林升 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
(3)诗人林升在杭州看见了什么景象,题写了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这首《题临安邸》探个究竟吧。
5.出示《题临安邸》,学生自行尝试掌握平仄规律。
6.个别学生诵读,全班配上手势诵读。
[设计思路]对于初步接触吟诵的学生,对于 “平长仄短”的诵读规律掌握得不够清晰。以诗题为抓手引入平仄规律有助于学生掌握接下来所学习的吟诵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情感。
三、 边品边吟,感受诗意。
(一)感受景象,体会意境
1.出示:山外青山楼外楼
2.个别读。
3.感受“山”“楼”的特点。
4.仄声字标上红色,注意“平长仄短”的吟诵规律。
5.吟诵这一句,感悟“青山环绕和重重叠叠的亭台楼阁”表现杭州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
6.播放音频,学生跟唱。让学生感悟: “楼”字在吟诵时最长是为了表达楼阁之多。
7.借助手势,跟着吟诵音频,感受杭州的繁华画面。
[设计思路]“山”“楼”两种事物反复强调,强调平声“山”“楼”,悠长的音韵表达出青山环绕和重重叠叠的亭台楼阁的情景,更体现了吟诵的音短音长有其表达意义,诗言志,吟咏情,一字一音都在传达古诗的意义。
(二)设疑解答,吟咏诗意。
1.人们在这青山环绕和重重叠叠的亭台楼阁的西湖边上做什么呢?
生答:唱歌跳舞。
2.出示:西湖歌舞几时休?指名诵读。
3.设疑:你喜欢这繁华欢快的地方吗?你们都喜欢。可是为什么诗人林升却问几时休呢?
4.出示图片,配乐讲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北宋靖康元年(1127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5.因此,林升才会发出这样的质问:西湖歌舞几时休?播放音频。
6.学生自由练习吟诵,听一听,谁吟诵比较好。
7.个别学生展示。强调“休”要吟诵时要拖长音,把“愤恨”和“无奈”的心情吟诵出来。
8.板书:愤
[设计思路]繁华热闹的景象是我们都喜欢看见的,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要这样的行为休止呢?进一步通过历史背景的渗透,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体会作者的内心。把情绪表达用吟诵的方式进行传达,中华文化精神渗透到吟诵中去,让学生学会从诗词中看到时代,看到文化,看到人生,看到当代社会所需要的精神。透过吟诵进一步涵养学生的气质。吟诵是中华文化精神传承和人格培养的途径之一。
(三)层层深入,升华情感。
1.出示:暖风熏得游人醉
2.个别读。
3.无论诗人如何愤恨,如何着急,有多想停止这一场歌舞,可是这场歌舞停止了吗?这游人是谁?为什么你还不停止这场歌舞?
生答:达官贵人已经在轻歌曼舞中已经沉醉了。(播放吟诵录音)
4. 你听听,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画面?生答。他们“醉”于什么?生答(美酒,歌舞)请用你的声音表达出这副画面。生吟咏。
5.这股“暖风”越悠长,越轻柔,其实诗人就会越(忧伤)。他忧伤的是什么呢?他担心的是什么呢?生答(担心国家的失地不能收复,担心百姓的安危。)板书:忧国忧民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只能看着这群达官贵人们“直把杭州作汴州”(播放吟诵录音)
6.出示北宋和南宋的都城版图,进一步渲染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南宋,统治者们不但不收复失地,而是沉醉在西湖的轻歌曼舞中。“直”“作”在吟咏时短促有力,诗人想表达什么呢?
生答(愤怒,愤恨,讽刺,厌恶……)
7.生吟咏。全班吟咏。
[设计思路]《题临安邸》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已为金侵占。就是说,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以诗传情”通过吟咏,更能体现字词的音短音长有其表达意义,更能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四、回顾全诗 整体吟诵
1.这时候,让我们再次回顾整首诗。(出示吟诵谱)让学生注意吟诵谱中的音调高低,声音长短。
2.这时,“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越开心越快乐,其实南宋的百姓就会越(难过),诗人就会越(愤怒)。
3.让我们把诗人这种愤怒、忧伤、无奈的感觉通过吟诵表达出来吧。
5.全班吟诵。
6.个别学生吟诵。
[设计思路]以平仄起,以吟诵结。通过整体吟诵法既传授古诗诗意,体会情感,也在学习理解古诗的方法。全诗以“乐景”衬“哀情”,用反讽的手法突显“忧国忧民”的主题,再次吟咏全诗,感受环境的繁华欢快,更能传达诗人心情的忧愤。
五、小结。
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吟诵,喜欢吟诵的孩子情感更加丰富,通过吟诵,对诗的理解会更加到位,希望同学们更多的接触学习吟诵。
七、板书:
忧国忧民
题临安邸
环境 繁华
心情 悲愤
[设计思路]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以整体吟诵法贯穿全诗,让学生在了解诗意用古人吟咏表达得更淋漓尽致,以涵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