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禄丰县猫街中学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
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每空题3分,共24 分)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D.听不同乐器弹奏同一首歌曲时能分辨出所用乐器,是利用了声音的音色不同
2、下面列举的语句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从物理学角度来解读,也别有生趣,其中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此过程中铁棒的质量减小
B.“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烧时的体积减小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镂后金石的密度不变
D.“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流的过程中密度减小
3、蓝天上飘着白云,平静清澈的池塘中鱼在自由游动.人向池塘中看去,好像鱼在白云中游动.关于人观察到的鱼和白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鱼是实物,白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B. 鱼和白云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C. 鱼是实物,白云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D. 鱼和白云分别是光的折射和反射形成的虚像.
4、下列有关运动和力的关系中,正确说法是( )
A.子弹从枪膛射出后能继续前进是因为子弹受到惯性
B.小张沿水平方向用力推课桌子没推动,是因为他的推力小于课桌受到的摩擦力
C.茶杯静止在水平桌面上,茶杯的重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乒乓球运动员用球拍击球,球拍的作用力只能够使球改变运动状态
5、如图所示,用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第一次提升一个物体(图甲),第二:次提升两个等重的重物(图乙),比较甲、乙两种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第一次拉力F甲小于第二次拉力F乙
B.甲、乙两种情况滑轮组机械效率相同
C.图甲滑轮组机械效率比图乙小
D.若将物体提升相同高度,图乙做的有用功多些
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用久了的电灯灯丝变细是升华现象
B、秋天的早晨,大雾逐渐散去是液化现象
C、被水蒸气烫伤比沸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D、人出汗后,微风吹过感到凉爽,是因为汗液蒸发加快,带走更多的热量
7、如图所示,人造卫星沿椭圆形轨道地球运行,当卫星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动能逐渐增大,势能逐渐减小,机械能减小
B.动能逐渐增大,势能逐渐减小,机械能不变
C.势能逐渐减小,机械能减小
D.动能逐渐增大,机械能增大
8、如图是俄罗斯产的一种卡车,可以实现车胎自动充气,能够翻越高达70厘米的障碍物,轻松涉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轮胎上的大“牙齿”是为了减小摩擦
B.轮胎体积很大可以在水中受到很大的浮力
C.轮胎很宽可以增大对地面的压强
D.汽车可以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评卷人
得分
二、填空题(每空1 分,共22分)
1、一只小虫跌落在小敏的新铅笔上,小敏突发奇想,驱赶小虫从铅笔的左端爬到右端用时5s,并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如图所示.铅笔的长度是 cm;那么小虫爬行的平均速度约是 cm/s;如果以小虫为参照物,铅笔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某同学离平面镜4米,像和他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当他以1米/秒的速度向平面镜走近时,那么像的移动速度是________,这时平面镜中像的大小将________,而他看到的像大小是________。
3、下列词句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_________;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__________;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__________ (选填数字号码)。
①立竿见影;②镜花水月;③坐井观天;④海市蜃楼;⑤凿壁偷光;⑥水中捞月;⑦夕阳如血;⑧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4、如图所示,绳的一端通过弹簧秤固定,当人对绳的拉力F是60N时,可使物体A匀速上升,若不计摩擦,弹簧秤的示数是_________N;若滑轮重20N,则物体A重________N。若重物A上升的速度为0.5m/s,则拉力F上升的速度是___________m/s。
5、如图所示,物体A重30N,用F等于50N的力垂直压在墙上静止不动,则物体A所受的摩擦力是 N;物体B重30N,受到F等于20N的水平推力静止不动,则物体B所受的摩擦力是 N。
6、我国自主生产的“歼―10战斗机”,它的性能已经接近或超越美“F―16C/D飞机”,可以说它是亚洲最具作战力的一种机型。如图所示是空中加油机正在对“歼―10战斗机”进行空中加油,在地面上的人看来,大型加油机是_____________的;在“歼―10战斗机”的驾驶员看来,大型加油机则是___________的。
7、小明用弹簧测力计吊着一物块在空气中称时,读数为3N,当把物块浸没在煤油中称时,读数为2.5N,此时物块受到煤油的浮力为___________N;把体积为0.01m3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__N。
10、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其中蕴含的道理是:气温低的时候水蒸气会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霜,雪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水的过程中需要 热.
评卷人
得分
三、作图题
(每题2 分,共8 分)
1、读数:
①如图1所示,物体A的长度的测量值为 cm
②如图2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 ℃.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图11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完成图12中的光路。
3、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到水面发生反射和折射,请在图中做出反射光线(标明反射角的度数)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4、如图所示,一木块正沿着着固定在地面上的光滑斜面下滑,请作出木块受到的重力G和支持力F的示意图.
评卷人
得分
四、实验,探究题
(每空1 分,共26分)
1、 在探究光学规律时,做了以下实验。
(1)在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时,一般情况下,光传播的路径是看不到的,你在实验中显示光路的方法是:
(答出一种方法即可)
(2)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16所示,小华想探究反射光线与人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他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_____ ________;
(3)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如图17所示,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 __。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 _关系。
(4)如果点燃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的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其原因是 。
(5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____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2、 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
(l)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焦距约是 __________cm。
(2)在做实验时,发现烛焰在光屏上的像清晰但不完整(如图7所示),若要使烛焰在光屏中心成像,只调节光屏,应将光屏向____________(选填“上”或“下”)调节。
(3)若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 15cm 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屏上得到倒立、___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清晰的实像,应用这一原理制成了____________(举一例即可)。
(4)某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镜片放在了蜡烛与凸透镜(靠近凸透镜)之间,移动透镜和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将近视眼镜镜片取下,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 为了使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应将光屏向_____________移动。
(5)图8中有四幅示意图,下面A、B、C、D四个选项中,能正确表示这位同学近视眼成像和矫正情况的是( )
A. ②① B.③① C. ②④ D. ③④
3、李明猜想动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于是设计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如图甲所示,让质量相同的两个小球沿同一光滑斜面分别从A处和B处开始向下运动,然后与放在水平面上的纸盒相碰,纸盒在水平面上移动一段距离后静止;
(2)如图乙所示,让不同质量的两个小球沿同一光滑斜面分别从B处开始向下运动,然后与放在水平面上的纸盒相碰,纸盒在水平面上移动一段距离后静止;
1)该实验是通过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判断小球动能大小;
2)乙图让不同质量的两个小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的目的是:两球到达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____________;
3)选用甲图探究的是动能与__________的关系;
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能越大;
4)选用乙图探究的是动能与__________的关系;
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能越大;
5)物理研究方法有很多,如等效替代法、类比法、对比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本实验运用了两种:一是________________法;二是转换法。
4、小丽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实验时,她找来质量和体积都相等的A、B两个木块(B的表面更粗糙),放在木板上进行实验:
(1)实验中应 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比较甲、丙两次实验,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 有关.
(2)甲、乙两图,小丽分别以较快和较慢的速度拉动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发现F2>F1,她认为摩擦力大小与速度大小有关.她的结论是 的(选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 .
(3)在实验中若把木板换成海绵,会发现 (选填“甲”、“乙”或“丙”)图做法中海绵凹陷得最深,说明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作用效果与 有关.
评卷人
得分
五、计算题
(第一题4分,第二题6分,第三题10分,共计20分)
1、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km,一列火车从甲地早上7: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列车行驶途中以144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m的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5s.求:
(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小时?
(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米?
2、如图所示,将一只平底茶杯放在水平桌面上,茶杯重6N.底面积是25cm2,茶杯内装有300cm3的水.(g取10N/kg.ρ水=l×102kg/m3)
(1)茶杯内水的质量是多少?
(2)桌面受到的压强是多少?
3、体积为2 m3、密度为2.6 ×103 kg/m3的古代石像沉在河底,考古工作者用动滑轮将石像缓慢提升,如图13所示,在没有将石像提出水面前,若不计摩擦和滑轮重力,求:
(1)石像的重力
(2)石像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3)作用于绳端的拉力F
(4)若缓慢将石像提升3 m,拉力做的功是多少?
(g=10 N/kg)
(5)此过程中该装置的机械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