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安装质量控制流程:
避免电梯产生异响与抖动的安装工艺:
电梯安装方法正确与否是产生电梯运行中的噪音与抖动的重要因素。正确的安装方法能有效地减少或可避免电梯运行中的抖动与噪音。各分支机构工程主管或安装项目负责人应对关健安装工序进行检查,如果安装质量达不到公司要求时,应杜绝进行下一道工序的安装。
下面编写次序序号按电梯安装过程顺序进行编制,在安装过程中务必按此顺序进行安装。
二.电梯导轨检查与导轨支架安装:
2.1电梯安装前导轨检查;导轨安装前应对导轨直线度等进行检测。导轨直线度按国标要求每根(5m)导轨直线度允许偏差≤2mm,每米允许偏差≤1mm。如果检测时发现导轨直线度或导轨工作表面粗糙度不符合要求时,应立即更换导轨(见图1)。(注1:导轨质量问题最好在现场开箱清点的同时进行检查。注2:导轨安放时应平整,安放支点应不少于4个点,以防导轨长时间摆放会出现扭曲或变形)。 X=?Y=?
该导轨中间高出5mm
该导轨两侧高,中间低相差3mm
导轨直线度测量时应在导轨下面放置(垫)四个点并用水平尺校平
开始安装开箱时需对导轨直线度进行测量(可抽查)。如不符合标准的不能使用
图1
3.导轨支架安装:
3.1导轨支架水平度决定了导轨支架中间垂直度的好坏。如果导轨支架中间垂直度不好电梯运行
由于导轨支架水平度超差会出现导轨支架与支架中间垂直度偏差现象
这种导轨支架水平度超差是最不好的一种
后就会出现上下抖动。
导轨支架水平度超差
档导轨支架是这种情况时,导轨调整完毕后,会在导轨支架1m处,导轨会出现扭曲(见箭头方向)
图2
图2
安装时应先安装导轨支架托架(底码),托架(底码)与墙应安放平整、固定膨胀螺栓应紧固埋入深度应符合要求,然后再安装导轨支架(支架与导轨可同时吊装)并校正。(见图2、图3、图4)
导轨支架的角度应小于-0.50
图4
图3
表1 导轨支架技术参数 单位:mm
图 号
名 称
设计可调节范围-A值
井道名义-A值
钢板厚度
C1043038
轿厢支架
70~150
80~110
4.0
C1043035
轿厢导轨支架
100~250
110~210
3.5
C1043037
200~400
210~360
4.0
上表:钢板厚度偏差为:厚度3.5mm偏差为0~-0.15mm,厚度4.0mm偏差为0~-0.18mm(见表1),如果安装时发现钢板厚度与上表1尺寸不符合时,应及时与向公司反映,以免影响导轨安装质量。
3.2每条导轨有二档导轨支架:
导轨调整时绝对不允许吊装完毕后再校验导轨,或对需要调整的导轨上面不能有重力压住。一般校正导轨时,经常需要敲击导轨,此时会使导轨支架中间变形。
导轨支架与导轨接头处距离不能大于400mm,如果大于400mm或更多时,由于导轨自身的扭曲度,也会出现导轨支架中间垂直度超差,应按图5确定导轨支架与导轨接头。
调必
整须
导埋
轨入
上一
应根
无校
重一
压根
导轨支架A值可随意调整。详见表1标注宽度尺寸
与表1对照
图4 图5 注
3.3电梯导轨应与导轨支架一起起吊并吊到相应位置进行安装,避免出现二次吊运以加快安装速度。
3.4当第一根导轨吊装校验完成后,再吊装第二根导轨并按第一根导轨方法进行校验。此时才可对第一根与第二根导轨接导板螺栓进行紧固。(见图6)
导轨垂直度安装测量线
图6:为导轨垂直度与平行度初次校正正
图6
图7:为导轨垂直度与平行度第二次校正(注:上一根导轨调整后并对第一根导轨与第二根导轨接导板螺栓已紧固方可复查下面的一根二档导轨垂直度)
导轨平行度标准线
导轨垂直度安装基准测量线
平行度偏差测算公式:
a=b1/2(L+h1)×A
导轨平行度偏差测量线
图7
3.5接导板螺栓的紧固:当紧固接导板螺栓同时,需对导轨接头处台阶用500mm刀口直尺进行测量,导轨榫与榫槽宽度及榫与榫槽对称度国标要求会有0.10mm间隙,同时又要求接头处台阶应做到≤0.05mm,导轨高度国标允许有0.2mm的偏差,导轨二侧导向面宽度国标允许0.10mm(高精度导轨0.05mm),所以紧固接导板螺栓时一定要仔细观察,发现有误差时应在导轨接导板背面用垫片垫平后再紧固螺栓(见图8)(导轨标准JG/T5072.1、JG/T50721.2)。
每根导轨与导轨接导板螺栓全部紧固后需再进行第二次主付导轨的测量。(在每块导轨接导板螺栓紧固后需对导轨接头处下一根导轨整条进行检测,检测内容是对主付导轨平行度、导轨顶面与导轨侧面的垂直度进行检测,如发现有误差需立即进行第二次调整
当拆下导轨样线前需对整例导轨第三次进行复查,发现问题立即调整。(注:导轨垂直度校正与复查,应先测导轨平行度,再测导轨顶面垂直度,最后再调整侧面垂直度
导轨检验应做到:初校时误差≤0.10mm,第二次校验时误差≤0.10,第三次;样板架
拆掉前对整例导轨复查且误差≤0.4mm。(见图6、图7、图8)
第三次导轨复查关系到以后电梯运行效果(拆脚手架前测量)
紧接导板螺栓时一定要用500mm长刀口直尺进行测量
导轨垂直度未校验就紧接导板螺栓会出现该现象
刀口直尺
0.02~1.0mm塞尺
图8为导轨垂直度与平行度第三次校正,并对压导板与接导板螺栓再次紧固(注:这次校正是在拆井道样线时测量(复查)
图8
图9
3.6导轨垂直度校验位置(支架边)应有足够的亮度,如果灯光亮度不够时,此时校验出的导轨可能会因光线较暗或出现投影,此时看直尺时会有误差,引起导轨垂直度或平行度出现偏差,从而电梯运行时出现振动。
3.7导轨垂直度初次校正时应保证每档导轨与样线测量尺寸调到≤0.1mm(顶面与侧面)。这样调整出来的导轨垂直度,当电梯安装完成后再测量(复查)还会出现误差,有时局部位置可能会超过国家标准(注意:导轨垂直度校正时铁锤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只能轻轻地敲击每档导轨,不然被敲击的导轨中间侧面(导向面)、顶面的扭曲现象出现)。
导轨平行度的校验应保证每档支架偏差量A值≤8mm(导轨面距总宽度)。
导轨平行度偏差量公式:a= A×b1/2(L+h1)
a=为导轨背面尺寸偏差量,b1=为导轨背面宽度(如:T89导轨为89mm),h1=为导轨高度(如:T89导轨高度为62mm),L=为两导轨间距,A=为检测实际偏差量)
四.机房安装
4.1曳引机枕头槽钢一定要安装在井道承重梁正上方且要求超过墙中心大于20mm位置。
①枕头槽钢安装:
枕头槽钢安装时有槽一面向上(凹面向上,)枕头槽钢下地面一定要平整。每根枕头槽钢与机房地面固定要可靠,(每边)至少用三个12mm金属膨胀螺栓与机房地面可靠固定,或用户如有预留钢筋时可以与枕头槽钢焊接(预留钢筋Ф10mm不少于3根)。严禁出现枕头槽钢与机房地面有空隙现象,不然电梯运行时由于机房枕头槽钢有松动,轿内会产生嗡嗡的音箱效应。
②枕头槽钢垫片:
6.水平尺,水平度应调整到曳引轮一侧高1.2/600
图10
电机一侧H钢
4.需电焊处应连续焊接且双面焊牢。电焊高度应达到5mm
3.枕头槽钢与楼面接触点应用金属澎涨螺栓固定(曳引机搁机槽钢二侧各用三个。对重侧用二个)
1.枕头槽钢有槽一侧向上
6.水平尺,水平度应调整到曳引轮一侧高1.2/600
图10
电机一侧H钢
5.该线为墙中心线
2.调整水平度时,如需用衬片应垫在楼面上,枕头槽钢下如垫片大于三片时应用电焊焊接
4.需电焊处应连续焊接且双面焊牢。电焊高度应达到5mm
3.枕头槽钢与楼面接触点应用金属澎涨螺栓固定(曳引机搁机槽钢二侧各用三个。对重侧用二个)
1.枕头槽钢有槽一侧向上
6.水平尺,水平度应调整到曳引轮一侧高1.2/600
图10
电机一侧H钢
5.该线为墙中心线
2.调整水平度时,如需用衬片应垫在楼面上,枕头槽钢下如垫片大于三片时应用电焊焊接
4.需电焊处应连续焊接且双面焊牢。电焊高度应达到5mm
3.枕头槽钢与楼面接触点应用金属澎涨螺栓固定(曳引机搁机槽钢二侧各用三个。对重侧用二个)
1.枕头槽钢有槽一侧向上
6.水平尺,水平度应调整到曳引轮一侧高1.2/600
图10
电机一侧H钢
5.该线为墙中心线
2.调整水平度时,如需用衬片应垫在楼面上,枕头槽钢下如垫片大于三片时应用电焊焊接
4.需电焊处应连续焊接且双面焊牢。电焊高度应达到5mm
3.枕头槽钢与楼面接触点应用金属澎涨螺栓固定(曳引机搁机槽钢二侧各用三个。对重侧用二个)
1.枕头槽钢有槽一侧向上
6.水平尺,水平度应调整到曳引轮一侧高1.2/600
电机一侧H钢
6.水平尺,水平度应调整到曳引轮一侧高1.2/600
如果由于机房楼面不平整而导致发枕头槽钢水平度超差时,垫片应垫在机房地面与枕头槽钢之间(衬垫片时应保证垫在搁机槽钢的正下方受力点,且垫片应在整个长度内不少于三个点),确保枕头槽钢水平度符合要求且不出现枕头槽钢有松动现象。
5.该线为墙中心线
曳引轮导向轮一侧H钢
1.枕头槽钢有槽一侧向上
3.枕头槽钢与楼面接触点应用金属澎涨螺栓固定(曳引机搁机槽钢二侧各用三个。对重侧用二个)
2.调整水平度时,如需用衬片应垫在楼面上,枕头槽钢下如垫片大于三片时应用电焊焊接
4.需电焊处应连续焊接且双面焊牢。电焊高度应达到5mm
图10
③曳引机搁机大梁水平度:
曳引机搁机大梁水平度应确保1.2/600(按水平尺长度不同应确保0.2/100),二个搁机大梁工钢,装曳引轮一侧要高一些,确保电梯安装完成后电梯空满载时曳引轮垂直度(前后左右二个方向)小于±1mm。(经验值:公司小机房电梯曳引机搁机大梁水平度应保证有曳引轮一侧搁机大梁高2mm) 详见图10。
④枕头槽钢电焊:
曳引机搁机大梁应与枕头槽钢用电焊焊牢,且要求连续焊接四面焊缝高度应大于5mm,当搁机槽钢安装完成后搁机槽钢上面应用一根4×40角钢横在搁机大梁上面用电焊焊牢(长度与搁机大梁宽度相同(可现场取材可用导轨包装角钢)。
机房搁机大梁工钢调整完毕后在工钢上面应用4×40mm角钢用电焊连接(该角钢可用导轨包装用材料
地脚螺栓用每侧用4只膨胀螺栓固定
机房搁机大梁与枕头槽钢电焊高度应达到公司要求不小于5mm高度电焊
图11
4.2机房曳引机和导向轮安装
首先曳引机在要吊装前与机架体连接并紧固螺栓,然后把导向轮安装在机架体对应位置上(如果导向轮装在机架体上时,应在曳引机安装定位完毕后再对导向轮进行定位),同时校正曳引轮与导向轮垂直度。
4.3曳引轮与导向轮平行度挂线:
曳引轮与导向轮平行度测量时需拉线斜线与挂线时一定要确保三点一线(点一:曳引轮后面中心点,点二:曳引轮中心与导向轮中心(曳引轮前与导向轮后),点三:导向轮中心)来保证曳引轮与导向轮平行度,并应与井道主、付导轨中心对齐且偏差应≤1mm位置。
3
1
2
Ⅱ
Ⅰ
机房内轿厢侧挂线时应保证4点一线(1、2、3、4点一线)
对重侧挂线应在井道内检查应确保Ⅰ、Ⅱ、3这三点一线
井道内应是三点一线(1、2、3点一线)
4
图12红色标志线为机房曳引机和导向轮跟井道导轨定位时需要挂线定位点
图12
4.4曳引轮和导向轮与井道内轿顶轮和对重轮中点心位置确定:
首先确定轿厢导轨与对重导轨中心。然后按轿顶轮与对重轮大小(公司轿顶轮一般为520,对重轮一般为440mm)然后用一根铁丝或细线固定在导轨上来确定导轨中心与轮子直径边位置。注意曳引轮和导向轮轮边X、Y两个方向应控制在≤1mm与机房内轮子相对应。(详见上图12所示1、2号线间距为520mm,Ⅰ、Ⅱ号线间距为440这几个点一定要与井道主导轨X、Y二个方向误差应小于1mm)。
机房轿厢绳头板与对重绳头板应就位完成但不能固定,这时可以开始对整个曳引机(包括机架体进行定位,定位时应从机房内挂4根线至井道内(分别是:轿厢绳头板、曳引轮、导向轮、对重绳头板)。曳引机定位时分别在机房与轿顶上观察确保不少于三根线,分别由轿顶与机房观察(目测或拉线测量)是否已三点一线,且偏差应<1mm。当三点符合要求后来确定曳引机机架体位置。(对重绳头板定位方法相同)。(详见上图12所示Ⅰ、3号线间距为440mm且与对重导轨X、Y方向误差应小于1mm)。
五.轿厢架安装
5.1轿厢架拼装:
①首先把轿厢下梁安放在导轨中间且二侧均布,并初步校正水平度。
②拼装电梯轿厢立梁与轿厢上下梁时轿厢上下梁螺栓不要紧固,只需把轿厢架需要串的螺栓全部串上不脱落就可以了。
③轿顶轮安装后应把轿顶轮螺栓大螺母紧固(锁紧)并装好开口销。(注:当轿厢架全部完成后轿顶轮(对重轮)在二导轨中间X、Y方向误差应小于1mm)。
④轿厢托架安装时也只要把螺栓串好,但螺栓不能紧固。
⑤轿厢拉条安装时应在自由状态下,但螺母与斜拉条轿底拉耳不能碰牢。应悬空50mm左右。
⑥轿厢导靴螺栓也不能紧固,让其在自由状态。
先放下梁初校水平
上下梁与立梁、轿厢上梁导靴安装铁板、安全钳与下梁等连接处所有螺栓拼装时都不能紧固,只需人为用手旋不动为止
图13
4根轿厢拉条只需把螺母旋上但不能与拉耳接触,间距为50mm左右
轿顶轮安装时只需把螺栓调整到合适位置并安装好开口销
轿底板螺栓不能紧固只要串上人为旋不动就可以了
图14
图15
六.放置曳引钢丝绳
6.1在轿厢未拼装前就开始放置主钢丝绳,主钢丝绳一定要在机房放置,绳头制作也要在机房制作或在顶层楼面制作。
6.2放置曳引钢丝绳时钢丝绳不应有扭力产生:
公司发往现场整卷钢丝绳应放在机房,安装时应转动钢丝绳圆盘,先放对重一侧(注意:放该钢丝绳时应为防止主钢丝绳旋转产生扭力,一头应先与对重绳头板固定好,然后再滚动圆盘直至放到对重轮绳槽内)。轿厢一侧绳头应在对重绳头完全安装完成后测量长度(用一根1m2左右电线或用铁丝拉这段距离的长度或用直尺测量长度,然后按此段长度进行切割需要用钢丝绳的长度。(注意;①放此段钢丝绳也不能有扭力出现,不然电梯会出现抖动);②图15放钢丝绳时应按下图1与2方法放挂主钢丝绳,绝不允许使用下图3方法放挂曳引钢丝绳;③旋绳头螺母时应按下图16.1方法,应防止绳头旋转使主钢丝绳产生扭力,当电梯主钢丝绳有扭力时,电梯会产生抖动现象出现。
旋转底盘拉出来
1
2
3
1
3
2
不正确
正确
正确
图16
防止绳头旋转
用管子控制绳头转动
绳头锁按此要求安装
图17
图16.1
七.轿厢架安装与校正水平度(轿厢中心与导轨中心位置校验)
第一次校正轿架中心与导轨中心:当钢丝绳放好后先移动轿厢使轿厢架离开搭架位置,使轿厢和对重完全悬空搭架300~600mm左右。
7.1先调正轿厢立梁垂直度(垂直度应小于0.5/1000),这时上下梁螺栓要捎紧一点(应在每侧二面各紧固二只螺栓,共8只螺栓需要紧固),以防止垂直度调整完成后走样(立梁的垂直度测量应在立梁顶面与侧面二个方向挂线)。如果出现垂直度超差需调整轿厢立梁时可在轿厢下梁处从下面向上击打轿厢立梁或左右位置击打直至符合公司要求为止。(注意:绝对不能直接击向上打轿厢下梁)
7.2当立梁垂直度已符合要求时再对轿
厢上下梁水平度进行调整(水平度应小
于0.5/600),调整时需确保二个槽钢之
间和左右之间水平度都符合要求为止(特
别是下梁一定要做到100%符合要求为止)。
7.3因公司轿厢托架前后不居中所以做自平衡
时需把用轿底平衡铁初次校正。
注:轿厢架与对重架自平衡数据要求相同
A1-C1误差在±3mm
A1-a1误差在±1mm
图17
B1-b1误差在±1mm
A2-C2误差在±3mm
A2-a2误差在±1mm
B2-b2误差在±1mm
(B1+B2)-(b1+b2) 误差在±2mm
(以上测量尺寸在没有装配导靴时,在自然状态下测量数据)
7.4只有当上下梁与立梁垂直度全部符合要求后才可以对所有螺栓进行紧固(但只能紧80%左右)。
紧固螺栓时一定要用24mm梅花板手与24mm开口板手配合紧固所有螺栓(螺栓紧固按要求应从下往上对称均匀地旋紧螺栓,优先确保下梁水平度不变),然后再紧固上梁螺栓。最后再次测量轿厢上下梁在自由状态下水平度与垂直度是否有否改变(对照图17表尺寸再次进行二次复验)。
7.5最后紧固轿厢导靴螺栓使其不会产生移位即可(同样只紧固80%)
紧固导靴螺栓时应先确定导靴位置与导轨是否平行,确保六点一线(点1:导轨中心,点二:导靴靴衬中心,点三:导靴板后侧,左右位置共有六点应确保六点一线),或利用导靴安装板底座测量同一水平面上二个导靴直线度误差应小于0.3mm。然后再确保导靴X点保证1.0~2.5mm,Y点5~6mm(安装滚轮导靴按滚轮导靴要求安装)。
7.6当紧固轿厢导靴螺栓时还需检查导轨中心与轿厢中心位置与导靴中心是否相符,如出现偏移需重新校正上下的四个导靴(对图17测量数据再次确认),并再次测量轿厢架垂直度与水平度。(注意:轿厢导靴与轿厢架螺栓应紧固80%不能全部紧死)
测量同一水平面二导靴直线度应从该处拉线测量,应小于0.5mm
图18
7.7当电梯安装到此轿厢托架螺栓也可以紧固了,并确认托架方向是否正确。
八.轿底板与轿厢拼装
8.1轿厢底板放进同时应把轿底卡板装上,但卡板螺栓不能紧固。
8.2当轿厢底板位置安放到位后且位置正确后还需拆掉轿厢上下导靴,并对轿厢架与导轨位置,①是否有应力(扭力)进行再次验证,②方法:人为用手轻轻移动轿厢底板观察轿厢是否能自由晃动。③再次测量轿厢底板水平度(前后左右)是否符合要求。④如轿厢底板不能轻易地移动或轿底水平度不符合要求时需对轿厢架与导轨位置按图17要求再次进行校验。⑤当轿底板装上并校正符合要求后才可对轿架螺栓按(上6.4条方法与要求)全部紧固螺栓。
卡板螺栓不能紧
轿底卡板
卡板螺栓不能紧
轿底卡板
图19
8.3轿壁拼装;
轿壁拼装时可以整个侧面三块在楼面拼装完毕后并紧固轿壁螺栓(在楼面拼装轿壁时应保证轿壁与轿壁之间高低无误差,同时轿壁表面不能有擦伤),然后整体放置至轿厢底板相应位置并串好螺栓(也可以在轿底板直接拼装轿壁)。拼装轿壁时轿壁面平整度应≤0.2mm(注意;这时轿壁与轿底护脚板螺栓不能紧固只串好不脱落就可以了)。及轿厢门眉按轿壁安装方法进行安装,但门眉安装应确保门眉与井道主导轨中心一致且小于1mm。
8.4轿顶板安装;
安装轿顶板时应预先把吊顶安装孔先打好后才可以安装轿顶板。轿顶板定位完成后螺栓只是串上不能紧固(安装轿厢轿顶时最好是预先把轿顶吊在轿厢上梁下然后再拼装轿厢壁)。
安装轿厢时先把轿顶反吊在轿厢上梁下,防止当轿壁拼装完毕后安装轿顶会引起轿壁擦伤影响外观
图20
8.5轿壁垂直度校验;
轿壁垂直度校验时应对前轿壁每侧,顶面与侧面二个方向都需要挂线校验,如出现垂直度偏差时用垫片垫在轿底与轿壁中间位置(垫片应少于2片,1.5mm)或移动轿壁,只有当轿壁在自由状态下垂直才可紧固轿壁所有螺栓。
8.6螺栓紧固;
紧固轿壁螺栓前首先要确定门眉中心是否与导轨中心、轿厢地坎中心点对齐,然后确定轿厢门眉螺栓并紧固,其次可以把轿壁底与轿厢内下面护脚板处螺栓紧固,再紧固轿壁四个角轿壁拼接处螺栓(紧固轿壁螺栓时一定要从门中心(门眉位置确定)开始紧固,再从下往上紧固,从外往里紧固螺栓)。然后再观察轿顶板与轿厢立梁是否已移位,未移位可以紧固轿顶螺栓。(注意:轿壁与轿底的固定件为发黑螺栓,数量为18只)。
8.7轿顶卡板位置确定:
只有当轿厢所有螺栓全部紧固完成后,才可确定对轿顶卡板位置。确保卡板橡皮与轿厢立梁有0.5~1.0mm的间隙,绝不可与轿厢立梁压得太紧。如果轿顶卡板压得太紧当电梯产生震动时会增强轿厢的震动。
8.8当轿厢螺栓全部紧固完成后,还需对轿厢垂直度及轿底板水平度进行复验,是否出现移位,如果出现移位时应重新校正。
九.轿厢静平衡校验:
当轿厢及轿门门机、补偿链或补偿绳、随行电缆等全部安装完毕后还需对轿厢进行轿厢静平衡的校验,这次静平衡的校验可在提升高度的1/2处进行。
方法:①在底层平层位置测量地坎与地坎左右间距,然后再从轿厢地坎与层门地坎处划一直线(该直线主要是确保当静平衡调整完毕后轿厢出现左右偏差作基线用)。
②在底坑拆掉下导靴,然后电梯检修运行至提升高度的1/2处,再拆上导靴(注意:在拆上导靴时最好把轿厢位置开至高出平层位置700mm左右(或能方便调整人员进出轿顶与轿内为佳),轿顶上梁同样要高出层门地坎(主要是便于调整)只要能保证能把平衡铁放到轿厢内即可。
③在轿顶应无人测量人站在层门外,并对轿架与导轨A1-C1、A2-C2及B1与B2(轿架梁与主导轨对应位置)。
④当上面③条测量有偏差时可在相应位置放置轿厢平衡铁,直至A1-C1、A2-C2、B1与B2与导轨顶面间距居中并符合(上面第5章)要求。
⑤当轿顶上梁与主导轨间距全部符合要求后,这时可到下面一层用一个手指轻轻移动轿厢地坎(前后左右)都能轻松地推动为止。(注意:如上面已符合要求但下面还不能轻松移动时,对上面①~④从新校正自平衡一次)。
注意:自平衡不允许在底层校正,因我公司轿厢补偿绳(链)位置不是安装在轿底下梁正中心而是偏移,如在底层校正自平衡当电梯在上段时重心偏差很大。还有轿厢随行电缆不是对称安装,由于以上原因所以我公司轿厢自平衡一定要在提升高度1/2处进行。
徐义鸣
2008年6月13日
- 13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