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汪清县第三中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校本应用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9235199 上传时间:2025-03-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汪清县第三中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校本应用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汪清县第三中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校本应用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汪清县第三中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上级关于提升工程2.0文件要求,围绕我校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提高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立适应学校发展需求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新模式,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开展对全体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为抓手,提高教师师德修养,更新与拓展知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关注学校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 二、现状分析 五十番风雨砥砺,五十度岁月峥嵘。从林业学校走来的三中人在奋进中探索思考,在喜悦中跨越发展,走出了一条艰苦创业、可歌可泣的办学之路。经历了教育制度演变,经历了朝汉民族的共处,经历了地方企业的交替,虽几经变迁,三中人仍笃志教育。在这片沃土上三中人坚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办学宗旨,立足讲台,甘为人梯,传承教育使命,演绎教育传奇,肩负继往开来之重任,砥砺前行。 汪清县第三中学位于汪清县汪清镇汪清西路21号,占地面积16498平方米,建筑面积11083平方米,其中教学楼6083平方米,宿舍楼5000平方米,运动场地7043平方米。目前学校现有学生549人,18个教学班;教职工110人,其中专任教师102人 。吉林省教学新秀2人,延边州名师1人,州骨干11人,州教学新秀1人,县骨干13人,县新秀3人。40周岁以下教师占32%。,41-50周岁教师占33%,51-60周岁教师占35%,老中青教师比例比较均衡。 根据实施提升工程2.0对学校带来的发展机遇分析,思考学校的发展,并依据整体规划对学校的SWOT进行分析。 优势(S) 1.提升工程1.0让教师有了一定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个别教师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大赛上获奖,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2.随着学校互联网的改善,各班级均配有白板设备,完善了班级信息化设施。 3.大部分教师对学习新技术有积极心态,尤其是部分年轻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自主应用和开发的精神。 劣势(W) 1.教师队伍年龄偏大,接受能力不同。 2.教师信息化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3.学校生源整体质量较低。 4.初中升学压力较大,教师教学任 务升学压力较大,教师及其他工作 重,投入学习研究的时间不够。 机会(O) 1.校长高度重视,学校教科研、培训、电教、教研资源协同有序推进。 2.借助能力提升工程2.0建设课堂新环境,推进信息化教育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应未来发展需要。 威胁(T) 1.教育资源准备与建设不足,部分教师不认同的风险。 2.因教学方式变化遭家长反对的风险; 3.信息课程资源生成质量参差,无法有效推广的风险。 三、发展愿景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借助提升工程2.0的实施,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切实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更新,最终优化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为学校的管理、教学、评价等逐步信息化打好基础,全面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四、实施目标 总目标:围绕学校发展愿景,建立一套完善的、适应时代发展的校本研修制度;构建一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学科教学好的学校融合团队;打造一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1.通过培训使教师进的师德修养得以提高,知识结构得以优化,专业知识得以提升。 2.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打造技术创新课堂。 3.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形成人人学技术、人人用技术的氛围。 4.建立一支素质良好、能适应现代化教育要求的反思型、学习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具体目标 第一年 1.教师以微能力点为研修目标,开展课堂实践,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线上、线下的研修任务。 2.围绕学科课程标准,从课堂教学实际问题出发,以观课议课为主要形式,促进教师“学、思、研、行”一体化,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进一步融合。 3.用好各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学校学科信息技术能力的案例资源库。 第二年 1.组建“骨干引领”的研修共同体,将所学能力点熟练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并不断完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路径方法,继续加强教师信息应用能力。 2.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手段辅助学习的能力,由关注信息化对教学的影响过渡到对学习方式的影响。 3.继续以学校校本研修为契机,开展研修活动,并完成剩余的研修任务。 第三年 1.完善已有的教学制度,使之符合信息化教学要求。2.尝试开展混合型学习环境。 3.促进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教师信息技术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4.逐步形成以信息技术能力为职称的校本研修模式,全面落实信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结合我校确定的提升工程2.0培训研究主题和路径,组织教研组,组织教师反复学习教育部下发的提升工程2.0培训《校本测评标准》,梳理适合于学校课堂教学改进的微能力点。合理确定教研组和教师的微能力必修与选修点,如下: 所属环境 维度 微能力 多媒体教学环境 学情分析 A1技术支持学情分析 学法指导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学法指导 A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学法指导 A7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 学法指导 A8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 混合学习 环境 学情分析 B1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教学设计 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智慧学习环境 教学设计 C1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 根据教师现有信息技术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从学校层面,在三个所属环境中,选择了8个微能力点开展研修。教研组依据学科特点,教师年龄及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选择三个微能力作为必修能力。教师依据自身实际,在必学微能力点的基础上,自由选择拓展学习的微能力。在实施的过程中采用团队互助式学习策略、分层差异化推进策略,个体研修优化式策略。 五、组建团队 1、学校管理团队。学校成立由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构成的学校管理领导小组。 组 长:李文熙 副组长:别 睿 成 员:王淑珍 马志刚 华世兰 孙丽蓉 2、学校融合助力团队。组建技术融合助力团队,由学校各教研组组长、学科骨干教师组成,带动本组老师学习,更好的推动项目进行。 组 长:别 睿 副组长:王淑珍 马志刚 华世兰 孙丽蓉 组 员:各学年学科组组长 杨兴广 林雅芹 蔡海英 王玉波 冯宪春 高 友 徐 威 金淑秋 马晓慧 刘 娜 王春梅 徐 颖 3、教师信息化教学测评助学团队。 组 长:别 睿 副组长:庄承伟 王淑珍 孙丽蓉 组 员:任凤芝 徐颖 迟增辉 初殿明 郝中华 郭美萍 贺智元 孙彩云 李吉芝 李丽丽 朴迎新 许家青 邹忠琦 周红霞 谢林梅 刘娜 王丹 六、研修助力 (一)项目启动 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设计好启动仪式的各项会议流程,校长作启动讲话,副校长解读项目实施方案,培训主任做具体的学习指导,教师表态发言等等,通过会议,使老师们对信息提升工程2.0有进一步的认识,并充分引起老师们的重视。 项目启动后,组建研修小组,组内每位教师选择三个微能力点,各组根据能力点,制定个人研修计划,小组研修计划。 (二)任务驱动 组织教师认真解读《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规范》,明确所选微能力点的考核规范要求,进一步明确学习方向和考核要求,以任务助推项目学习。 (三)阶段指导 采用集中培训和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方式,开展面向全体教师能力提升的专项培训。在教师学习过程中,进行阶段性指导。利用学校例会,对参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专项指导。利用学校微信平台,发布学习指导,随时解决培训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利用助力团队,发挥组长的引领作用,组织本组教师学习,按部就班的开展培训学习。 (四)校本研修 按照省定提升工程2.0培训不少于50学时要求,教师完成线上25学时课程培训基础上,开展学校校本研修不少于25学时的实践课程与活动安排。组建“骨干引领,团队互助,整体提升”的研修共同体,围绕学科课程标准,以问题为导向,以专题研修为抓手。应用相关教学设备和学科教学软件等,开展骨干示范、集体备课、说课、信息化教学公开讨课等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破解教育教学重难点问题,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助力学校教学创新。 具体情况安排如下表: 时间 研修主题(活动) 流程 活动形式 预期成果 学时 项目启动 11月2日 宣传动员统一思想 集中培训 培训启动会 方案解读 规范性文件 培训课程PPT 3学时 11月3日 教研组组内学习和交流培训方案,落实能力点 分组讨论 分解落实 落实提升工程2.0要求,各组讨论确定测评点。 组长召集本组教师组内研讨。 各 教师结合校本测评应用考核规范自我诊断分析,明确个人信息化教学发展测评点。 由学科教师结合测评点自行确定参训教学课类型。 教师形成个人能力点,组长汇总,形成本组校本研修计划,明确教研组发展主题,测评标准。 研修讨论落实学科组能力点 各组研修计划 3学时 11月上旬-月末 线上培训能力点学习 线下学习研究活动 课程学习 教学竞赛 集体备课 专项研修听课评课 1.组织各学科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2.组织学校各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竞赛活动,选拔信息技术应用“骨干教师”; 3.组织教师开展研讨交流。 4.组织学校学科教师开展第二次听评课活动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听评课记录 25学时 12月份 中旬 线上培训 能力点学习完成 线下学习研究活动 县内展示交流活动 集体备课 专项研修听课评课 展示交流 主题教研 1.组织学校各学科教师根据自己所选择的能力点,指导教师完成能力点认证材料的制作; 2.在规定时间内,组织教师提交能力点认证材料; 3.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组织教师对本教研组其他教师上传的微能力点认证材料进行互评; 4.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对本校教师的能力点材料进行评价。 案例分析与点评 能力认证 能力点认证材料 12月末 能力点提交与评价 展示分享 示范观摩 1.评选学校优秀的教学案例和能力点成果; 2.组织开展本校优秀课例和能力点案例的分享展示,督促全校教师开展案观摩与学习; 3.反思总结提升 优秀案例和能力点认证材料 观摩学习笔记与反思总结 线下活动不少于25学时 七、应用考核 任务清单: 1.教师要完成线上25学时,线下不少于25学时,一共不少于50学时的研修学习活动。 2.教师要解读微能力点,了解微能力点。汇报三个微能力点成果作品,要提交相关证据。 3.教师在平台软件展示一个操作流程,在组内做一次简单交流。 4.教师在组内进行自评与互评,完成评价过程。 5.参加5个线上活动。 6.互学互评3个作业。 考核方式: 1.运用平台考核教师线上学习课程是否是所选能力点对应的课程学习,是否完成25学时线上学习培训。 2. 公开教学中考核教师是否运用了新技术融入课堂,体现所选能力点。 3.学校管理团队考核教师提交的能力点认证材料是否正确有效。 4.通过参与校本研修活动及成果材料,考核教师学习成果,包括教学案例、展示活动、集体备课等。 八、组织保障 1.制度保障。完善各项制度,成立信息化2.0领导小组,管理项目实施;成立技术融合团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助力项目实施。 2.人员保障。培训主任、信息技术教师担任坊主,学年组长和教研组长担任组内领导,学科骨干和技术骨干起到带头和引领作用。 3.激励政策。年终进行评比,对优秀个人和优秀教研组进行表彰。 考核标准: 学校名称 汪清县第三中学 所涉学段 初中 过程评价/结果评价 考核项 考核标准 考核分值 过程评价 能力点选择匹配度 完成三个方面能力点 选择 10分 过程评价 线上课程学习 完成3个能力点学习 25学时 20分 过程评价 参加线上研修活动 对其他教师提交成果进行评价,互学互评 10分 结果评价 教师个人研修任务单 按时提交教师个人研修任务单 10分 过程评价 参加完成线下校本研修实践活动情况 参加并完成线下校本研修实践活动(听课、评课、分享等),共计25学时。 25分 应用信息化技术上一节校内公开课 15分 结果评价 展示教学案例或微讲座 应用成果在本组、本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10分 九、分组情况 研修 小组 包保 领导 研修 组长 技术 指导 研修小组成员 语文组 周雪梅 杨兴广 徐威 周雪梅 杨兴广 李莲莲 何洪 徐静 汤庆娟 林爽 陶志刚 池今实 吴娇 周源 王慧 曾凡喜 李文熙 别睿 贺力 孟玉莹 数学组 马志刚 林雅芹 金淑秋 马志刚 林雅芹 金淑秋 李洪举 徐春丽 崔童 徐威 王凤云 初殿明 高茹英 王明芹 高胜 许家青 杨弘宇 高登云 曲丽华 英语组 别睿 蔡海英 马晓慧 庄承伟 蔡海英 马晓慧 高松刘春艳 秦月云 李丹 李丹丹 周鑫 迟增辉 袁玉玲 张云杰 吴再丽 李丽丽 李成海 理化生组 华世兰 王玉波 刘娜 华世兰 孙彩云 郭丽英 贺智元 饶一凤 赵雯 李清 贾子兴 张立杰 李吉芝 王玉波 刘娜 王慧清 逄利民 政史地组 王淑珍 冯宪春 王春梅 冯宪春 王春梅 王淑云 王秀英 杨瑞 席萌萌 王淑珍 兰新文 许惠丽 郭美萍 周淑芳 孙桂玲 周玉玲 任凤芝 徐淑宏 郝中华 徐颖 宋静梅 何忠芬 综合组 孙丽蓉 高友 徐颖 王丹 朴迎新 梁海 孙雪娇 王伟 孙守松 褚光辉 邹忠琦 刘树良 孙丽蓉 高全 高友 李莹 王志辉 赵洪杰 谢林梅 周红霞 吕雅梅 曾宪丽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