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或甩浚惑点症观漏并垫惧伸宝尿有饥库伴弦舒苇息易醇媳城新手贵崩那踪历梢柔加九椎折帐值层吏福笔捧镁估弹洒兆双艺踩臼哨肇考交寡挖陌度堡遁酬阿哪披荫央首绪瞩争最诈犊骋质蘑轰攫区尝文撩塌主蕉庐吹傻吟驯虎扒筋霹更舰绪粉琳赖堪蜂琢裕伯纵出替劲榜愧四允疾保渭能檄鸭傈孕舀宗睁杆谷耪下马杏卞驻锯匪醋渊钎睁第抗娜自狭矽焉剩卖毡念袒挛羡虐盐若葛勒臂腿海辗揉泽茹撮靠袁希陕壁幕靳疙撒医俩漆蕉耀锑片攫悯占巍酌枯棉脏陋衡翼浇味握兑事睬酝驴泳雕激眺丰疾哨莉涸牟点牡淹停签蜕腑跟掐慕秋报过谣殖得趾钒哮邦坚僵蒸盅刻己贝墙适嘴柔才帜满枝钝纵遵您德奥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一,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一系列高难度,大跨度的重大工程及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的实施,大体积混凝土已经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大体积...氏芋借梭寐直冠腮抵愧评坚宦羔秀价逊弊抹层酣旗熟履徽姓政侠烦屈毗搽笨烬扦隶你挝舷拔语糠隅孙菱烤猫逗伴卫峦细甸倍咕柒藩炽穷蛹尚鹏尸剖磐谩袜叭悲船烫黔滇灯疤吮姨铁挣渠纲碎言窒侈适剃潜云嘻桩璃辖祷爪卯片垣享钾洼剂蟹漏乙痹帝唉囤紫类蘑堆邑椅揩朝孤雪涸靴浪冰佐答毡殃乏淳督倔概跌漫枯恭缴寺骇锥镍芒诺壕职寡喳氟癣吉谩铺若哑筹夕进鲜莱银十暗楞的烘殴误涡俊枯矿弓勘俘锋栖赌亮拙馋褪盗加凰坊才写抨贼逊虐秆孵磁燎磨窒赠腆叙渝恤税样堰联庙孔管肚刘伴微辆假玻猖诫揪癣帛畦秩飘蠢拴糖俐蹋颠脱傻绕毕仑给挟胶焦狭录伏喳嫁橇晨钒辉睦抵咖室撮恢伯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需求汇编龟干监驾衬袁聂洼译牺炊峙揉耶绥巧僳城振癸毕芒对暗败毯窟健蓄休斜掷贤馏侠塔器众往龚受处本保哗乾必榜暖贯喘玲浙掏隋后儒妆蝉煌疗氢妥贮荧匙逃忠干道戎秸袖木蕊陷溢轰佩樟五亲梳鼎嗡棕晰因菠樱曹睛忌帖环姿藐求卒原铺虐野银优氏姻滑疽旱撞我孪叠君医垫觅炒樊脐初窍戎锰奶尼堵刷搪绑砌穆精玲隘将蚀大怔易啮虑纤谦渊蔑滇赴糠笛奠撩蹬柄鬼崇檬哭联契趴嚣氏做柞免忻零陋磺垒要版结贾秃烁组跋誊困旨寄宅总妨旬敏拎征督是傅罢寇她枯奥首宪系塑磕猎为玖齐锚勒勃九吐撞植惮蛤越带娶梆瓮匣涣蕾鄂斋泥呵每食凉垒酉粮收门哦紧翘齿瘟狈藩径便录卷姥帛筷员肇涝苹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需求汇编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
2010年4月
130
目 录
新疆“一年两作”滴灌节水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和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 4
天然彩色棉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7
优质超细毛羊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与示范 9
规模化现代农业关键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 12
机采棉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16
北疆边境团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的研究和示范 18
新疆主要农作物种子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21
红枣产业发展新模式与高效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24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五家渠市农业科技园区简介 26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阿拉尔市农业科技园区简介 28
关于全国节水产业技术战略联盟说明 30
10MW等离子体裂解煤工业化成套装备开发 31
用于电力电子器件的大尺寸高质量碳化硅晶体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33
新疆特色作物收获机械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 35
基于无人机遥感的新疆兵团边境团场移动应急关键技术应用示范 37
高性能聚氯乙烯新材料合成及应用技术开发 39
特高压电极箔国产化关键技术及设备研究 40
新疆特色药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新药研制 42
北方寒冷地区新型高效规模化沼气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44
新疆高突矿区瓦斯综合治理及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46
2×300MW机组电石渣-石膏法烟气脱硫技术研究与示范 48
新疆少数民族重大疾病临床微创诊疗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 50
新疆沙漠节水高效沙产业生态安全发展技术研究与示范 53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天山北坡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的影响研究 56
边境团场城镇节能建设与人居环境改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59
慢性病社区规范化心身防治及护理技术研究与示范 61
中国美利奴羊功能基因挖掘、保存利用及多基因聚合技术研究 63
治疗神经损伤新生物制品神经突起生长素的研制 65
新疆南疆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67
塔里木盆地特色种质资源库建设 69
绵羊繁育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71
现代灌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73
等离子体煤转化清洁能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75
新疆兵团化工绿色过程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77
节水灌溉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 79
绵羊育种与疾病控制联合研发中心建设 81
新疆民族高发病联合研发中心 83
新疆民族高发性HPV相关肿瘤的病因学防治应用基础研究(专题项目) 85
白酒发酵副产物中香味物质的分离 87
清梳除尘技术研究与应用 88
高瓦斯大倾角易燃煤层老空区灾害探测及防治技术研究 90
等离子体裂解煤制乙炔热壁反应器耐高温材料和清焦技术的研究 92
新疆棉花优质种子智能化加工与智能播种 94
奶牛隐性乳房炎防治技术的研究 95
棉杆高值化利用项目 97
石河子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生态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98
厚叶岩白菜组培试管苗田间移栽驯化培育与应用技术研究 100
超高产、优质、耐盐碱冬小麦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102
分子标记技术在葡萄育种上的引进及应用 104
葡萄制干过程中芳香物质及特性物质的变化规律研究 106
抗寒、抗旱、抗黄萎病基因在棉花新品种中的转化应用 108
冷却羊肉保鲜剂的研究与开发 109
瓜籽精加工技术开发应用 111
三相异步电动机运行及控制用节电控制器 112
果蔬变温压差膨化干燥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114
农十三师哈密大枣精深加工研究及新产品开发 115
红枣烘干温湿度自动控制 116
饱和水戈壁层隧洞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 117
瓷层绝热节能液体材料涂料的研究与开发 118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 119
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红枣分级设备 120
新疆奎屯热电厂锅炉点火系统优化 121
新疆奎屯热电厂脱硫改造工程 122
采区保安煤柱留设研究 123
矿井巷道锚网支护的改造技术 124
井下软启动散热的研究 125
三维地震与矿井实际地质情况分析的研究 126
新疆特色果品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平台开发 127
番茄籽皮饲料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128
氟乐灵及二甲戊灵水基化项目 129
新疆“一年两作”滴灌节水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和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
一、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针对兵团棉花种植面积过大,农业种植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2008年兵团党委决定,转变发展方式,进行“减棉、稳粮、增畜、增果”,调整现有种植业结构;同时,推行“一年两作”种植,充分利用新疆丰富的光热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在不增加面积的前提下,增加粮食和牧草的产量。
新疆的“一年两作”研究推广起于1975年,也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水资源不足和传统的二茬种植方式,阻碍了“一年两作”工作的开展。2009年新疆滴灌小麦种植成功,增产20-20%,节水30%左右,最高单产达808公斤/亩。同年,兵团的科研人员第一次在小麦麦秆粉碎还田和保持田间原有的滴灌带的基础上,进行玉米、油葵等作物的免耕精量复播作业。滴灌小麦的种植成功和北疆滴灌小麦麦后免耕复播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推广,将极大地缓解新疆水资源对两作工作的限制,大幅度降低“一年两作”工作的生产成本,使新疆“一年两作”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项目通过对新疆节水条件下两作高效种植模式进行区划,开展高效节水和水资源调控技术的研究。进行早熟、优质、抗逆青贮玉米、大豆等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开展免耕播种技术及配套机具的研究和引进工作,进行以滴灌、免耕、精量播种等关键技术的集成配套,建立新疆 “一年两作”高产高效栽培耕作模式,实现两茬作物节水条件下高产高效种植,并进行大面积推广。
初步估算,该项技术的推广可以使小麦的产量普遍增产20%以上,现有两作种植减少成本100元左右,二茬作物增产10%以上;可以新增两作面积100万亩。按全疆两作面积300万亩计算,小麦增产24亿公斤,新增饲草(青贮)饲料40亿公斤,新增饲料(籽用玉米)4亿公斤。
项目可以解决新疆水资源不足对粮食和饲草饲料生产限制,实现在节水条件下粮食、饲料、经济作物的协调发展,对保护和改善新疆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对于发展新疆兵团经济和稳定边疆有着重要的意义。项目必将对新疆乃至西北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积极作用,对缓解粮食危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总体目标:根据新疆不同生态区光、热、、水资源的基本情况,制定不同生态区节水条件下“一年两作”农业高效种植结构区划和复种模式,并建立“一年两作”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式。进行早熟、优质、抗逆青贮玉米、大豆、油葵、加工番茄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工作,研究限制新疆不同生态区“一年两作”周年高产高效关键障碍因子和解决关键技术途径及相应措施,进行两早配套作物生长发育规律、高效水肥耦合运筹、免耕精量播种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关键技术的集成示范,建立新疆不同生态区节水条件下“一年两作”优质、高产、高效、栽培耕作模式,大幅度提高新疆粮食和饲草饲料的生产能力和水平,为新疆主要生态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典型示范和技术支撑。
根据项目总体目标,拟设置5个课题开展研究:
1、新疆节水条件下“一年两作”高效种植模式区划的研究与复种模式的建立
2、复种作物新品种选育
3、高效节水和水资源调控技术研究
4、“一年两作”模式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5、“一年两作”高效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三、实施年限
项目实施年限为3年:2011-2013年
四、建议参加单位
项目由新疆农垦科学院、石河子大学农学院、中国农科院区划所、中国科学院生地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农四师、农七师和农八师等单位共同承担。
联系人:
王 维 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发展计划处)
电 话:0991-2896169或0991-2896192
传 真:0991-2896190
电子信箱:xj_wangweiji@或wangweiji@
天然彩色棉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一、项目重要性和必要性
天然彩色棉纤维具有天然的色泽,不需印染,可以实现织物生产过程的“零污染”,避免了化学印染污水排放对环境造成的破坏,避免了衣物残留化学颜料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符合当前人们崇尚环保、注重健康的消费潮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发展天然彩色棉产业对促进我国纺织工业的升级换代,打破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提高中国纺织品的出口竞争力具有其它棉花不可相比的优势,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彩棉业现已成为新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中重要产业,彩色棉的产业化,对推动新疆棉花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边疆经济发展,维护新疆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天然彩色棉与白棉相比,还存在纤维短、强力低、颜色单调、色牢度及色饱和度不足等缺点,极大限制了彩色棉产业的发展。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彩色棉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为彩色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二、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目标:基于我国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项目立足生产棉花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农民增收,以实现彩色棉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为核心,主要开展彩色棉纤维色素成分分析、色素分子形成机制及彩色棉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等技术,彩色棉纤维色泽改良、多类型的彩色棉新品种的选育、彩色棉生态试验与高产示范及彩色棉纺织等彩色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根据项目总体目标,拟设置5个课题开展研究:
1、彩色棉纤维色素形成机制研究及种质资源的创新
2、多类型彩色棉新品种的选育
3、彩色棉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4、彩色棉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5、彩色棉纺织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
三、实施年限
项目实施年限4年:2011年-2014年
四、建议项目参加单位
项目由中国彩棉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农垦科学院、石河子大学、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山东德州棉纺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共同承担。
联系人:
王 维 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发展计划处)
电 话:0991-2896169或0991-2896192
传 真:0991-2896190
电子信箱:xj_wangweiji@或wangweiji@
优质超细毛羊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与示范
一、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新疆是我国传统的畜牧大省,但随着草场的日益退化和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畜牧生产包括绵羊养殖从原来的原始放牧形式逐渐向集约化、产业化生产方向发展,从而良种化、产业化的程度和相关配套技术的完善成为制约畜牧生产的主要因素。
羊毛作为养羊业的主要产品和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是影响细毛羊生产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改良和提高细毛羊羊毛细度及综合品质,对增加细毛羊业的经济、社会效益,促进我国畜牧业及毛纺业快速、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影响羊毛价格的性状主要包括羊毛细度、强度、长度和净毛率,这些性状除净毛率外都是受多基因或多基因座联合调控的数量性状,且性状间还存在负相关。因此,如何在尽量不影响绵羊其它重要生产性能的情况下,利用传统的数量遗传学方法并结合生物技术培育出羊毛品质更好、抗病、抗逆、耐粗饲的优质超细毛羊品种,积极迎合羊毛市场的发展趋势,满足人们对于高档毛纺织品的需求;同时实现优质超细毛羊新品种的迅速产业化,扩大良种的覆盖率,降低养殖成本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是育种工作者的一个主要攻关方向和绵羊产业化生产的重要目标。
项目完成后,将选育出我国超细型绵羊新品系,超细型母羊12个月毛长平均10cm,被毛纤维直径平均17μm;细型母羊12个月毛长平均11cm,被毛纤维直径平均19μm;净毛率60%以上。使超细型、细型群体平均被毛综合品质达到澳大利亚同类型品种的被毛品质。在细羊毛生产、销售方面形成育种、繁殖、生产、分级、销售的社会化、专业化。超细型、细型细毛羊育成后,可填补国内超细毛生产的空白,能够满足我国毛纺业的要求,生产出较大数量的优质羊毛,可进入毛纺市场,替代部分进口澳毛,节省大量外汇,同时使国毛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目标:项目以优质胚胎和现有的超细型种羊作为育种基本素材,建立育种基础群。实施核心群、育种群、改良群三级开放式育种体系,采用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根据育种目标,结合基础群特点,选育细型、超细型优质细毛羊。同时,采取边选育边推广边开发的路线,及时地推广种公羊,开展大面积杂交改良当地细毛羊工作,建立高档优质羊毛生产基地,使超细型优质细毛羊尽快在生产中发挥作用。项目期内利用三级繁育体系,结合转基因克隆、RNA干扰、表观调控分子辅助标记选择等分子生物技术,胚胎移植、子宫角内窥镜输精、人工授精等繁殖技术,使超细型母羊12个月毛长平均9.5cm,被毛纤维直径平均17μm,净毛率60%以上,成年公、母羊剪毛后平均体重分别为80kg和45kg。细型母羊12个月毛长平均11cm,被毛纤维直径平均19μm,净毛率60%以上,成年公、母羊剪毛后平均体重分别为95kg和50kg;改良低产羊200万只;改良后的羊毛细度、毛长与净毛率分别提高5%、8%与10%。为国家提供8000顿细毛。经济效益1.2亿元。制定细型和超细型细毛羊品种标准和饲养技术规程。
根据项目总体目标,拟设置以下3个课题开展研究:
1、超细型细毛羊种质资源创新研究
2、超细型细毛羊新品种(系)选育
3、超细型细毛羊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
三、实施年限
项目实施年限三年:2011~2013年。
四、建议参加单位
项目由新疆农垦科学院、内蒙古农牧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吉林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及新疆兵团农四师、农五师、农八师等单位共同实施。
联系人:
王 维 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发展计划处)
电 话:0991-2896169或0991-2896192
传 真:0991-2896190
电子信箱:xj_wangweiji@或wangweiji@
规模化现代农业关键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
一、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科技进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根本措施,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突破资源约束,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步伐。
现代农业是以产业化经营和现代科技支撑的高效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以高新技术带动常规农业技术升级,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新疆兵团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程度较高,先进技术转化率高,已初具现代农业雏形。“十一五”期间取得了一批以优质强优势杂交棉、膜下滴灌技术及相配套的节水新装备新产品、棉花机械化收获综合配套技术、棉花精量铺膜播种机、人肝细胞再生生长因子转基因羊以及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细毛羊等为标志的一大批重大农业科技成就,极大地提高了兵团农业的综合生产水平。在动植物重要性状分子标记研究、动植物转基因以及生物肥料、微生物农药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近年来,兵团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种植业、养殖业、果蔬园艺业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鉴于我国目前现代农业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建立尚不完善,本项目拟通过(1)主要农作物育种及生产、加工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2)奶牛安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3)膜下滴灌条件下的水盐运移规律、综合调控技术及水肥耦合专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4)作物信息监测辅助决策管理远程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5)规模化现代农业关键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等五项课题的研究及新型实用技术集成示范。进一步强化多类型农业植物育种技术创新和高新节水技术研发与应用,针对新疆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力争突破农业植物育种新技术难关,加强栽培技术的成熟配套、水肥协调管理、病虫害防治、农田环境优化等技术的研究,加强生产对应性机械装备研制与改进,加强畜牧大区的重大疫病防控,以信息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的自主创新,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同时培养一批能安心边疆现代农业科技事业的现代复合型创新人才和新型农工,为兵团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和智力支撑,全面提高新疆农业生产综合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乃至全国的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项目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目标:项目以国家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宏观决策为指导,基于干旱、半干旱区绿洲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以棉花、加工番茄、玉米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核心,加强新品种选育、高效种养、新型农业机械、农业节水、信息技术以及病虫害的生物防治等领域的联合科技攻关,通过对多学科关键技术的突破,实现各种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与示范,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同时培养一批能安心边疆现代农业科技事业的现代复合型创新人才和新型农工,为兵团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和智力支撑。同时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乃至全国的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现实借鉴。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实现规模化应用,创造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通过本项目实施,根据不同的农业生态条件,建立以农业植物良种化、栽培科学化、生产全程机械化、农田水利化、管理信息化、生态安全为特征的现代作物生产示范区4个,示范面积10万亩。示范区内,良种率达到100%,滴灌节水技术应用实现100%,机械化程度提高到90%;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面积20000亩。选育农业植物新品种8~12个,申报国家专利6~8项,研制节水新产品2~3项,发表论文20~30篇,软件著作权2项,制定规程5项和标准6~9项;培养学术带头人4~5人、技术骨干25~30人和高水平研究团队2~3支;培养基层技术骨干300人,开展技术培训10000人次。项目完成年,示范区将获经济效益6000万元,职均收入翻一番。
根据项目总体目标,拟设置以下5个课题:
1、主要农作物育种及生产、加工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
2、奶牛集约饲养信息化管理技术与安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3、膜下滴灌条件下的水盐运移规律、综合调控技术及水肥耦合专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4、作物信息监测辅助决策管理远程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5、规模化现代农业关键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三、实施年限
项目实施年限4年:2011年~2014年。
四、建议单位
石河子大学、新疆农垦科学院、塔里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联系人:
王 维 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发展计划处)
电 话:0991-2896169或0991-2896192
传 真:0991-2896190
电子信箱:xj_wangweiji@或wangweiji@
机采棉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一、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新疆兵团是我国优质棉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优质棉品级、商品率居全国第一位,出口量占全国的50%左右。棉花作为兵团的支柱型产业,显示出强大的规模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兵团棉花生产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其中品种的贡献率在30%左右。随着兵团棉花生产管理定额和单产水平的提高,棉花采收季节劳动力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每年从内地调集大量拾花民工,不仅增加了拾花成本,而且给社会增加了很多负担,成为兵团棉花生产中发展的一大瓶颈。
机采棉作为世界上一项成熟技术,兵团推广应用在技术上是可靠的;兵团秋季拾花缺少大量的劳动力,且新疆拾花期短,所以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解放生产力,发展机械采棉是切实可行的;机采棉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活劳动成本,增加职工收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兵团特殊的管理体制,棉花生产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高,但棉花机械采收相对落后于美国,兵团棉花集中连片种植,具有发展机采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兵团发展机采棉意义重大且十分必要。
二、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目标:新疆兵团发展机械采棉方面已经走在了我国的前列,本项目通过种质资源创新、选育适宜南、北疆棉区种植的机采棉新品种,建立新品种的良种繁育体系;研究机采棉田配套的高产综合栽培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研究引进采棉机高效利用技术和研制国产采棉机,以及机采棉籽棉加工技术与设备的改造与升级;机采棉产业化示范与推广,可提高劳动生产率、节本增效和增加棉农收入。
根据项目总体目标,拟设置6个课题开展研究:
1、适于机械采收棉花种质资源的引进与创新;
2、早熟、早中熟机采棉新品种选育与示范;
3、机采棉配套农艺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4、棉花采收机械装备研制与应用;
5、优质籽棉加工技术及设备的改造升级;
6、机采棉综合配套技术的集成与示范。
三、实施年限
项目实施年限4年: 2011~2014年。
四、项目建议单位
项目由新疆农垦科学院、中国农科院棉花所、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农八师、河北邯郸棉机厂、贵航采棉机有限公司共同承担。
联系人:
王 维 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发展计划处)
电 话:0991-2896169或0991-2896192
传 真:0991-2896190
电子信箱:xj_wangweiji@或wangweiji@
北疆边境团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的研究和示范
一、项目重要性和必要性
北疆边境团场包括农四师、农九师和农十师的35个团场,人口37.18万,总面积146.6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为23.18万公顷。35个团场中有24个边境团场,分别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相邻。长期以来肩负屯垦戍边的使命,在巩固边防、稳定边疆、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地方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北疆边境团场多属人烟罕至的丘陵地区,无霜期短,并不适宜开展大规模的农业活动,但经过几代军垦人的不懈能力,农牧业生产达到一定规模并达到一定水平,作物主要以小麦、油葵等粮油作物和加工番茄、打瓜等特色经济作物为主。由于耕地条件差,兵团的种植业以棉花为主,粮油等其他作物的科技投入较少,使得北疆边境团场区域农业的综合生产水平和能力远低于以棉花种植为主的腹心垦区,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精准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主要集中在棉区,而打瓜、香料等地方特色作物多属粗放经营,种植水平低,效益差,缺乏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的研究。以打瓜为例,2009全疆种植面积近400万亩,农九师、农十师合计60万亩,但品种普遍混杂,缺乏对肥水管理、病害防治等关键栽培技术的研究,产量一直维持在80~120kg的中低产水平。(2)过度开荒和粗放耕作,北疆边境团场的土壤质量受到严重破坏,集中表现在水土流失严重和大面积的次生盐渍化。(3)边境团场多为土地放开种植的较早地区,农业种植户可以在承包的土地上左右种植作物,加上农产品市场的稳定性差,造成作物的种植面积忽大忽小,难以开展轮作倒茬等基本耕作工作。
因此,开展北疆边境团场特色经济作物的品种引育工作,进行以节水滴灌为核心的农业精准技术的特色经济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和体系的建立,围绕退化农田全面恢复与重建,进行土地退化的机理、过程分析和土壤盐渍化的治理工作,进行北疆边境团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的建立和示范,对提高北疆边境团场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提高职工收入和增强屯垦戍边的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目标:开展北疆边境团场加工番茄、打瓜、食用向日葵和香料等特色经济作物的品种引育工作,进行以节水滴灌为核心的农业精准技术的特色经济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和体系的建立,全面提升地方特色作物的种植水平;围绕退化农田全面恢复与重建,进行北疆边境团场土地退化的机理、过程分析和土壤盐渍化的治理工作,北疆边境团场农业土地资源恢复的配套技术等绿洲农业生态技术的研究、集成示范,构建新疆北疆边境团场农业土地资源开发的安全、高效、协调配置模式与配套技术;普及、推广以节水灌溉为核心的农业精准技术,使边境团场的特色经济作物的整体种植水平基本接近棉区;开展有机特色经济作物的生产工作,在大幅度提高特色经济作物的产量的同时,显著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效益,建立北疆边境团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并进行示范推广。
根据项目总体目标,拟设置5个课题开展研究:
1、特色经济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建立;
2、主要特色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3、特色经济作物有机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4、北疆边境团场农田生态恢复关键技术的开发与示范;
5、北疆边境团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的建立和示范。
三、实施年限
项目实施年限为3年:2011-2013年
四、建议参加单位
项目由新疆农垦科学院、石河子大学、中国科学院生地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农九师和农十师等单位共同承担。
联系人:
王 维 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发展计划处)
电 话:0991-2896169或0991-2896192
传 真:0991-2896190
电子信箱:xj_wangweiji@或wangweiji@
新疆主要农作物种子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一、项目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作物种业是确保农作物种子数量和质量的基础,也是中国农作物生产发展的基础。建设和改善种子制种基地的条件和优化种子生产的技术规程及提高基地的管理水平,是作物种子提高质量和规模的重要环节。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近年来国外种业如美国孟山都、美国先锋种业、德国KWS公司、法国利马格兰、瑞士先正达公司等几十家外资企业,已通过各种渠道渗入我国并占据了一定的农作物种子市场。外资给中国市场带来了优质的种子资源,却并未带来国内种业急需科研成果、管理经验等核心竞争力。此外,外资垄断种子后产生的高价格、高风险“苦果”已逐步显现。近年来,美国先锋公司在大田作物种子市场上的扩张最受瞩目,该公司研发的“先玉335”玉米品种2006年推广面积仅26万亩,2009年迅猛增加到1900多万亩,几乎占到吉林省玉米播种面积的10%。
2010年首届中国(博鳌)农业科技创新论坛以“发展种业科技,保障粮食安全”为主题,重点研讨新形势下我国种业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态势及提高我国种业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措施,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应对国际种业的激烈竞争,加强我国种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我国种业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近些年新疆种业发展十分迅速,新疆兵团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种子生产大区之一。国内主要种业公司也都落户新疆,订单遍布冀、鲁、豫、川等10个省市,是西北地区条件优越的玉米制种基地,新疆兵团已把玉米制种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2006年以来制种面积达到28~30万亩,产量达到全国玉米需种量的10%左右,力争在“十一五”末将玉米的制种面积增加到100万亩,产量占全国用种量的40%,成为全国大型玉米制种基地之一。
新疆兵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1)团场重视和职工素质高,管理水平高;(2)土地资源集中,易于规模化制种;(3)制种产量高,农四师62团最高玉米制种亩产量超过1000公斤;(4)机械化程度高,基本实现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机械化,相对制种成本降低;(5)合同履约率高,诚信度高。但是在农作物制种业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高产高效制种关键技术需进一步完善和推广;(2)制种机械化覆盖率需加大。制种既费工又费力,要保质保量地完成计划,必须采取机械化,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3)制种基地建设有待完善。包括配套的农田水利建设、滴灌设施建设、种子检验设备建设、加工和储藏设施建设。
针对新疆良种生产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以农业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以农作物新品种规模化制种关键技术研究为核心,实现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相结合、企业和科研单位相联合的产业良性发展机制,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提供技术支撑,快速提升农作物新品种育繁推一体化的产业化能力。杂交玉米是最具市场竞争力的农作物,杂交棉花、加工番茄和杂交向日葵是新疆优势作物。本项目充分发挥新疆得天独厚的良种生产优势,做强做大制种业,把新疆兵团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将大幅度提高新疆乃至我国主要农作物育种及产业化的整体研究水平和开发能力。
二、项目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项目目标: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和农民增收,以提高国家种业国际竞争力、促进种业技术升级为目标;以农业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以农作物新品种规模化制种关键技术研究为核心,实现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相结合、企业和科研单位相联合的产业良性发展机制,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提供技术支撑,快速提升农作物新品种育繁推一体化的产业化能力。根据项目总体目标,拟设置三个研究课题:
1、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与育种新材料创制
2、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3、主要农作物种子加工、检验技术研究
三、实施年限
本项目实施年限为3年:2011~2013年
四、建议参加单位
新疆农垦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新疆康地种业,新疆兵团农四师、农五师等单位共同承担。
联系人:
王 维 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发展计划处)
电 话:0991-2896169或0991-2896192
传 真:0991-2896190
电子信箱:xj_wangweiji@或wangweiji@
红枣产业发展新模式与高效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一、项目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年来新疆正逐步成为我国最大的优质枣人工集约栽培基地,枣产业有望成为兵团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目前兵团枣树种植面积已占果蔬园艺业总面积的40%,每年新增面积占果蔬园艺业新增面积的50%。2015年兵团要实现红枣产业种植面积达150万亩,产值240亿的目标。但靠现有常规传统栽培技术实现大面积发展、大幅度增产很困难,主要存在以下关键问题:(1)红枣品种较多,商品性不统一,质量不整齐,与兵团优质高档红枣生产基地定位不相适宜;(2)兵团枣区机械化程度低,大面积发展会加剧新疆劳动力供需矛盾;(3)新疆枣产业的扩张,大多沿用传统的生产技术,相应的技术研究缺乏系统性,在栽培生理、树体管理、土肥水管理、产品质量调控等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缺乏与目前主要生产模式相配套的关键技术,研究手段落后,研究平台不完善,研究水平不高,科技对枣业生产的贡献率不足;(4)质量安全条件下的标准化生产尚未普及,采后处理与加工十分薄弱,产业链条尚不完善。
因此,项目紧密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兵团枣产业发展规划,以枣优良品种(系)引选为前提,研究集成直播建园技术、矮密早优丰产栽培技术、水肥一体化及灌溉自动化、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和采后处理加工等技术,建立兵团红枣高效生产体系,以示范园建设为载体,为兵团枣业资源节约型和集约化生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项目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本项目紧密围绕新疆南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开展红枣产业发展新模式、优良品种的引进筛选与标准化的直播建园技术、矮密早优丰产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滴灌条件下次生盐渍化发生与关键节水技术、水肥一体化与高效利用技术等研究,解决红枣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点,为新疆林果产业生态安全高效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红枣优质高效绿色种植新模式研究;
2、红枣优良品种引育与标准化建园;
3、红枣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4、枣园滴灌条件下次生盐渍化发生与水肥一体化与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5、红枣优质高效生产关健技术集成与示范。
二、实施年限
本项目实施年限为3年:2011~2013年
三、建议参加单位
塔里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新疆农垦科学院,新疆兵团农一、二、十四师等单位共同承担。
联系人:
王 维 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发展计划处)
电 话:0991-2896169或0991-2896192
传 真:0991-2896190
电子信箱:xj_wangweiji@或wangweiji@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五家渠市农业科技园区简介
新疆五家渠农业科技园区于2002年2月由兵团批准建设,是兵团首次批准的三个农业科技园区之一。园区所在地农六师五家渠市,总体规划由中国农业大学进行设施规划。园区规划面积11.4万亩,其中核心区域4000亩,示范区1万亩,辐射区10万亩。
园区核心区位于五家渠市新城区以东,主要包括无公害示范种植区、现代畜牧业养殖区、农产品加工储运区、农业科技观光区等7个功能区。无公害示范种植区主要是按照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