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学目标
1、通过解读文本,感受孔子的教学艺术;
2、通过分析四子之志,领会“吾与点也”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上节课扫请文字障碍的基础上,这节课我们重回孔子的课堂,去领略先贤圣哲卓越的思想。
二、分析文章结构,《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所记多为片段的对话,《侍坐》是罕有的长篇,完整地记录了孔子与弟子的谈话。本次谈话以“言志”为话题,分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和孔子评志三部分。
三、课文研读:
(一)孔子问志
1、原文哪句话体现孔子是在问“志”?( “则何以哉” ) 2、其他内容与问“志”有何关系?(“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拉近距离,打消顾虑;“如或知尔”创设情景,畅所欲言。这些内容均为启发言“志”。)
(二)弟子述志与孔子评志
1、子路:a、子路怎样述志,所述志向内容是什么?b、子路的志向,体现他的自信还是自大?依据是什么?(《论语》其他篇章佐证;原文评志谈“哂”的原因)c、子路性格与其志向的关系。
2、冉有述志:a、冉有在什么条件下述志?(子路述志,夫子哂之;夫子点名)b、所述志向内容是什么? 有什么特点?c、孔子如何评其志?(“唯求则非邦也与?”)
3、公西华:a、公西华是在什么条件下述志?(冉有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这句之后。而公西华善长礼宾司仪外交,恰是冉有 “俟君子”而为之事)b、所述志向内容是什么?c、孔子评其志与与评冉有之志有何不同?(评志之余评其能,“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4、曾晳:a、曾晳出场有何特殊之处?一字概括。(异)b、曾晳的“异”体现在哪几方面?(行为“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语言“异”:“异乎三子者之撰”;志向“异”:“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c、如此与众不同的回答,孔子作何反应?(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d、为什么“与点”?(结合孔子对三子之志的评价,三子之志的共同点都是从个人出发,是一种个人理想;而点之志是从整个社会出发,是一种社会理想。点之志,境界更高,符合孔子对社会理想的追求。《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曾自述其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其境界与点同。)
四、总结:这篇文章虽然只有300多字,却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先贤谈志图,这里有循循善诱的老师,有志向各异的学生,言语中体现的是深刻的儒家思想。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反思自己的志向,准确给自己定位,为下一步的进取,明确目标。
反思:在“吾与点也”的理解上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直接从孔子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找寻“与点”的理由,并点拨学生关注“非邦”“非诸侯”的“邦”与“诸侯”的意思,找到他们的共性。学生很快领悟“邦”与“诸侯”都是国,三人所述之志均是治国为政,都是展现个人才智,仅是个人之志。有了个人之志,不难推出曾皙的社会之志。一个看似复杂难解的问题,仅从文本解读,就得以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