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题: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1.积累有关沙漠的知识,了解文中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成因;[来源:Z.xx.k.Com]
2.把握文章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品味准确生动的语言,感受小品文的科学性和文艺性
【复习引入】
方法一:从说明文的一般常识入手,让学生重温相关文体知识,找到解读文本的钥匙。
方法二:从介绍作者入手,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著作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等。
二、初读课文,把握生字生词
(边读边圈画)
1.结合书下注解,借助工具书,解决书后“附录三”《字词表》中的词语和自己圈画的词语的音形义。
2.与同座交流。
3.教师提示需要特别注意的字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放声自读,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说说各个小节在文章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点拨:要紧扣文本,善于抓住各小节的中心句。内容概括要语言简洁、通顺;意思全面、完整。鼓励在阅读过程中提出疑问。
提示注意文章中的有关句子,如:
(1)沙漠真像玄奘和法显所说的那样可怕吗?
(2)沙漠里真有魔鬼吗?
(3)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
2.学习小组之间讨论,形成相对一致的意见。
点拨:小组讨论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切忌泛泛而谈。为了保证交流的有效性,学习小组要安排一位同学做好发言记录。
3.学习小组推荐代表参加班级交流。
点拨:集体交流,发言要求声音洪亮,要把小组的意见表达清楚,小组其他成员可以适当补充。鼓励在发言中提出问题,引发其他同学的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4.教师提示,并适当补充,共同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抓住文章特点,理解全文的说明顺序。
思考:文章起笔借用玄奘和法显的记载描述了沙漠的“可怕”、“令人恐惧”,这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的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本文描述并解释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现象。
描述恶鬼、热风骨头、流沙 可怕、恐怖、现象、示异
解释、不怪、本质、释疑
【反思 反刍 反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