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传统慈善文化如何助推第三次分配.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21004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66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慈善文化如何助推第三次分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传统慈善文化如何助推第三次分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经济师 2023 年第 12 期摘要:传统慈善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第三次分配发挥着独特的影响力和塑造力。弘扬传统慈善文化中以人为本的利他主义价值观,能够在营造共建共富的慈善环境、培育参与第三次分配的主体、完善慈善公益事业的制度、升华第三次分配的慈善模式等领域发挥独特的作用。在传统慈善文化的引导和激励下,以慈善公益事业为主体的第三次分配将助推实现共同富裕。关键词:传统慈善文化慈善环境主体制度慈善模式中图分类号:F0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23)12-216-0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

2、裕的基础性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1直接关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推进共同富裕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终极目标,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优势彰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能。第三次分配作为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尤其是在共同富裕目标指向的引领下,由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协同推动,旨在通过以慈善公益事业为主体的收入调节制度,不仅极具中国特色,也深受传统慈善文化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传统慈善文化所蕴含的以人为本的利他主义价值观能够在涉及第三次分配的四个领域营造共建共富的慈善环境、培育参与第三次分配的主体、完善慈善公益事业的制度、升华第三次分配的慈善模式

3、等方面发挥独特的影响力和塑造力。一、传统慈善文化如何营造共建共富的慈善环境营造共建共富的慈善环境是推进以慈善公益事业为主体的第三次分配的重要保障。第三次分配作为初次分配、再分配的协调配套制度,与初次分配、再分配一样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慈善环境作为支撑,以便在广大民众中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有利于慈善公益事业的正向激励氛围,引导慈善力量主动地参与第三次分配,引领社会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传统慈善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观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观就是利他主义,比如儒家以“仁”为核心衍生出了大同思想;释家以行善功德论激励民众“修福”得“福报”;道家以“道”为最高准则

4、,演绎出善恶报应观以激励民众周穷救急。这些优秀的传统慈善文化因子深刻在中华民族的血液和基因里,发挥着劝善、乐善、行善的独特作用。在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传统慈善文化在营造共建共富的慈善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和塑造力。首先,传统慈善文化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共建共富的社会认同。构建共建共富的社会认同既需要坚实的物质力量和稳固的政治制度的支撑,又要有高质量的发展,也需要传统慈善文化的保驾护航。古今中外,贫富悬殊、社会两极分化始终是社会重大隐患,极易引发社会冲突、降低社会凝聚力、破坏社会稳定。传统慈善文化通过对儒释道慈善理念的宣传、教育,可以起到激励民众参与慈善公益事业以缓解社会冲突,促进社会安定的

5、作用。比如儒家的“仁爱”、道家的“天道均平”、释家的“慈悲为怀”等,无不体现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帮助,有助于建构共建共富的社会认同与社会共识。其次,传统慈善文化激发了先富群体参与共建共富的自觉性。传统慈善文化以其特有的伦理道德规范形成了对先富群体积极向善的社会导向,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社会认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里,传统慈善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焕然一新,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继承优秀传统慈善因子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与共同富裕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新理念。像儒家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公”就指明了消除“仇富”社会心理的途径就是要推进财

6、富分配的公平正义,即实现共同富裕。因此,通过传统慈善文化的教化不仅可以引导先富群体反思、唤醒其向善的文化基因,激励其参与慈善事业,还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共生、共同发展。最后,传统慈善文化激励着社会组织投身共建共富的积极性。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属于“伦理本位的社会”3,无论是以德治天下,还是封建伦理纲常都对国家和人民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力。传统慈善文化作为一种德性文化,特别强调社会伦理规范和个人道德约束,可以对社会组织的进行精神沁润,强化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认同感。通过激发传统慈善文化在劝善、乐善、行善方面的导向功能,引导国家和人民对社会组织的慈善行为进行褒奖和激励,在全社会形

7、成正向评价氛围。同时,又以严格的道德标准审视社会组织的利他行为是否符合共建共富标准,督促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内功建设。二、传统慈善文化如何培育参与第三次分配的主体能够有效培育各类主体参与第三次分配是传统慈善文化独有的文化软实力。“当前我国第三次分配主体中以企业为主,个人和社会组织占比较少,制约了第三次分配规模和结构的发展。”3因此,充分发挥传统慈善文化在社会伦理规范和个体道德约束、社会激励和提升个体精神境界等方面的正向激励和向善引导功能,就能够不断地培育和拓展参与第三次分配的社会主体。首先,传统慈善文化增强了企业家参与第三次分配的社会慈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好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

8、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但不能搞道德绑架式 逼捐。”4如何避免道德绑架式“逼捐”?根据社会责任金字塔理论,可以将社会责任划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及慈善责任四个层次。其中慈善责任是企业家社会责任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企业家自觉自愿参与第三次分配的最佳实践形式。传统慈善文化独有的劝善、乐善、行善传统,具有强大的导人向善的激励功能。比如,儒家倡导的“仁者爱人”的仁爱观、推己及人的利他风尚及与人为善的价值追求有助于引导企业家产生助人利他的价值偏好,从而更加努力地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扩大就业规模,全面提升员工的能力素养,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双赢格局。其次,

9、传统慈善文化赋能社会组织参与第三次分配的能动性。社会组织具有的非营利性、公益性等特质使其较之传统商业组织、政治组织更具备慈善募捐、社会动员等优势,同时,又因其相对独立性和良好的社会公信力可以确保其在第三次分配中更能秉持正义原则,确保分配的公平性。通过传统慈善文传统慈善文化如何助推第三次分配刘辉荫经济新视点216要要经济师 2023 年第 12 期化的熏陶,比如,“里仁为美”“美善相乐”“美行可以加人”等慈善文化因子的教化,不仅能够引导人民参与社会组织,实现个人人生价值与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的双赢格局,还能够为社会组织参与第三次分配提供成就感和荣誉感,使其获得党和政府、人民群众的扶持和赞誉。最后,传

10、统慈善文化为构建第三次分配的互促式内生动力提供了激励因子。第三次分配本质上就是一种以“生产人人参与、消费扩大内需、分配人人共享”5的互促式内生动力机制。而传统慈善文化可以为其提供了激励因子,比如“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就能够激发人人参与第三次分配的自觉性;“达者兼善天下”意在鼓励先富群体造福社会,积极主动地参与第三次分配;“君子以自强不息”则极大鼓励了弱势群体积极参与生产劳动,努力提升自身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从而具备可持续的致富能力。总之,传统慈善文化不仅塑造了有利于共建共富的慈善环境,也不断地激励和引导各类主体参与第三次分配的积极性,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三、传统慈善文化如何完善

11、慈善公益事业的制度制度是充分发挥慈善公益事业积极作用的基石,为推动第三次分配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保障。“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制度现代化,通过将行动纳入科学系统的制度中确保实践标准化、法制化。”6也就是说,制度建设不仅需要有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对慈善公益事业的引导、激励、监管和规范,还必须加强对慈善公益事业的内部制度建设,实现内外双重规范,提升慈善公益事业的专业性和执行效能。首先,充分发挥传统慈善文化在法制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是完善慈善公益事业制度的应有之义。传统慈善文化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利他主义的伦理型文化模式与法律规范有着相辅相成的天然联系。法律法规的制定必须依据特定的社会公序良知,尤

12、其是与历史文化传统相契合才能确保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像 慈善法 鼓励社会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就与儒家“达者兼善天下”的思想一脉相承、互促融通,为完善慈善公益事业的制度提供了法制保障。其次,传统慈善文化助推慈善公益事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慈善和公益事业的生命在于公信力,而公信力来源于公开透明。”7而要确保公开透明就必须建立起慈善公益事业的标准化体系,尤其是要实现慈善公益事业的程序正义。因此,道家主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的天道均平观与慈善公益事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高度契合。释家主张“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的因果业报观有助于推进慈善公益组织的自律和规范,

13、确保了第三次分配的公平正义。再次,传统慈善文化有利于规范慈善公益事业的内部机制。传统慈善文化作为一种积极进取型的伦理型文化对于慈善公益事业的内部激励机制、承诺机制和信念机制具有强大的价值引领作用。像儒家的“当仁不让”、释家的因果业报观、道家的善恶报应观等价值理念都可以发挥监督各类主体信守慈善捐献承诺,做到有始有终、善始善终。儒家的“内圣外王”、释家的“众生平等”、道家的“至仁无亲”等慈善文化因子则极大地巩固和提升了慈善公益事业的内部信念机制。四、传统慈善文化如何升华第三次分配的慈善模式慈善模式是推动以慈善公益事业为主体的第三次分配的根本抓手。马克思指出:“思想离开利益,一定会让自己出丑。”8这

14、一重要论述深刻诠释了第三次分配的核心关注点在于“分配什么”“如何分配”等问题,解答这些问题必然涉及第三次分配的慈善模式。传统慈善文化不仅深化了对慈善组织“分配什么”的理解,也深化了对慈善组织如何分配的思考,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持续发挥着引导、激励等正向功能。首先,传统慈善文化有助于深化人民群众对慈善组织“分配什么”的理解。传统慈善文化作为一种涵盖了慈善物质文化、慈善精神文化、慈善制度文化为一体的文化模式对于诠释慈善组织“分配什么”极具优势。譬如,利用慈善物质文化的宣传就能够突破传统意识枷锁将第三次分配的对象从物质财物领域拓展至市场要素领域;透过慈善精神文化的教化就可以强调精神生活富足的重要性,深化

15、人民群众对共同富裕就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充裕的理解;运用慈善制度文化就可以将慈善公益事业纳入法制化、制度化即规范化轨道,引导人民群众支持慈善公益事业发展,推动社会力量有序地参与第三次分配。其次,传统慈善文化有助于深化对慈善组织如何分配的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9站在慈善公益事业的角度来看,分配公平正义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分配以保障人人都享有发展成果,即以慈善分配模式的完善来实现共同富裕。传统慈善分配方式主要集中在向社会弱势群体捐款捐物、提供志愿服务等非生产性慈善活动,此类活动虽然体现了社会亲情温暖,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但作为一种非生产

16、性慈善活动,只体现了社会资源存量分配的变化而无法实现社会资源的增量开发。在传统慈善文化的“达者兼善天下”“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积极进取型慈善文化基因的影响下,以科技、教育、职业技能培训、高质量就业等生产性慈善活动的开展就能够极大地促进慈善组织分配方式的升级。生产性慈善组织分配方式的出现彰显了追求长效性慈善分配的优越性,通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质量来实现“授人以渔”,助推第三次分配以实现共同富裕。基金项目:本文为 2022 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伦理视域下第三次分配的新时代境遇与机制研究”(2022KY0471)、桂林医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17、义思想研究中心立项课题“共同富裕视域下第三次分配的时代境遇与路径选择研究”(2021XZXYB04)的研究成果。参考文献: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17(01)2 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126.3 马文武.深入理解第三次分配推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EBOL.光明网,2022-01-20.4 习近平.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EBOL.求是网,2022-05-15.5 杨蕤.企业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J.社会科学战线,2022,(05):275-280.6 何阳,娄成武.面向共同富裕的第三次分配:机理、条件及路径J.青海社会科学,2022,(01):139-146.7 梁朋.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02):33-36.8 马克思恩格斯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6.9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827.(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12)作者简介:刘辉(1982),男,汉族,江西赣州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责编:若佳)荫经济新视点217要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