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兵团宗教工作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199762 上传时间:2025-03-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兵团宗教工作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兵团宗教工作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兵团宗教工作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 王秋丽 摘要:新疆兵团的宗教问题具有长期性和特殊地域复杂性,在当前社会较为复杂的现实情形下,我们务必要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兵团的宗教工作,理论联系实际切实科学地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宗教问题,合法合理地落实与贯彻好我党的各项宗教政策,做好在新的时代格局下兵团的宗教工作。 关键词:兵团宗教工作; 实践探索; 理论思考 一、 新疆兵团在地域位置上处于我国的大西北,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共同居住的地方,具体到宗教而言,信众最多的是伊斯兰教,众所周知的是,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东乡、撒拉、保安等少数民族群众普遍信仰伊斯兰教,除此之外,蒙古族民众在很大程度上信仰藏传佛教,生活在此地的汉族有的信仰佛教,有的信仰基督教和道教,俄罗斯的民众有的尊奉东正教。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在其名著《反杜林论》一文中深刻地认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这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宗教下的最为睿智的定义,若我们细加剖析,恩格斯所指的“宗教”具体是说“宗教观念意识形态”,其“力量”指的是主要涉及到两大块,其一是自然力量,其二是社会力量。客观而言,在人们平常的生活抑或工作中,我们均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会遇到这两种力量的阻碍或者说抑制,其实,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社会现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却往往视其为一种超人间的力量,并且予以顶礼膜拜,由此产生了宗教观念与宗教信仰。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恩格斯科学地阐释了宗教产生的根源。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阶级的认为划分早已倘然无存,不存在统治阶级利用宗教来麻痹和压迫被统治阶级的社会现象。同时,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党切实实行“政教分离”的政策,宗教信仰是自由的,已经写入到了我们的《宪法》之中,尤其经过改革开放以降,我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与此相适应的,人们受到自然和社会的制约因素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与提高。毋庸置疑,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会有助于人们对宗教的依赖。但是,我们的也不能盲目的乐观,我国目前毕竟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依然有其存在的社会与自然根源,民众对宗教依然有着一定的信仰与尊奉。从新疆兵团的具体实际来考虑,宗教的存在之所以是长期的,笔者认为根本上有以下两点原因:其一,宗教在兵团的存在与发展有着历史因素的影响,依据历史可知。佛教公元前一世纪传人新疆,截止到目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伊斯兰教自公元九世纪末、十世纪初传人新疆,截止到目前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道教公元五世纪初传人新疆,截至到目前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基督教、天主教从一八四零年以后传人新疆,截止到目前亦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些在兵团早已存在的宗教各自均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传统和与之相适应的民风习俗,可谓是根深蒂固,影响深远,毫无疑问,这是兵团宗教问题赖以长期存在与发展的历史根源。 其二,就兵团的实际情况,与内地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较而言,我们相对还处于一个落后的阶段抑或状态。在党的领导下,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兵团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与改善,但是,我们还不能说,我们已经完全是衣食无忧了。无论是个体抑或群体均会遇到一些生活或者工作中的难题,再加上偶尔的自然灾害,往往会陷入一种相对生活的被动状态,于是,宗教的在某种程度上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慰藉得作用,因此,可以说,在这个角度上讲,这是现阶段宗教之所以在兵团存在的社会原因。 简而言之,新疆兵团地区的宗教有其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历史,因此,对兵团的宗教问题的长期性要有充分的认识,任何主观认为宗教会在兵团消亡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尊重客观现实处理兵团宗教问题是我们科学的态度。 二、 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通常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在新疆的兵团地区,宗教问题又会和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具有民族性与群众性,在当前新疆的时代格局下,兵团的宗教有体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主要特征如下:其一,兵团宗教通常与民族问题相互联系,体现出宗教的民族性。兵团宗教在长期的历史形成过程中与兵团本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思想道德以及文学、诗歌、美术、音乐、舞蹈、雕塑、建筑、风俗和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产生联系。因此,兵团的宗教问题若处理不好通常会影响到兵团的民族问题,最终会影响到整个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其二,由于新疆的地缘状况,与周边不少国家与地区接壤,所以兵团的宗教问题通常会带有国际性因素。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伊斯兰教方面,新疆毗邻的中亚、西亚诸国,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很多,有些国家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伊斯兰教作为一种跨国宗教,相互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尤其随着兵团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兵团宗教与周边国家与地区的日益交流机会大大加强,无形之中会增加兵团宗教的复杂性。 总之,我们对兵团宗教问题的复杂性要有深刻的认识与把握,切不可粗心大意,一切要以新疆的稳定与发展的为大局。 三、 我们在新的世纪里,一定要密切团结兵团一切信教与不信教的人民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聚精会神搞建设,全心全意谋发展。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不能用行政力量发展宗教,也不能用行政力量禁止宗教,而是要通过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鉴于兵团宗教问题的长期性与复杂性,我们应着重做好以下两点工作: 其一,具体落实与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每个人都有信教的自由,积极倡导各种宗教、教派之间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历史与现实佐证这么一个道理,只有把党的宗教政策贯彻执行好,才有利于更好地团结各族人民群众。与之相反必然会违背民心,不利于兵团的经济发展与稳定; 其二,积极引导兵团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应,正如党中央所科学地指出的那样,不论是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也好,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也好,其目的都是为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鉴于兵团的实际情况与具体地理环境,我们尤其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即一方面兵团政府要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要正确对待现存宗教问题的长期性与复杂性;另一方面兵团宗教界的人们要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与时俱进对宗教教义做出有利于兵团问题与发展的解读与诠释。 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 罗平汉 王 涛 2013年12月13日08:41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这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党的未来走向的深刻揭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立场鲜明地宣誓了新一届领导集体执政为民的决心。他坦言新一届领导集体肩负着沉重的担子,并把新一届领导集体的使命概括为三个责任: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质朴话语,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与奋斗目标,深深地打动和温暖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这既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体党员的谆谆告诫,也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这表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更加关注民生,已经把人民的幸福作为自己的执政理念和目标取向。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时代诠释。   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成就梦想。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就如何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我们要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现在我们谈不上说一块苦,但一定要一块过、一块干,保持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把工作做好。”平实的话语透出对人民群众的深切感情。只有随时随地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最大限度地凝聚“中国力量”,才能一步一步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   “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   为了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党的十八大郑重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讲话提出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要求,赋予了为民、务实、清廉新的时代意义。   为民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党的胜利之本、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只有让人民真正得到实惠,真正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才能保证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   务实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干部心系群众、埋头苦干,群众就会赞许你、拥护你、追随你;干部不务实事、骄奢淫逸,群众就会痛恨你、反对你、疏远你。”共产党人只有满腔热情地对待群众,群众才会发自内心地拥护党的领导。   清廉是党的群众路线的保证。“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告诉各级干部: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新形势下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   党中央经过反复研究,决定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在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把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作为目标,可谓找准了病症、抓住了要害;而把形式主义放在“四风”之首,也足见其流弊之广、危害之大。强调“务实”就是要改变这种不良作风,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   “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在他的一生中,对他帮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辈,一是我那陕北的老乡们”。在几十年的从政生涯中,他先后担任过大队党支部书记、县委书记、地委书记、省委书记。他说过:“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多年深耕基层的经历,使他对中国国情有了深刻的理解,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当选党中央总书记后,依旧保持着他那“平民书记”的作风,外出调研轻车简从,与群众直接接触。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并发展了这一思想,他指出:“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这样,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就会更密切,党的执政地位就会更牢固。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困难群众的生活,他要求各级干部下去调研,要去一些困难多的地方、问题多的地方,调研不是光看好的。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切切实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者单位:中央党校)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