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七年级综合实践课《文学采风》教案
项城市永丰二中:栾 森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初步了解中国民间的民歌、民谣、传说、故事、谚语、歇后语等民间文学形式。
2、了解本地风俗人情等情况。
过程和方法
1、课前分组准备,去调查、记录。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动手能力。
2、研讨辩论、编写报刊、举办展览,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动手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采风,广泛接触社会,了解项城风俗人情,从民间吸取文学营养。
2、培养对中华民间传统文学的感情和关注。
3、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活动前准备
1、探究本次活动的主题:了解民间文学的形式,民间文学的艺术魅力,丰富民间文学知识,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
2、活动形式:社会调查;编写报刊;举办展览。
3、明确各小组任务:
传说组负责搜集本地、近乡民间故事传说。负责人:姚 瑶
古迹组负责搜集本地、近乡古迹遗址内容。负责人:吴雨杰
民谚组负责搜集本地、近乡民谚、歇后语。负责人:张银峰
民谣组负责搜集本地、近乡民歌民谣。 负责人:闫 娜
4、各小组撰写活动方案
文学采风,需要走向社会,在活动前要认真做好准备工作,确保活动能够安全、平稳地进行。
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组十人左右,由学生民主推荐小组长,由小组决定文学采风的地点和形式。
5、时间安排:根据小组讨论决定的地点和形式,决定出去采风的时间,较远的地方,须利用节假日,就近的场所,可以利用双休日。
6、通过书籍或网上资料的查询,对活动内容的增补,并制成多媒体课件。
7、办手抄报,黑板报,把各组搜集资料编辑成册。把内容讲给别人。
成果展示
一、导入新课
项城是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地区,到处都蕴藏着宝贵的文化遗产,到处都流传着古老的传说,活跃着新的民间创作。不管你生活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总会听到在群众中流传的民歌、民谣、传说、故事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的点滴知识都来自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我们素材的源发地。司马迁一部《史记》,无一不是历史的见证;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故事也是寻访茶客所得,作为中学生,我们的文学创作也需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尊重生活,让我们的作文多些真实感,少去不必要的空洞。在这次的文学采风活动中,很多同学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有目的性地做事情,使得大家的收获都很大。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大家的成果吧。
二、展示内容
第一组:传说组
什么是传说故事?
小组长负责讲述活动成果。
组内人员补充。
第二组:古迹组
什么是传说古迹遗址?
教师帮助放映图片。小组长负责讲述活动成果。
组内人员补充
第三组:民谚组
什么是民谚、歇后语?
小组长负责讲述活动成果。
师生互动,共猜歇后语
第三组:民谣组
什么是民歌民谣。(幻灯片16)
小组长负责讲述活动成果。
以上环节,教师适时补充点评
三:大家本节课的优秀表现,让我感觉到同学们近三周来的辛苦。这段时间的搜集工作,让你有什么感受?(幻灯片17)
活动感悟
收获1:我发现,我成功,我创造,我快乐
第一次感受到我们生活中充满了这么多的文化和艺术,第一次感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如此美丽。我们编印的手抄报获得全校师生的认可,其间流下了多少心血和泪水,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收获2: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兴旺。
10个人整整用了三周时间,其间矛盾、困惑、泪水,真的是爱恨交织。制作电视节目,最重要的是合作,难怪中央电视台经常播放这个广告: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兴旺。
收获3:采风如同蜜蜂酿蜜,不仅要付出辛劳,而且要付出智慧。工作是辛苦的,同时又是快乐的。
收获4:整理材料不仅训练表达力,还培养了想象力;
收获5:蕴于生活中的美要我们亲自去挖掘。
四:作业
1、搜集本校历史的文化知识
2、将这次文学采风活动中感受比较深刻的事情记录下来,写在自己的周记里。
板书: 文学采风
后羿射日
传说故事
嫦娥奔月
南顿故城
古迹遗址
袁氏故居
民谚、歇后语 流传于民间
民歌民谣 集体创作
教后反思:
经过一个多月的社会调查,大家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体会到社会生活的丰富多采。这节课,主要让大家展示其优秀成果及在社会调查中的感受。学生们在与别人分享自已的劳动果实时,非常高兴。我动手、我出力、我快乐。团结战胜困难,合作取得成绩,这次综合实践活动证明了一切,也让学生明白许多课本中不能悟到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