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以装备制造类专业集群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18153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以装备制造类专业集群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以装备制造类专业集群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以装备制造类专业集群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装备制造技术 2023 年第 7 期0引 言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本,立德作为教育的首要价值,更是学生职业生存的基础性条件。2019 年 1 月,国务院发布了“职教 20 条”,强调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一政策推进开启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征程,明确发展的方向、方略。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锻造大国工匠、建设制造强国、打造技能社会,需要制度保障与人才支持,更需要职业院校贯彻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教育思想与育人机制1,建立完善的育人机制、筑牢有效的育人阵

2、地、构建全面的育人体系。1目前存在的问题职业教育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但受限于诸多因素,在一些职业院校中,“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的落实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1 德育和技能教育有效结合不够,推进不均衡有的学校注重学生“技”的传授,而轻视学生“德”的培养,“德”成为职业教育的“薄弱区”;有的学校对德技并修的认识存在偏差,德技并修内涵发展不充分,使得一些职业院校重技术技能训练、轻职业精神传承,影响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1.2 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并未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在校内实训、专业理论教学、社团活动、校外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环节缺乏足够行之有效的德技并修育人行

3、动。1.3 校企合作流于协议形式,没有真正落实有些合作企业仅仅把学生作为劳动力使用,不愿意承担育人功能,合而不深、合而不融的现象大量存在,往往处于“工学分离”状态2。尤其是装备制造专业集群没有与当地企业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导致很难真正做到德技并修、工学结合。1.4 评价手段单一,不完善、不科学缺乏客观的、多元化的对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的目标评价、实施途径和方法的评价,以及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等。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以装备制造类专业集群为例高志伟(河南技师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摘要:职业院校的立德树人工作,要注重育德、修技,营造匠心文化,发挥校园的育人主

4、阵地作用,通过课程、文化、活动等载体,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还要实时融入到“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模式中,集中体现到工学集合的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渗透到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的各个环节中。须借助产教融合、技能竞赛、校企合作等平台,提炼课程思政元素、树立典型育人案例、挖掘文化育人价值。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技师学院,其育人理念、培养模式具有广泛代表性;作为实体经济支柱产业链相对照的学校装备制造类专业集群,其紧缺型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典型性,更能为技能强国、制造强国的提供人才支撑。将德技并修、工学结合好的做法及经验进行提炼升华,并结合在区域内的生动实践和推广应用,探索新的模式

5、及方法,从而形成良性的育人机制。将对夯实学生职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大国工匠和工匠精神育人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对开展立德树人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关键词:德技并修;工学结合;三全育人;校企命运共同体中图分类号:G718.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545X(2023)07-0163-04收稿日期:2023-03-22作者简介:高志伟(1985-),男,河南洛阳人,高级讲师,从事自动化及机械类专业群一体化教学工作.163Equipm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No.7袁20232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研究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须着力推进“三全育人”

6、3。特别是技能人才紧缺的装备制造行业,对应教育链的典型专业有机电、电气、数控、机器人、智能制造等。职业院校应以特色专业集群为抓手,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探索“知识与技能并重、品德与技能并修,工学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育人机制,夯实职业教育内涵,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2.1 德技并修育人机制研究结合专业特点,围绕制造强国、中国制造 2025 战略等,以学期为时间轴线,从学生管理和教育教学两条主线出发,从课程育人、文化(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等方面入手,梳理每门课程、每个环节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提炼切实可行的做法。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

7、,贯彻在每一门课程中,落实在每一学期的具体人才培养实施上。2.1.1 课程育人除了“德育”“职业指导”等规定的德育课程之外,还要开设“心理与健康”“美育”“企业文化”“礼节礼仪”“劳动实践”等校本拓展课程。利用拓展课程更加自由、自主和开放的特性,将德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在其他课程教学中,要求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格教育,把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纳入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装备制造类相关产业是支撑中国智造、产线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的重要力量,对应的技能人才一直紧缺。国与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要充分利用思政课程的育人主

8、阵地作用,结合技能强国的生动实践,把思政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应用有机统一起来;要深度挖掘专业基础课和一体化课(实训课)的思政元素,把专业发展、人才需求、技术应用与爱国教育、感恩励志教育结合起来。2.1.2 文化(环境)育人引国学经典进校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一。通过读、诵、唱、讲、画、演等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的开展,提高德育实效性。在新生刚入学时,班主任就要对其明确要求,“弟子规”是学校学生的必修课,不仅要学习好“弟子规”,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好“弟子规”,并且把学习实践作为学生品德和行为规范考核的重要内容。将国学经典“弟子规”进课堂,将“弟子规”作为

9、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纳入语文课堂教学。同时,用国学经典引领校园文化,开展书法、豫剧、非遗、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教育活动,提升育人效果。引工匠精神进车间。职业院校最大的特色就是实训教学4,走进实训教室就等同于进入工作车间,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的习惯和意识,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大国工匠先进事迹的宣传,可以树立榜样的力量,激励他们学习技能;安全操作规程的宣传,可以让他们建立安全意识、严格规范操作;7S 管理理念的宣传,可以让他们学会“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安全、节约”,并在日常实习实训中践行;竞赛基地、世赛项目的宣传,可以让他们坚定必胜信念,增强集体荣誉感,注重团队协作,把学习专业知识升华为技能

10、报国。2.1.3 活动(实践)育人打造传统文化特色社团,依托学生社团有效开展德育活动。可依据专业特点,组建电子产品维修、计算机组装与维护、3D 打印、机械 CAD、机器人编程等社团。社团为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才能、发展个性、提升素质提供了广阔平台,进而对学习、人生、前途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爱校情怀。校内和校外的实践能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广阔平台。校内的认识实践周,能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礼仪礼节得到实践锻炼,组织能力得以提高和进步。校外的专业认识实践、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三下乡”活动等社会实践,能让同学们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个人担当,在无形中树立了正确的三观,养成了团结、积极、

11、乐观的生活态度。2.2 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研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情况,从专业群对接产业链、以赛促教与学、校企合作共育技能人才等方面入手。通过引厂入校、实训周、一体化授课等形式,发挥专业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夯实校内工学结合实践;通过认知专业(认识实习)、职业体验(跟岗实习)、生产训练(顶岗实习)等安排,充实校外工学结合实践。充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工匠精神、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2.2.1 专业群对接产业链装备制造类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为:以智能装备生产工艺方法和设备为主线,贯穿学科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应用技能能力的全面提升,

12、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工匠精神和终身学习理念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可设置核心专业,促进产业、教育与产业链之间的对接。在此过程中,应明确课程定位,加强课程专业群的特色化发展,在专业群中建立动态化的专家调整机制,保证专业群建设工作与产业社会164装备制造技术 2023 年第 7 期发展处于同步状态,实现专业群不断转型、升级与自适应。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专业方向设置应立足于未来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方向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人才“双创”精神,使其具有较好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有领导、管理、组织、决策等能力,可以适应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能够肩负起相应工作责任。2.2.2 以赛促教与学以赛促学可以

13、激发学习兴趣。竞赛的激烈性和互动性可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有动力;可以促进知识转化。竞赛的实施需要学习者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从而促进学习者的知识转化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可以培养创新思维,竞赛中需要学习者展现出自己的创新思路和独特见解,从而对学习者的新思维进行有效的培养;可以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竞赛的实施需要学习者之间进行有效的合作和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从而培养学习者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竞赛的赛项设置,可以作为开设新专业的参考;竞赛的场地布置,可以作为实训室建设和布局的参考;竞赛的裁判员选拔,可作为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的参考;竞赛的技术规范,可以作为课程设置及

14、课程标准的参考;竞赛的技术引领,可作为专业发展方向的参考。2.2.3 校企合作共育技能人才在工学结合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以国家和政府有关产业发展的指导政策和规划为核心5,以装备制造产业生产与发展标准为引领,以政、行、企、校、研为主体,设计“五位一体”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在关键技术、产品研发、项目成果转化、工程示范应用、人才培养、师资和员工培养等领域开展多元化合作。以高质量合作来推进高质量就业,以此改善毕业生就业现状,降低工作流失率,解决了人才供求失衡的问题,同时保证了人才的稳定性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工学结合要求将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最主要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要结合区

15、域经济发展,选择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装备制造类企业为主要合作平台,创新“校企融合、项目带动、双轮职训”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认知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上形成“职训”(职业训练)的特色;构建“学训结合、能力递进”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6,形成集“职业素质培养、能力训练、技能鉴定”为一体的优质核心课程和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训练项目,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接轨。3育人机制的实践以河南技师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为例,借助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第一阶段重点建设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平台,不断改革和强化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借助于预备技师(技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

16、平台,不断提高育人效果,推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借助于省赛集训基地的平台,不断完善专业群建设。育人机制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3.1 紧贴需求,夯实育人先进制造业领域是战略新兴产业领域,是国家政策重点支持的行业,同时还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制造强国呼唤工匠精神,制造强国需要更多技能人才。在此背景下,开展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具有深层次的含义,更能激发学生们学习技能的热情斗志。以机电工程学院为例,从 2009 年试行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同时依托在纺织行业沉淀的特色和优势,积极与河南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举办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纺织电气方向)。随着学院人数不断增多,

17、紧贴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人才需求,学院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和发展方向,设置了机电一体化(智能光电技术方向)、机电一体化(楼宇智能化方向)、机电一体化(可再生能源方向)、钻探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方向)等,形成了“宽基础、强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积极适应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学院于 2009年起开设了机电一体化专业预备技师班,2021 年申报了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第一阶段重点建设专业,夯实了人才培养进程。3.1.1 企业调研和专业布局学校所在的郑州市装备制造类企业较多,进行了分类别、分层次调研,了解产业发展情况、人才需求情况,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完善课程设置方案。前两年主要学习专业的基础课和技能核心

18、课程,最后一年或两年时植入企业相关方向课程。既保证了学生对专业基础技能的学习,又保证了学生在就业时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还具有可持续学习能力。在企业调研、开设专业方向的基础上,逐步申报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光电技术、楼宇智能化等新专业。3.1.2 技师培养和工学结合持续做好预备技师班的技师研修、成果展示等,借助于校园技能文化节,充分展示专业的办学成果。加强与对口企业产教融合工作,让技师班学生更多参与企业实际生产、让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参与日常教学。以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第一阶段建设专业为契机,全力提速、提质一体化教学。以教学资源库建设为抓手,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以评选165Equipmen

19、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No.7袁2023优质课堂、精品课程、示范专业、骨干院校为切入点,确保工学一体化工作做细做实,进而推动内涵建设。同时服务学生从预备技师到技师、高级技师的后续提升和转评,力争在 2025 年申报全日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级技师班试点。3.1.3 实训育人的全面实践从新生入校开始,聘任学生助理实训室管理员,协助教师完成实训室的卫生检查、设备维护保养、宣传讲解等工作。从严从细完善实训室各类使用记录,包括日常使用记录、安全教育记录、设备维修保养记录、设备借还记录等,详细记录实训室的日常情况。全面推进7S 管理,逐步解决实训室脏、乱、差,设备(电脑)

20、经常性出现故障的根本原因,出现问题,及时解决。加强实训室文化建设,对室内宣传标语、安全操作规程,室外走廊的大国工匠宣传、实训室简介等,逐步加强、适时更新。根据专业群建设需要、技能竞赛赛项及新技术引领,按照专业大类,依据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批更新设备、逐步完善实训室建设。3.2 产教融合,竞赛育人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衔接。结合实验实训教学,借鉴中国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项目设置和评分细则,带动实训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考核评价改革,让大赛内容与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接轨、融入日常教学。以机电工程学院为例,以新技术的发展为引领,以技能竞赛为育人的切入点,

21、全面落实“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学赛结合、产教融合”,2020 年至今,已建立深度合作的产业学院 4 家,每年近 400 余名学生参与“工学交替 产教融合”校外实训;已获评教授级高级讲师 3 人、全国技术能手 1 人、省级骨干 1 人;已获批省级集训基地 1 个、国家级裁判 1 名;2023 届毕业生全部安排在国企、高新技术股份制企业、军工企业工作,实现了高质量就业。3.2.1 竞赛组织和成果转化依据各“一专业一特色”,从学生入校开始,每年均举行学校技能文化节,鼓励班级同学参加,力争覆盖到每个专业、80%以上的学生,从而从学院层面取最大公约数、初步筛选竞赛选手。再根据赛项设置,从心理素质、体能训

22、练、英语基础、专业技能、发展潜力等方面综合选拔选手,进入青苗班,利用每周业余时间、寒暑假期间进行训练。最后依据要参加的赛项,分阶段、分轮次对选手进行全面考核,确定参赛选手,其他同学作为备选选手全程参与,为后续比赛做准备。在选择参赛赛项时,既要在传统赛项方面成绩要有所提升,比如在机电一体化、电气装置、电子技术等赛项方面。又要在新赛项方面实现弯道超车、站稳脚跟。比石油钻井技术、光电技术、可再生能源、工业 4.0赛项等新赛项。同时要注重竞赛成果转化,借助于技能竞赛,在省市优质课、教师职业能力大赛、项目申报、教科研成果申报、教学团队申报、精品课程申报等内涵建设方面,实现持续发力、奋力出彩。3.2.2

23、强化认定和技术服务持续做好校内学生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过程化认定工作,紧贴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参考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各(职业)工种中级工及高级工的过程化认定实施细则,确定认定课程,留存认定材料。以认定促进学生管理、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用学生在实际工作的成效,作为检验证书含金量的试金石。探索做好预备技师、技师、高级技师的校外社会化评价工作,夯实理论学习、加强实训操作、强化技术指导,打通从预备技师到技师、高级技师的晋升渠道,全方位提高和服务学生技能等级的提升。加强企业技术服务工作,通过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特别是利用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实际的能力。4结 语育

24、人需要全员参与。德育课不只是德育老师或班主任的事情,应该渗透到各个学科,各个环节。专业课、实习实训课的老师还需持续学习和提高。育人需要全方位参与。每个专业的特点不尽相同,育人过程也有差别。装备制造类专业集群高精尖设备多、新技术发展更新较快,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更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育人需要全过程参与。需引导学校更加关注教书育人,把育德、修技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产业发展对职业岗位的关键要求融入专业教学标准和大纲等教学资源中,全面提高教学资源水平,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职业胜任力,增强学校服务贡献力。参考文献:1 周永芳.装备制造业的

25、职业教育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的探索与实践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3(5):138-142.2 蒋强.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德技并修育人体系与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18):40-42.3 刘宝民.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着力培养“德技并修”有用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4):19-20.4 孙黎.职业教育“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的价值意蕴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5):26-27.5 汪永智,李理.新时代中职学生德技并修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4):25-29.6 申宾德,李玉荣.基于“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融合下的智能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运行J.装备制造技术,2022(12):193-196.16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