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同地区北魏墓葬出土陶马类型与特点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17533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8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同地区北魏墓葬出土陶马类型与特点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同地区北魏墓葬出土陶马类型与特点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同地区北魏墓葬出土陶马类型与特点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马俑是古代墓葬中比较常见的明器种类之一,与诸如瓷器、铜镜、石刻等生活模型明器一同随葬于墓室内。这种随葬特征不仅反映古代与动物相关的葬俗文化,同时也是当时军事以及农牧业发展的有力见证。来自北方草原的拓跋王朝自大兴安岭南下,历经三次南迁,定都平城,建立了强大的北魏王朝,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北魏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陶马就是这一民族大融合的最好见证。笔者以大同地区的北魏墓葬为研究素材,从考古类型学的角度分析北魏陶马的种类及其呈现的时代特征。1北魏墓葬出土陶

2、马概况北魏的创建者拓跋族为北方游牧民族出身,与生俱来的尚马的民族特性与原有的生活习性使马在北魏社会承担起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军政战事中需要的战马、骑马射猎中需要骑行的马、运输食物时需要的驮粮马以及生活宴饮中需要的马肉与马乳酒等,这些均说明无论是在战争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马在北魏社会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马俑也是北魏墓葬中比较常见的动物俑类型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同地区已发表及见诸报道的北魏墓葬近千座,其中出土陶马的墓葬目前仅有4座,分别为1965年发掘的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2000年发掘的大同雁北师院北魏宋绍祖墓、2000年发掘的大同雁北师院北魏墓群2号墓、2002年

3、发掘的大同迎宾大道北魏墓群75号墓。4座墓葬共出土陶马183件。为了方便研究,笔者对其进行了整理,如表1所示。通过对以上大同地区出土有陶马俑的北魏墓葬的发掘资料分析,马俑的随葬现象主要以具有一定政治身份与军事地位的北魏贵族为主,在庶民墓中鲜有发现。如司马金龙墓,墓主司马金龙为东晋皇室之后,其父司马楚之降魏后,受北魏太武帝赏识而被封爵,司马金龙袭爵,“拜河内郡温县肥乡孝敬里使节侍中、镇西大将军、云中镇大将军、朔州刺史、吏部尚书,太和八年梦,赠大将军、司空公、冀州刺史,谥康王”。再如宋绍祖墓,墓主宋绍祖为敦煌宋氏家族后人,入北魏后受到礼遇,出任幽州刺史,被封为敦煌公。此外还有雁北师院北魏墓群2号墓

4、,虽未出土表明墓主身份地位的墓志铭或墓砖等,但从出土的镇墓武士俑、乐舞俑、侍从俑以及账房、车辆等生活用具模型和马、牛、驴、骆驼等动物模型及玛瑙、水晶等饰品等诸多方面分析,该墓主人应是具有一定社会身份或地位的鲜卑贵族或汉人官吏。在这些墓葬中,尤以司马金龙墓与宋绍祖墓出土的陶马俑为最,两座墓葬出土陶马俑共计175件,其中以人俑与陶马【作者简介】王雅琪,女,汉族,山西大同人,文博助理馆员。大同地区北魏墓葬出土陶马类型与特点研究摘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同地区发掘出土的北魏墓葬共计千余座,其中不乏像方山永固陵、司马金龙墓、宋绍祖墓等规格较高的墓葬,墓内随葬器物丰富,其中就包括大量的陶马俑群,如司

5、马金龙墓、宋绍祖墓就出土了上百件陶马俑。此外,还有一些无明确纪年的北魏墓也随葬为数甚多的陶马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马在北魏时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大同地区北魏墓葬出土的陶马为依据,通过墓葬出土陶马概况以及陶马类型分析等对大同地区北魏墓葬出土的陶马做浅显研究。关键词:大同;北魏;墓葬;陶马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3.17.026王雅琪(大同市博物馆,山西大同037000)110Vol.260【学术研究】Academic Research组合的骑马武士俑居多,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墓主人特殊的身份地位,也说明了随葬器物的多寡、器类级别的高低以及墓室规格的

6、大小是墓主社会地位的具体体现。因此,从墓葬规格来看,除方山永固陵外(北魏冯太后陵寝),司马金龙墓是目前已发掘的墓室规格最高、出土器物最为丰富且最为精美的墓葬之一,宋绍祖墓次之。两座墓葬中均出现了大量的骑行战马类俑群与家畜生活类陶马群,这既是墓主生前生活场景的再现,同时也为研究北魏军事发展及概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北魏陶马类型学分析目前大同地区北魏墓葬出土的陶马共有183件,包括仪仗类陶马俑146件、家畜生活类陶马俑37件。根据陶马的功能以及造型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仪仗陶马俑,均为陶质,模制成型,体内中空,主要见于仪仗类俑群中的甲骑具装俑和头戴鸡冠帽的骑马武士俑。根据陶马的类别不同

7、,又可以分为两型:A型,甲骑具装俑陶马,马首高昂,面额前装饰面帘,全身披铠甲。标本1,宋绍祖墓甲骑具装俑(图1),马长32.4厘米,高30.5厘米。陶马全身披铠甲,铠甲由长方形的甲片编缀而成,额头处有三个花瓣形装饰,马尻处有一圆形孔。武士头戴兜鍪,身披铠甲,左手做持缰绳状,右手握拳,似执一物,但原物已遗失。标本2,司马金龙墓甲骑具装俑,马长29.1厘米,座长14.9厘米,通高30.5厘米。陶马全身披铠甲,铠甲周身绘白色宽条,并以红边勾勒,马尻处同样有圆形孔装饰,应为插寄马尾之用。武士头戴锥形盔,身穿圆领窄袖长袍,外披铠甲,右手握拳,左手贴身下垂。B型,轻骑陶马,无铠甲,仅有漳泥、缰绳、马镫等马

8、具装饰。标本1,宋绍祖墓鸡冠骑马俑1件(图2),长31厘米,高31.8厘米。马身较铠马低矮,四腿粗短,马身彩绘白色条纹装饰,马背置红色鞍具,马前部辔头齐全,马身用红线勾勒出网状类的鞧带,马尻处有圆形孔,但马尾已失落。武士头戴黑色鸡冠风帽,身着交领窄袖襦服,足蹬靴,左手执缰绳,右手曲握,呈高举状。标本2,司马金龙墓鸡冠骑马俑1件,马长29.2厘米,座长14.9,通高30.5厘米。陶马呈站立状,曲颈低头,马身用白色线条装饰,马背置鞍具以及鞧带等,漳泥较长且向外凸出,马尻处同样有圆形孔。武士头戴鸡冠形风帽,身着圆领窄袖长袍,足蹬靴。第二类,驮粮马,陶质,模制成型。马身较前述铠马和骑马矮小,小耳,背上

9、放置驮粮袋。驮粮马在大同地区的北魏墓葬中出土较少,且均出现于北魏时期较为大型的墓葬中,如司马金龙墓出土的驮粮马、宋绍祖墓出土的驮粮驴。标本1,司马金龙墓驮粮马(图3),长30.2厘米,通高19厘米。驮马昂首前图2轻骑陶马图1甲骑具装俑陶马表1大同地区北魏墓葬出土陶马概况墓葬名称出土地墓葬纪年陶马俑概况北魏司马金龙墓大同市东南石家寨村太和八年(484)类型数量骑马武士俑88件大陶马13件小陶马2件托粮马2件北魏宋绍祖墓大同市雁北师范学院院内太和元年(477)骑马武士俑58件陶马12件迎宾大道北魏墓群75号墓大同市迎宾大道不详陶马1件雁北师院北魏墓群2号墓大同市雁北师范学院院内不详陶马7件1112

10、023.9(上)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视,头上饰辔带,耳上竖,背上置一鞍,鞍上置一长方形囊袋,马尻处有一圆形孔,为插寄马尾之用,马周身施绿彩,整体造型精巧逼真。驮粮马或驮粮驴是北魏商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商队运载货物中除骆驼之外重要的驮运工具之一,但它们驮运的货物不尽相同。一般而言,骆驼驮运帐具、货袋、束丝等较大的货物,马和驴驮运粮袋、飞禽类较小的货物。大同地区北魏墓葬中出现的驮马或驮驴的背部均以垂囊形的粮袋为主,说明驮粮马或驮粮驴在商队中主要承担运输粮食的作用,当然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粮食运输或食物交换在墓主

11、人的生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享用珍品和维持贵族特有的生活习性也是皇亲贵胄在地下世界不可或缺的,因此在墓葬中便出现了模拟墓主人生前生活用具或场景的随葬物品或墓葬壁画。第三类,家畜类陶马,均为模制成型,马背上有的有马鞍、有的无装饰,马身通常彩绘或浮雕装饰性图案。根据装饰图案的复杂程度可将其分为三型:A型,马身装饰华丽,全身涂彩,辔铃、漳泥、马鞍以及颈部佩戴等装饰齐全。标本1,大同雁北师院墓群2号墓陶马(图4),长38.1厘米,高31.5厘米。马曲颈低头,双耳直立,嘴巴微张做嘶鸣状。马颈部装饰红色条带,下系红色辔铃。马脊彩绘红白相间的几何图案,马背上置漳泥与马鞍,漳泥以黑线为边框,四周装饰一圈红

12、色忍冬纹,中间饰花卉纹以及联珠纹等图案。马的胸前的胸带以及后鞧带均用黑色勾勒,呈长方形网格状。B型,马身装饰较为简单,仅装饰璎珞、鞧带等。标本1,大同迎宾大道北魏墓群75号墓陶马,通长39.5厘米。陶马为泥质灰陶,采用头、身左右双模合制而成,腹部中空。马曲颈低头,呈站立状。马身施白色,并以墨线勾勒出鞧带以及辔绳,下部装饰“山”字形垂饰。C型,马身装饰极为简单,仅施以彩绘。标本1,司马金龙墓陶马,长41.6厘米,通高30.2厘米。马曲颈低头,形象高大雄健,马身仅以深绿、灰白相间装饰而成,无漳泥、马鞍、鞧带等装饰,整体造型简约朴素。第四类,舞马,均为模制成型,马的左前蹄或右前蹄跃起,做舞动状,故而

13、被称作舞马。舞马在大同地区的北魏墓葬中并不多见,目前仅在司马金龙墓以及雁北师院北魏墓群2号墓出土3件。标本1,司马金龙墓舞马,长41.6厘米,通高30.2厘米。马为红胎陶质,全身施褐釉,马曲颈低头,嘴大张做嘶鸣状。马的左前蹄跃起,呈跳跃之态,整体身形矫健、体态优雅。标本2,雁北师院北魏墓群2号墓舞马(图5),长33.5厘米,通高35.5厘米。泥质灰陶,采用头身双模合制而成,马曲颈仰视,嘴大张做嘶鸣状。马头部饰黑色辔头,颈部佩戴红色条带,下部系大铃铛,马身装饰后鞧带,鞧带以黑色勾勒出长方形网格纹。马的左前蹄向上跃起,呈跳跃状。舞马出现较早,早在西汉时就有了马戏表演,三国时期就有大宛舞马的记载。献

14、马表记载:“臣于先武皇帝世,得大宛紫梓一匹,形法应图,善持头尾,教令习拜,今辄已能,又能行与鼓节相应。”到了南北朝时期,更有“拾寅遣使献善舞马、四角羊。皇太子、王公以下上舞马歌者二十七首”。北魏时期的舞马深受上层贵族的青睐,而后逐渐成为大型墓葬中重要的随葬陶俑之一。受魏晋南北朝舞马活动影响,唐代的舞马活动发展空前,后经宋辽金元逐渐衰落并走向消亡。总体而言,大同地区北魏墓葬出土的陶马数量较多、类型齐全。其中,以仪仗类陶马俑居多,约占整体数量的80%之多;家畜类次之,占总数的18%;舞马与驮粮马最少,共计4匹,仅占总体数量的2%。这也说明了北魏时期马在军事装备上所起的重要作用。马善跑能驮,既能载重

15、,又可骑乘,是北魏时期乃至整个古代社会最主要的交通与运输工具,因此表现在墓葬当中则是出现了大量的仪仗类陶马群与家畜生活类陶马群。以俑群代替真马陪葬,或作为墓主人来世驱使出行的交通工具,或作为保卫和彰显墓主人威严的武装力量,或作为墓主人生前宠物的代替而出现。图4家畜类陶马图5舞马图3驮粮马112Vol.260【学术研究】Academic Research正如巫鸿先生所言:“在丧葬艺术中,现成的随葬品逐渐被复制品和各种再生现象所替代,以此为逝者构建了一个理想的来世生活环境。”3北魏陶马特点分析从上述分析可知,大同地区北魏墓葬出土的陶马群有甲骑具装陶马、鸡冠风帽轻骑陶马、驮粮马、鞍马、舞马等多种类型

16、,马具装饰上有鞧带、马鞍、漳泥、马镫、攀胸以及辔头等,装饰较为繁复,尤其鞍马与甲骑具装陶马表现得尤为明显。大同地区北魏墓葬出土的陶马有其独特的时代与地域特点。首先,造型不同。北魏时期的陶马多呈曲颈低头或仰视之态,整体呈站立状,马的体型低矮且壮硕,如大同地区北魏墓葬中出土的大陶马长41.6厘米、通高30.2厘米,小陶马残长30.8厘米、通高20.5厘米。而秦汉以及唐代的陶马要比其高大得多。如陕西咸阳杨家湾汉墓、四川绵阳双包二号汉墓等均出土大量兵马俑,这些陶马俑虽不及于秦马俑高大,但通高均为5060厘米,比大同地区北魏墓葬出土的陶马俑要高出近一半。再如陕西西安市南郊南河村唐墓出土的唐三彩陶马,长5

17、3厘米,高54.3厘米,同样比北魏时期的陶马俑要大得多。因此,大同地区北魏墓葬出土的陶马俑整体较为矮小,但这一时期陶马在造型设计上继承了秦汉以来的体、线、面并用的传统,线条简约流畅,装饰细致入微,动势捕捉惟妙惟肖,尤其马的胸部与臀部肌肉刻画得刚劲有力,极富肌肉质感,塑造出强壮而健美的陶塑造型,其整体形象将北魏雕塑的恢宏与写意风格体现得几近完美。其次,装饰不同。在陶马的装饰上,不同类型的陶马外观设计与装扮存在明显的差异,甲骑具装陶马与人俑共同组合成甲骑具装俑,马身披铠甲,前额面置面额,其他未做装饰。轻骑类陶马俑由陶马与头戴鸡冠风帽陶俑组合而成,陶马以彩绘装饰出鞧带、辔头等马具。鞍马的装饰则更加丰

18、富,通过彩绘及捏塑的方式描绘出系带、辔铃、底座、马鞍、漳泥、辔头、胸带、后鞧带以及颈部佩戴等,整体装饰较为华丽。驮粮马与舞马的装饰佩戴则相对要简约得多,驮粮马仅以捏塑的形式表现长方形垂状带囊,无其他多余装饰。舞马则只在后脊处、头部彩绘出鞧带、辔头,颈部捏塑出红色条带与黑色辔铃,整体装饰相较于鞍马要简约许多。唐代的陶马在装饰上较前朝有了些许弱化,更注重对物体线条与神态的刻画,通常用流畅的曲线以及近乎完美的意象表达出陶马矫健的身躯、发达的肌肉,以此将马的雄宏威武与健美之态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唐代陶马简约的装饰意境上来看,这一时期的陶马更多表现的是马的静态之美,加之唐代雕塑以丰满肥硕为美的标准,将大唐

19、兼容并蓄、热情奔放且崇尚健硕体魄的社会景象与审美很好地表达出来。因此,北魏陶马的装饰与后来唐代陶马的装饰风格存在明显差异,二者所表现出来的艺术观点与审美特质也完全不同。综上所述,大同地区北魏墓葬出土的陶马在类型上以仪仗类陶马俑居多,但亦有用于出行的鞍马、运输粮食的驮粮马以及专供娱乐的舞马等,陶马种类较为齐全。就陶马的装饰特点而言,也有简约与华丽之分。整体上来看,北魏时期的陶马不论是造型风格还是装饰特点都有明显地域与时代烙印,是研究北魏军事装备以及交通运输工具的重要实物资料。注释大同市博物馆.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J.文物,1972(3):20-33,64,89-92.刘俊喜,张志忠,左雁.大同市北魏宋绍祖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1(7):19-39.刘俊喜.大同雁北师院北魏墓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刘俊喜,张志忠,李白军,等.山西大同迎宾大道北魏墓群J.文物,2006(10):50-71.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九三M.汪绍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1623.沈约.宋书:卷九六:鲜卑吐谷浑M.北京:中华书局,1974:2373.巫鸿.说俑:一种视觉文化传统的开端M/郑岩,王睿.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132023.9(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