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公共文化服务到治理:逻辑路径与责任创新.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16694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公共文化服务到治理:逻辑路径与责任创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公共文化服务到治理:逻辑路径与责任创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69公共文化引言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做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公共文化的建设路径理论加强公共文化服

2、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维护、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坚持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坚持把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改善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

3、文化权益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当前,要大力加强重大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要建立健全公共文

4、化设施网络,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作用,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加大产业支撑和市场供给,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技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二、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现实困境(一)公共文化需求表达不足,表达机制不健全目前,公共需求表达存在小众决定大众“公共”从公共文化服务到治理:逻辑路径与责任创新蓝杨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摘要:随着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中国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主体规模不断扩大、建设模式日趋多元化、示范性项目不断涌现。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也出现了运营质量不高、实操政策缺位、主体职能定位模糊、可持续

5、能力较低等问题。在国家治理语境下,还原并强化文化的功能、价值与意义,要求我们从文化自觉、文化生态、文化认同的视野审视公共文化,推动公共文化走向守卫国家文化安全、维护社会文化秩序、保障公民文化权益的轨道,最终达到促进国家文化认同和文化整合的深层目标。关键词:公共文化;文化治理;出场逻辑作者简介:蓝杨(1980),男,畲族,浙江临安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学生教育管理。170公共文化文化需求的情况,结果提供了一些不受欢迎的产品。例如一些脱离群众的奖项,往往按照少数人的好恶评出“叫好不叫座”的文化产品。而这些产品评奖结束就直接进入仓库,既浪费了公共资源,又损害了公共文化服务应有的信誉。(二

6、)公共文化总体投入规模过小,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公共文化需求不相适应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文化事业单位规模很小,财政支出规模有限,因此,行政支配方式曾经有效。经济体制改革以后,为了适应财政分权的体制状况,多方调动积极性,各个系统的政府部门(条条)以及各个地方政府(块块)都成了公共文化机构资金资助的重要来源。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成,公共财政确立,经济建设规模和社会发展水平已经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如果仍然按照传统行政管制的“条条”“块块”模式发展公共文化,无疑将导致种种弊病。(三)行政管制型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垄断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一般来说,与公共需求相比,公共财政永远是紧缺的,因此,公共投

7、入永远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行政管制型的体制弊病更大。它既不能充分有效地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又垄断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成和民间财富的增加,社会及私人部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兴办非营利文化机构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而现在民间非营利性文化机构的兴办需要文化主管部门和民政部门双重审批,批准后,只能以“民办非企业机构”的名称登记。这个名称说明国家没有对其性质进行正面界定。这表明,对于“非营利机构”“非政府组织”还持有较强的疑虑,亟需更务实地对非营利组织的基本体制及监管方式进行研究。这将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充分发展有较大影响。一般来说,公共文化产品的非市场

8、提供方式总是不如市场有效,而垄断会使问题雪上加霜。国际上有一种说法,认为公民的文化需求能通过自主活动解决的就不用政府干预;能通过市场予以满足、能由民间组织提供的也鼓励民间力量先做;最后才是政府出场,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四)项目落地资金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当前中国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经费主要由政府部门拨款,资金来源单一,社会捐赠、基金会资助等多元化的筹资能力不足。比如,当前中国社会力量支持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捐赠激励机制,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并不规范,存在政策奖励时效短、政策奖励权责不清等问题,尚未形成固定、统一的制度体系,使得众多企业仍然保持观望态度。此外,公共文化服务以社会效益为先,社会运营

9、主体缺乏足够的盈利手段来弥补运营成本,很难实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单纯依靠政府部门的现有拨款难以维持社会化运营的高质量建设。第一,资金不足的问题直接造成社会化主体在多方面压缩运营成本,迫使运营方降低供给标准,导致服务质量下降。第二,资金不足也导致现阶段中国大多数公共文化设施激励机制的缺失,在超额完成任务指标的情况下缺少附加利益,打击了运营团队的积极性。第三,运营单位现有薪资待遇难以吸引高质量的专业化运营人才,制约了公共文化社会化主体内部的机制创新和服务提升。三、公共文化服务需紧盯基层群众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一些地方相关职能部门的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升,通

10、过丰富内容、创新形式,让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体验感越来越好。但不否认,还有一些地方服务基层文化建设距离真正的现代化、大众化目标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一些地方文化资源储备不丰富、服务形式相对单一的问题仍待解决。这就要求基层文化单位要继续扛鼎担责,持续对标补短,把群众的现实需求放在首位,尽可能为其提供更优质的文化服务。一方面,服务内容要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多样性需求。随着全民文化素养的整体提升,群众的思想越来越成熟,思维越来越活跃,视野越来越开阔,对文化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娱乐、健身、休闲,而且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比如,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科技文化、教育文化、法律文化、人文文化等等,都在群众的兴

11、趣范围之内。群众文化需求的扩大与升级对服务者而言也是一种新的挑战,首先应尽快促成观念的转变,在安排文化服务项目时,一定要满足群众的多样性需求。包括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统筹和配备,文化产品的开发、创新和利用,都要尽可能充实与丰富,为群众提供更多选择。另一方面,服务形式要符合群众的兴趣要求和审美标准。实际上,各地基层文化单位在拓展文化载体、组织文化活动、传播文化精神等方面,可谓铆足了干劲、下足了功夫,但也往往容易导致服务形式的单一化、枯燥化。比如,有些地方在编演文艺节目、宣传先进典型、传送精神食粮时,要么在规定时段只完成171公共文化同一专题、不够灵活机动,要么服务过程过于严谨、缺乏趣味、缺乏创

12、意,让群众有陌生感,无法真正引起内心的共鸣。故而,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用什么方式来呈现,要事先和群众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交流。什么样的服务方式最能让群众接受,就投其所好,只要群众喜欢,服务效果一般就会很好。当然,要让基层文化服务真正沉下去、活起来,还需不断培育可持续的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具体而言,就是要以基层文化单位为抓手,通过增设骨干力量,打造一支素质过硬、事业心强、深得群众喜爱的专业团队,进一步发挥好文化讲解、文艺演出、精神传承等专业服务功能。同时,也要通过教育引导,激发群众主动参与文化服务的热情,建设好一支弘扬传统文化的志愿团队,以便进一步发掘、保护好诸多珍贵的传统民间文艺。总之,通过开展高

13、质量的文化服务,就是要营造人人参与基层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让文化振兴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四、公共文化建设的逻辑与路径文化发展中的角色和定位,由直接控制、直接生产向制定政策、间接管理、提供服务转变。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投入;二是转变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研究制定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相关配套政策,深化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群众文化需求导向的供给机制;三是加强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考核和评估。鼓励公民个人、社会团体、社会舆论机构、中介评估机构等采取多种方式,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估。积极推动文化馆(站)

14、、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创新公共文化设施运行机制,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一)鼓励公民参与政府要鼓励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计划和监督;要推行以人为本、公众参与的绩效管理;要转变文化活动运作方式,培育公民参与的意愿;要引导和鼓励文化志愿者参与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同时完善各项制度,加强对文化志愿者队伍的管理。(二)畅通企业参与渠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意愿不断增强,但受到整个政策和制度环境的影响,渠道仍然不畅。工作重点应该是完善相关鼓励政策和制度,倡导多样化的鼓励方式,采取入股激励、荣誉激励等多种方式,鼓励企业参与;针对目前扶持政策可操作性差的问

15、题,要尊重地方实践经验,鼓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出台契合实际的政策。(三)培育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发展空间很大,引导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未来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这就要求政府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扶持,处理好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关系。政府要从思想上理解非营利组织的作用,提倡通过竞争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率;通过资金和项目扶持非营利组织发展,从准入机制上降低门槛、简化审批;同时加强对其的监督,将非营利组织管理推上法制化的轨道。(四)建立健全参与机制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中已经初步形成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的社会参与机制。在这一机制中,政府居于主导地位,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

16、是主体力量,与其他社会力量良性互动,共同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但在实践中,这一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完善。政府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宏观管理职能,重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相关制度,构建多样化的社会参与渠道,形成良好的社会化发展环境。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和栖居方式,是公共文化治理的应然功能。这一实践取向,将强化民众对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秩序的关切和体认,加深对中华文化谱系和精神内涵的体验和情感,使大众不会在日用文化、商业文化提供的感官享受中蜕变成“单向度的人”,从而产生更高层面的文化认同感、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内在地绵延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参考文献:1陈振明.公共服务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荆晓燕.国外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制度建设与经验启示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20(6):83-88.3熊海峰,范周,柳鹏飞.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的“E-GSC-S”策略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9(11):145-1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