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本土范式到全球伦理:汉语国际传播的当代价值转向.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16612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本土范式到全球伦理:汉语国际传播的当代价值转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本土范式到全球伦理:汉语国际传播的当代价值转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从本土范式到全球伦理:汉语国际传播的当代价值转向丁 蕾摘要汉语国际传播所涵括的语言文字教育和跨文化交流是参与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的重要渠道。为担负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重任,汉语国际传播要重视对自商代以来汉语言文字海外传播历史经验的分析研究,形成本土范式并实现融合全球伦理的价值转向。在保持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基本特征和独立选择的同时,服务于建设语言国际传播人类共有伦理体系的目标。文章从思想储备、学理支撑、实践路径三个方面论述了汉语国际传播从本土范式到全球伦理当代价值转向,以此助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关键词本土范式;全球伦理;汉语国际传播;当代价值;

2、转向中图分类号 G20;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23)10-0204-04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 年 10 月 第 10 期基金项目: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 2022 年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青年项目资助“鉴思中华经典对外传播论述拓展汉语国际传播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YH08D);2022 年湖南省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国际中文教育传播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2YBA355);2022 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中华经典对外传播论述融入国际中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2B1018)作者简介:丁蕾(1983-),女,

3、广东梅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中文教育、传播与文化、高校品牌宣传与话语体系构建。(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4000)全球伦理是以助推人类共同发展的淑世道德、公共理性和价值秩序为基础的整合性理念1,有助于社会系统秩序均衡的维系,以实现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基本主题包括以和平与发展为共同事业、以公平正义为共同理想、以民主自由为共同追求三部分。本土范式和全球伦理形成当今世界产生矛盾冲突与实现互惠共存的一对张力,全球伦理的构建要素来自不同文化本土的伦理共识和经验积累,本土范式是全球伦理的存在基础和现实语境。汉语国际传播在当代实践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中外文化通过

4、对话交流,积累有关全球伦理的共识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民族主义和文化中心主义等思潮,使得关于汉语国际传播全球伦理的价值与可能性的讨论始终存在难以消弭的罅隙。中国悠长的历史、璀璨的文化和独具特色的社会转型经验,以及复杂的社会及其文化形态、多样性的生活方式与价值选择,使本土经验资料不仅成为检验既有西方理论解释力的有力样本,更是构建原创理论体系的学术源泉。汉语国际传播从学理角度来看,是近代人文社会科学的产物;从历史轨迹来看,跨越了数千年的时空。其中所蕴含的卷帙浩繁的智库资源,需要结合现代知识生产方式进行符合全球伦理的价值转向,才能使得本土范式真正具备走向世界的力量。一、本土范式转向全球伦理的思想储备

5、(一)回应解决全球性问题的现实诉求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以及不断增多的人类共同利益,使得不同文化、社会变迁中价值认同与全球社会共有伦理准则重建的紧迫性加剧,也对全球伦理的内涵及关联的制度安排提出了更高要求。具体而言,本土范式剖析不同文化交往的历史过程和伦理空间的变动,经遴选和检验、统筹能够进入全球伦理,逐步消解妨碍全球伦理达成的强硬主张的内容,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复杂局面;全球伦理作为事关全球秩序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机制建设的观念基础,应对全球交往模式进行约束和调节,破除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和单一文化价值的禁锢。当前,扩张性核威慑、气候异常、资源匮乏、贫富差距、环境污染、恐怖主义等,严重威胁全人类的

6、共同利益,呈现全球化浪潮带来的严峻挑战。同时,文化作为软实力深深地熔铸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具备强大的精神力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在人文交流国际场域,许多国家致力于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来获得更多的国家利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文化软实力的强弱是体现国家整体实力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取决于该国在国际社会所获得的文化认同及其语言文化国际传播能力的大小。开拓和丰富语言国际传播途径,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国家文化发展与推进的必然战略选择,也是展示民族文化价值与文明成果的契机。能否通过汉语国际传播的助力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复兴进程,取决于能否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作出中国特有

7、的贡献,取决于能否实现人类社会普遍精神、价值目标与中华民族实践模204窑窑式、哲学范式之间的转化与融通2。(二)挖掘经典遗存中全球伦理主张的学术要求中国传统自古崇尚多元一体、兼容并蓄,哲学、文学、礼仪、美德、服饰、建筑、艺术、美食、节庆等内容都从不同维度演绎和承载着中国传统,成为当今中国凝聚文化认同、推进全球化进程的底蕴。应廓清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涉及全球化本质内涵的“天下观”等思想,原先是针对中原与边疆、汉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事务处置,后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以及以政治、商贸、人文交流等形式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原则。随着时代演进,今天所说的全球化,内涵与外延远比“天下大同”等观

8、念所涉的研究样本要复杂宽泛许多。即便如此,中国经典思想遗存中涉及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伦理主张,依然具备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兼容性、适应力和现实意义,成为汉语国际传播重要的指导思想与丰富的教学资源。从历史脉络来看,中国古代思想体系对东亚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塑形与推进的作用。礼、义、仁、智、信、忠、孝、和等基本的核心思想帮助东亚社会创造了高度的传统文明,使之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转型发展。对当今国际关系修复弥合、总体安全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是构建公平、正义、文明国际文化格局的有力支撑。美国学者吉尔伯特 罗兹曼(GilbertRozman)认为,在全球化时代,作为一种与众不同的社会实践和具有竞争力认同的综合,儒家思

9、想有了继续生存的空间或机会1。欧洲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兴起,与中国诸子百家的论述不无关联。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辩证思维、“圆而神,方以智”的综合智慧、“达则兼济天下”的乐善胸怀,以及“天下大同”的价值追求等论述所透视出的道德秉性,有助于抑制人类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对于当代社会伦理、全球伦理的凝练具有借鉴价值,是打造语言国际传播中国学派的学术渊源。(三)承接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向的时代需求中国的文明系统曾面临解构危局,但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传统相较,有着稳定的传承逻辑和鲜明的演进轨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播广泛、体系完整的文化遗产,隐含血脉赓续且未曾断裂的精神链条。部分

10、研究者认为,儒学在道德素养、行为基准、人生哲思等方面论述丰富,但在探索自然、叩问科学、改革政治制度等方面表现不足。英国哲学家罗素在 中国问题 中指出,中国有一种思想极为根深蒂固,即正确的道德品质比细致的科学知识更重要。这种思想源于儒家的传统3-9。由此,要论证中国文化及学术传统具有与长期被奉为圭臬的西方理论体系相持的优势底蕴,就必须对其进行现代化转型。文化现代化具备继往开来的特征,中国已从整体层面作出了文化现代化的选择与安排,拒绝通过现代化转型融入全球格局,必将无法跟随世界文明进步的潮流;破坏传统则必然导致价值体系的解体和文化认同的溃败,损害现代化秩序的建构。应将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视作相辅相成

11、、彼此推进、对立统一的整体。东亚多国自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的现代化建设奇迹,论证了儒家传统承袭与现代化转型之间和衷共济的可能。汉语国际传播还需面对在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中外文化的调和压力。重构语言国际传播中国理论体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论述、核心理念进行话语转换,使其具有与其他文化对话的能力,以及解决现代问题、全球问题的能力,成为中文在全球语言多元传播格局中精准锚定自身定位的重要举措。二、本土范式转向全球伦理的学理支撑(一)语言国际传播本土范式的全球化样态各国语言的国际教育与多样文明的互学互鉴是人类历史的主流,是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通过构建教育共同体加速各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12、进程的途径。国际中文教育是最贴近受众的汉语国际传播形式。有必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发,以现有的历史和哲学研究为基石,梳理相关历史经验所呈现的战略思维、生成逻辑与实践样态,探索传统文化现代化及全球化对推进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与关联。在保障语言教学第一要务的原则下,国际中文教育一定要审慎研判英语等强势语言在强调语言文字教学的同时,不断扩大对意识形态高地抢夺的警示,加大对国际中文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读、应用与教学转化能力的培养。在转化为教学资源之前,国际中文教师还应充分理解相关概念,才能结合时代特征释放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例如,在讲授中国文化课程时,剖析“天下大同”理念所折射出的天下观,

13、及其所关联的“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等概念,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奋斗不息的理想和信念,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对推进全球化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本质内涵的最早理论贡献,是中国实施对外语言文化传播的准则。(二)文化镜像呈现的中国形象与全球审视国家形象是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成就的实际展现,对于国家利益和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愈发突出。中国的国家形象是作为世界大国、文明古国的文化底气和综合实力的彰显。经济的腾飞和国力的强盛,为通过汉语国际传播提质中国国家形象的建设与传播提供了重要机遇。文化镜像理论研究中国作为异国形象于他国所呈现的实际状态,即中国形象“他塑”研究,可以更好地研究国际中

14、文教育传播过程中塑造怎样的形象呈现在世界汉语学习者面前,以及传播客体对于主体的最终认知情况。在文化镜像中存在多个“自我”和“他者”,即中国作为传播主体塑造的“自我”形象与其他国家、民族作为传播客体眼中的中国“他者”形象。在鸦片战争之前,中205窑窑华文化在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总体塑造了秉持“和合”价值的道义大国的“自我”形象。作为“他者”,在交往国眼中所呈现出的中国形象,是愿与世界文明休戚与共、共赴天下大同之境的高度发达的文明形态。中国形象在国际社会的演变,映射出世界格局范围内国与国关系,以及权力与话语的整体变动态势。中国形象作为西方现代文明体系之外的“他者”,被置于西方国家主导的思想框架和话语

15、格局中,进行杂糅着认知和想象、期待和需要的审视与评断,透视出基于国家利益需求的地缘政治方面的纵横与较量、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与冲突,以及文化差异导致的思维定式与刻板成见10。由此构成西方认知投射出的虚实交融的“他者”空间。不同客体所塑造的中国“他者”镜像大相径庭,但相互参照、彼此引证,且具有内在统一性与延续性。目前,西方中心主义在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多样性浪潮的冲击下有所削弱,实现中国形象从“他塑”到“自塑”依然是需要解决的难题,也是国际中文教育“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重点。三、本土范式转向全球伦理的实践路径(一)汉字文化圈的形成东北亚乃至东亚地区民族、社会和文化的整体状况,深受汉字、儒家思想等中国

16、文化要素的影响,使得这一区域的文化居于世界文明的领先位置,形成有着丰富的共同文化根基和演进逻辑的“汉字文化圈”,标志着东亚历史上的一个多国参与、历史悠久、活力强劲的文化共同体的存在。汉字文化圈的共同文化根基是源自中国而通用于四邻的汉字。其形成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文化在当时长期处于相对周边区域的文化高位、优势心态及领导地位;二是东亚地区其他国家持续不断地受到中国文化的全面影响,长期置于中国主导的朝贡体系与文化格局中;三是商代以降,汉语言文字开始通过官方交往、民间交流、移民迁徙等渠道,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深度参与其礼义教化而全面传播。其间,大量中国的典章制度、文学作品输入,学术文化蓬勃发

17、展。源自中国文化及生产技术的丰富内容诸如农耕、铸铁、纺织、书法、雕塑、中医、科举制度等也被渐次移植,儒家思想作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构成这些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与伦理基础,至今仍作为秩序原理的底层逻辑而存在,推动着韩国、日本等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并沉淀到国民性格之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史上的成功典范,挖掘唐代汉语言文化对外传播在汉字文化圈形成过程中的主要特质、独特贡献、思想资源与历史经验,是拓展当代汉语国际传播路径的重要参考。值得从现代化、全球化角度进行价值转化的唐代汉语言文化对外传播范式包括:以国家推广、民间交往与个体传播为传播主体,通过凝聚精神标识、创设文化符号、完善制

18、度体系、输出文化产品与提供服务支持等方式,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将以礼相待、开放包容、和合共生、求同存异等中华文化价值元素远播海外。此外,唐代注重在对外教育、对外贸易与跨国人口迁移等重点渠道发力,让这一时期璀璨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持续造福丝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增进沿线区域民众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与共识。(二)汉语国际传播本土范式第一,认同范式。在根基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汉语国际传播体系建构提供历史养料,应做好国际传播中传统文化的挖掘、叙事、传承和融通;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中国智慧的核心思想包含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处世哲学,综合了儒释道法医等各家的精神内核,重视天人和谐、人间

19、伦常,提倡和而不同、共赢共享,有别于基督教文化的零和博弈思维。这些都能转化为国际中文教育综合课、文化课等课程,以及教科书内容的重要来源。第二,秩序范式。全球语言竞争曾经极具攻击性,不惜对他国语言及文化进行破坏甚至毁灭。如今,语言竞争已有国际规则作为规范,但始终是乐趣与危险并存的竞赛。汉语国际传播秉持“优态共存”原则,处理在传播过程中与多样性语言、多元性文化迎头相撞的价值认知问题,协调好多种语言之间的关系,避免和应对民族主义及民粹主义裹挟下的语言冲突与话语体系建设冲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规范语言竞争秩序时,倡导东西方价值彼此砥砺唤醒、救弊补偏。第三,能力范式。中国的跨文化交流已

20、从“走出去”的单向传播理念逐步向多维并进提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转型发展。为避免显性的意识形态纷争,作为汉语国际传播的主力军,以孔子学院为标识的国际中文教育机构在传播汉语言文化的过程中,应结合推广地的本土教师教学经验、学习者的行为模式和思维习惯,以教育与人文交流为主线,避免在机构设置和表现形式方面显现单向度的政治意图,解除推广地对“文化入侵”的忧虑,为语言教学提供正本清源的传播环境,真正实现通过引导、规范、促进语言国际传播能力来解决语言自身安全问题的目标。第四,全球治理范式。越来越多的国家日渐重视文化因素在实现国家公共外交战略、提升国家软实力、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等方面的影响力,把推广本国语言和文化列

21、入国家的外交政策和文化政策之中。汉语国际传播立足全球视域来研判中国语言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回应全球关切和我国发展实际,聚焦传统文化资源应用新成果的集约调配、中文国际地位提升、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以及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话语权争取等问题,为全球治理拓展新的理论空间。(三)接入全球伦理的价值转向第一,国际中文教育应以语言教学为核心,以此传递知识、文化、信念等要素,从而达到文化认同和文化价206窑窑值观重塑共建的作用11。千百年来,汉语国际传播中对传播者的培育、内容的凝练、技巧的练达、受众的关切及效果的分析,为拓展当代汉语国际传播渠道提供了经验和参考,成为将我国综合实力转化为中华

22、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优势的重要资本。汉语国际传播需要聚焦文化现代化对当今中国主张的传播和阐释功能,解析国家间人文交流的维系和变迁,以经典智慧贡献解决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譬如,“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厚德载物”“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等经典论述,有助于化解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第二,在文化镜像观照中研判中国形象“自塑”的内涵,应该考察汉语国际传播的历史事实、主要特质、价值元素与功能拓展。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当代实践中,无论是通联四海、纵贯古今的“一带一路”,造福人类、惠及世界的科技创新,繁荣兴盛、商旅不绝的贸易往来,还是中国自古便有的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

23、观点,价值共享、互利共赢的追求,这些丰富生动的文化交往景观,都是在汉语国际传播中讲述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助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鲜活题材。对以上内容的话语分析可以通过国际中文课堂“自我”与“他者”的再现和重构,辨析每个世界体系的价值观和基本规则是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制定和协商的,新的地缘文化是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磋商和建构的。第三,部分国家通过提升国家语言传播能力来维护国家安全、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的实践经验值得参考。比如,英国文化委员会、法语联盟、德国歌德学院、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韩国世宗学堂等,均服务于国家利益,其工作方式灵活多样,以教育公益、人文交流为主要推广形式,积极联络当地教育机构及社会组织,擅长

24、以全球市场调查、文化交流、学术研讨、新闻宣传、公共服务等形式进行软性输出,在其推广地受众接受情况良好11。第四,针对不同背景的传播客体做好跨文化话语体系的转译与解码,在全球化语境下破除文化壁垒与认知隔阂,让各国受众愿意看、看得懂。跨文化传播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上降低文化层面交流的无奈,打通不同文化间的沟通、理解和共存渠道。科学合理的语言国际传播体系必须建立在尊重语言本身规律的基础上,尤其应注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及其所代表的文化身份11,帮助学习者在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求同存异,才能获得更好的跨文化交流效果,收获更高目标层次的语言学习成果。四、结语为改变中西学术话语渊源、价值指向与知识生产机制的

25、不平衡状态,服务于建设全球伦理体系的目标,汉语国际传播必须遵循开放、多元、包容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结合的原则,在传播过程中,以多元并存的态度、共存互补的行为策略,尊重来自不同文化、民族的受众的观念立场和伦理遵从。本土范式不应对抗全球伦理,否则将招致进步的终结。因此,要研究如何通过中外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全方位提升汉语国际传播水平;全球伦理不可能忽视本土范式,否则就意味着对话的终结。由此,应研究如何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减少西方主流价值观念引发的震荡,凸显中华文明在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过程中的担当意识与价值贡献。参考文献:1孙英春,孙春霞.跨文化传播的伦理空间J.浙江学刊,2011(4):36-43.2孙英

26、春.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三个维度:民族本源、地区基础、全球视野J.国际观察,2007(5):8-14.3马丽雅.他者的意象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4许苏民.“市人矜巧智,于道若童蒙”论罗素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J.学术研究,2013(9):1-8.5王心娟.儒家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5):49-53.6林辉春.先秦儒家人本教育思想探微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6(5):91-92.7金爱慧.中国传统人际关系对政治腐败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援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8黄妍,桑青松.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中的人际空间距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7(1):80-83.9马朝霞.挑战与归依的矛盾统一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与传统乡村文化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8-10.10庞庆.比较文化学视域下的 天神与猫 的跨文化传播研究J援名作欣赏,2019(29):121-124.11段鹏.历时、共时及经验:国际中文教育及传播应用研究J援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9(4):76-84.207窑窑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