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传奇人物克洛卜施托克和他的文化构建——以赫尔曼三部曲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16278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6.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奇人物克洛卜施托克和他的文化构建——以赫尔曼三部曲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传奇人物克洛卜施托克和他的文化构建——以赫尔曼三部曲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传奇人物克洛卜施托克和他的文化构建——以赫尔曼三部曲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4卷第4期2023年8 月【德语诗学与文化研究】传奇人物克洛卜施托克和他的文化构建以赫尔曼三部曲为例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34 No.4Aug.2023黄燎宇(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 0 8 7 1)摘要:克洛卜施托克是近代德国第一个写出引发广泛轰动效应的作品的传奇人物,也是第一个名扬海外的德国作家。他的作品既讴歌自然和情感,也讴歌上帝与祖国。在他的心中,宗教虔诚和爱国热情不分轩轻。他带着强烈民族情感创作的赫尔曼戏剧三部曲不仅把日耳曼时代的抗罗英雄赫尔曼变成了一个棚棚如

2、生的艺术形象,而且通过赫尔曼其人其事描绘了他所理解、所想象的古代日耳曼人的政治和文化现实。三部曲所进行的文化构建,不仅旨在推翻日耳曼野蛮论,而且力图创造一个与希腊神话媲美的北欧神话世界。由此,克洛卜施托克成为“北方文艺复兴”的一个主要推手,他让盛行“南风”的18 世纪德国文坛刮起一阵“北风”。作为一个尝试讲好德国故事的作家,克洛卜施托克是一个承上启下、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他一面继承了德国人文主义者的文化抗罗传统,一面为兴盛于19世纪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者和德意志国粹热开了先河,德意志国粹派意欲构建欧洲文明的第三极,也就是与两希文化即希腊传统和希伯来一基督教传统比肩而立的日耳曼文化。关键词:克洛卜施

3、托克;赫尔曼战役;文化构建;古代日耳曼文化;第三极中图分类号:1516.7 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0 9-30 6 0(2 0 2 3)0 4-0 0 0 1-11弗里德里希戈特利布克洛卜施托克(FriedrichGottliebKlopstock,17 2 4一18 0 3)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他是公认的近代德国文学第一人。他在17 48 年发表的宗教史诗救世主前三歌“产生了一部文学作品在德国人当中从未有过的强烈反响”,首次让文学成为全民关注的对象;他在17 7 1年发表的颂歌体诗集风靡德国文坛,令一代文学青年竞相捧读。德国文学史之父格韦努斯形容他“像手持武器的帕拉斯雅典

4、娜一样横空出世”。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和文艺评论家梅林不仅把他誉为德国文学“资格最老的经典作家”和“第一个经典作家”,而且盛赞他“白手起家,甚至创造了语言和韵脚”。他是德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艺术明星,其明星效应可谓空前绝后。在18 世纪中后期,几乎没有一个德国作家不曾读过他的作品。首先为他鼓掌欢呼的是他的提携者和同盟者,如瑞士文学评论家博德收稿日期:2 0 2 3-0 1-16基金项目:北京大学人文学部现当代外国研究平台课题“德国历史、文学、哲学中的浪漫主义思潮”。作者简介:黄燎宇,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范大灿:德国文学史第二卷,译林出版社,2 0 0 6 年,第12 3页。国内学界对

5、克洛卜施托克的研究成果较少。除了刘润芳的论文克洛卜施托克和他的自然诗一一兼与孟浩然比较(外国文学评论,2 0 0 2 年第2 期),尚未看见其他克氏专论,尽管有不少论文都提到了他的名字以及他的一些作品或者观点。迄今为止,对克洛卜施托克的生平和创作篇幅最大、分量最重的介绍和评论,来自范大灿所撰写的德国文学史第二卷(第12 0 140 页)。Georg Gottfried Gervinus,Geschichte der poetischen National-Literatur der Deutschen.Band 4,BayerischeStaatsbibliothek.,Munchener D

6、igitalisierungszentrum.Digitale Bibliothek,1851,S.114.F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Klopstocks Werke in einem Band,ausgewahlt und eingeleitet von Karl-HeinzHahn,Aufbau-Verlag,1979,EinleitungVII.2默尔,如刊发救世主前三歌的“不来梅撰稿人”。诗人哈格多恩把救世主誉为“一部真正伟大的荷马式的史诗”;博德默尔在诗中发现了“弥尔顿的精神”,“德国的弥尔顿”的美誉便不胫而走。其次,“魏玛四杰”曾捧读过他的书。歌德笔

7、下的绿蒂和维特一听到或者想起克洛卜施托克这个名字,就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闸门”;席勒自称是“克洛卜施托克的奴隶”,随着贝多芬的音乐唱响世界的欢乐颂(Ode andie Freude)也有克洛卜施托克的一份功劳,因为来自希腊的颂歌体诗歌正是在这位“希腊人的徒弟”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之后才在德语文学中大放异彩的;赫尔德把克洛卜施托克誉为“开辟语言新时代的天才”,几乎拿他与德语之父路德相提并论;维兰德不仅把救世主读得“废寝忘食、物我两忘”,而且试图复制克氏的成功模式。再者,狂突进派都是“克粉”。舒巴特读救世主的时候泪流满面,浑身震颤,他还惊呼克洛卜施托克纯属“天使下凡”。可以说,在“洒满墨水”和“洒满

8、泪水”的18 世纪,克洛卜施托克的作品就是一台大型“眼泪收割机”。同属狂飙一代的哥廷根林苑社,更是一个彪炳史册的“克粉团”,他们是克氏思想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最后,几乎属于孙辈的浪漫派也对克洛卜施托克充满好感。奥古斯特施勒格尔满怀深情地写道,“克洛卜施托克为我们创造了文学语言,他是令人敬仰的德国文学之父”;克莱斯特把救世主视为“出类拔萃的德国文学作品”;年方十七的荷尔德林以诗言志,把“克洛卜施托克式的伟大”和“品达式的翱翔”视为自己的艺术标杆。克洛卜施托克其人其作还产生了巨大的明星效应。对于虔诚的基督徒,救世主是再好不过的修身读物。在被救世主打动的基督徒中间,有人认为应将克洛卜施托克的母亲视为圣

9、母,有人把基督之死和救世主的问世视为基督教历史上两大事件,还有人声称,倘若没有耶稣基督,克洛卜施托克就是基督徒的敬拜对象。另外,据歌德回忆,他父母家的一个商人朋友号称一年只读一个星期的书,而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4卷在18 世纪上半期,博德默尔和他的瑞士同胞布赖丁格尔联对抗当时的德国文坛霸主、文学家和文艺理论家高特舍德,与之就德国文学应该师法英国还是法国、规则美学和想象美学熟优熟劣等路线问题展开争论。这一争论构成18世纪上半期德国文坛的重要事件。此外,由博德默尔翻译成德文的失乐园对克洛卜施托克影响甚大。刊发救世主的杂志理智和机智娱乐新论的编辑部在不来梅。范大灿:德国文学史第二卷,译林出

10、版社,2 0 0 6 年,第12 3页。F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Briefe 17381750,hrsg.von Horst Gronemeyer,Walter de Gruyter,1970,S.204.柯勒律治在汉堡拜访克洛卜施托克之后就惊叹道:“AveryGermanMiltonindeed!!!!”(充满德国气质的弥尔顿作者注)参见 Gunter E.Grimm,Fr a n k R a in e r M a x (H r s g.),D e u t s c h e D ic h t e r.Le b e n u n d W e r k e d e u

11、 t s c h-sprachiger Autoren vom Mittelalter bis zur Gegenwart,Philipp Reclam jun,1995,S.151。“魏玛四杰”指的是歌德、席勒、赫尔德和维兰德。歌德:歌德文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2 2 页。Katrin Kohl,F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Sammlung Metzler Band 325),Verlag J.B.Metzler,2000,S.147;S.IX,S.129;S.131;S.153;S.203.克氏因颂扬救世主而成为“德国的弥尔顿”,年方十八的维

12、兰德也想通过颂扬造物主的长诗物性论变成“德国的卢克莱修”;克氏在17 50 年前往苏黎世投奔博德默尔,维兰德也在17 52 年效仿此举。Hermann Hettner,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im achtzehnten Jahrhundert.Band I,Aufbau Verlag,1979,S.414.舒巴特既是作曲家和管风琴家,又是学者、诗人。席勒剧本强盗的素材就来自他的论文人类心灵史,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则是以他的诗歌谱的曲。席勒:席勒文集II戏剧,张玉书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年,第2 1页。Klaus Garber,Ute S

13、zell(Hrsg.),Das Projekt Empfindsamkeit und der Ursprung der Moderne.RichardAlewyns Sentimentalismusforschungen und ihr epochaler Konteat,Wilhelm Fink Verlag,2005,S.144.Hans-Georg Werner(Hrsg.),F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Werk und Wirkung.Wissenscha ftliche Konferenzder Martin-Luther-Universitat Hal

14、le-Wittenberg im Juli 1974,Akademie-Verlag,1978,S.217;Franz Munck,F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Geschichte seines Lebens und seiner Schriften.2.Aufl.,Behr,1900,S.550.,Wirkungsgeschichte,https:/www.klopstock-ev.de/de/klopstock/wirkungsgeschichte.php,2023-04-10.第4期此人总是在复活节前一周正襟危坐地捧读救世主。不仅普通民众,音乐家们也对克洛卜

15、施托克十分景仰。巴洛克作曲家泰勒曼主动为救世主选段谱曲,这几乎跟亨德尔的弥赛亚撞车;贝多芬的老师内弗认为,“不朽的克洛卜施托克”的颂歌应该被德国人永远传唱。克洛卜施托克晚年定居汉堡之后,他的住所很快就成为文化地标,觐见者络绎不绝。与此同时,他董声海外。17 92 年8 月2 6 日,法国国民议会授予他“法兰西荣誉公民”称号;法国知名作家、德国文化的宣传者斯达尔夫人在论德国中写道“倘若文学有圣人,克洛卜施托克就是第一圣人。”英国人也跪身朝拜他的行列,如海军名将纳尔逊勋爵和名扬欧洲的交际花汉密尔顿夫人,如浪漫诗人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此外,克洛卜施托克死后的辉煌也不可不提:他是第一个享受国葬待遇的德

16、国诗人,其葬礼之隆重可谓空前绝后(除了后来的瓦格纳),而且他的名字和半身塑像分别进人了新教教会年历(他的忌日即3月14日被确立为他的纪念日)和名为瓦尔哈拉神殿的德意志先贤祠。大凡传奇,均有夸张不实之处。堪称近代德语文学之父的克洛卜施托克,在有生之年就遭遇了堪称德国文学批评之父的莱辛所预言的命运:吹捧者多,捧读者少。进入18 世纪8 0 年代后,他就不再是德国文坛的风云人物。他陷人了热闹中的寂寞,也永远地成了小众作家。导致其“速朽”的因素有多种,但主要在于德国的思想和文化在18 世纪后半期的快速发展和嬉变。简言之,莱茵后浪推前浪。黄燎宇:传奇人物克洛卜施托克和他的文化构建3克洛卜施托克是虔诚的基

17、督徒,而且虔诚到岭阀荷马和维吉尔的地步。年仅2 1岁的他在赫赫有名的普福达中学发表毕业演讲时就指出,荷马和维吉尔因为生活在异教时代、因为缺乏基督教信仰而“功亏一簧”。在他看来,没有基督教信仰,就不可能抵达最高的艺术境界。于是他很快把目光投向弥尔顿的失乐园(DasuerloreneParadies),按照“你写原罪、我写救赎”的思路创作了救世主(Messias),于1773年才最终完成。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由亚当之死(DerTodAdams,e i n T r a u e r s p i e l,17 57)、所罗门(Salomo,e i n T r a u e r s p i e l,17 6

18、 4)、大卫(David,e i n T r a u e r s p i e l,17 7 2)组成的圣经戏剧三部曲以及宗教颂歌。“神圣写作”几乎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如是观之,他死后被新教教会永久纪念并以歌德:诗与真(上),歌德文集第四卷,刘思慕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7 6 页。2“救世主”和“弥赛亚”在德文中是同一个词:derMessias。前者是意译,后者是音译。Hans-Georg Werner(Hrsg.),F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Werk und Wirkung.Wissenscha ftliche Konferenzder Martin

19、-Luther-Universitat Halle-Wittenberg im Juli 1974,Akademie-Verlag,1978,S.144.斯达尔夫人:论德国,丁世忠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 1年,第17 页。在克洛卜施托克的出殡之日,汉堡城的六座久负盛名的路德宗大教堂钟声齐鸣,停泊在汉堡港的轮船汽笛长鸣,包括汉堡和阿尔托纳市政当局、外国使团及教会人士在内的各界名人乘坐12 6 辆马车跟在灵枢后面款款前行,灵枢由10 0 名荣誉警卫环护,走在最前列的是手持元帅权杖的军官和手捧鲜花的少女,沿途肃立的市民近五万之众。参见FranzMunck,Friedrich Gottlieb K

20、lopstock.Geschichte seines Lebens und seiner Schriften.2.Aufl.,Behr,1900,S.549。F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Klopstocks Werke in einem Band,ausgewahlt und eingeleitet von Karl-HeinzHahn,Aufbau-Verlag,1979,S.V.他的后世读者中间有几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物,如现代诗圣斯特凡格奥尔格,如大师级学者恩斯特贝尔特拉姆和弗里德里希贡道尔夫,如战后德国的文学怪杰阿诺施密特。该中学位于德国中部小镇瑙姆堡,由萨

21、克森公爵在1543年创建。这里人才辈出,几乎和大名鼎鼎的图宾根神学院一样神奇。如果说图宾根神学院与开普勒、荷尔德林、谢林、黑格尔等一系列响亮的名字紧密相连,普福达中学就因为另外一串名字名扬四方。除了诗人克洛卜施托克,哲学家费希特和尼采、历史学家兰克、德意志第二帝国总理霍尔维格都是这里的毕业生。Hermann Hettner,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im achtzehnten Jahrhundert.Band I,Aufbau Verlag,1979,S.411.4“Der heilige Sanger(神圣的歌手)的身份进人瓦尔哈拉可谓实至名归。

22、与此同时,克洛卜施托克又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他有着异常强烈的民族意识。他自小就为德国的文化形象和文化地位担忧,有着鸿之志。他就读于赫赫有名的普福达中学,并在毕业演讲中指出:“欧洲的每一个民族都应拥有一个可以让民众引以为豪的叙事诗人;我们却对这种荣誉无动于衷。”他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必须实打实地、必须通过一部伟大的不朽之作证明自己的本事。”三年之后他拿出了一部证明自己的作品。在克洛卜施托克的心中,带有“英特纳雄耐尔”特征的宗教情感与带有“纳雄耐尔”特征的民族情感始终平分秋色、水乳交融。他的“神圣写作”从不妨碍他的“爱国写作”。他的爱国作品也数量可观,如民族史诗赫尔曼戏剧三部曲(17 6 9一

23、17 8 7 年),如讴歌北欧文化和德意志历史伟人的诸多颂歌,如堪称神圣罗马帝国文化发展纲要的德意志学者共和国(DiedeutscheGelehrtenrepublik,17 7 4)。即便是救世主,也有“二合一”的特征。一方面,这部宗教史诗是在与一部民族史诗的竞争中偶然胜出的,因为克洛卜施托克原本打算以安息在他的家乡奎德林堡的国王亨利一世为主人公创作一部民族史诗,后来经过一番考量才决定先讴歌“人类的祖国”即基督宗教。另一方面,这部作品帮助他实现了为国争光的世俗目标,因为它向世人表明:德国人不缺文学才华,德国可以出弥尔顿。在讲述“人类的祖国”的史诗发表2 0 年后,克洛卜施托克完成了讲述“我的

24、祖国”的史诗。唯一的差别在于,现在是以民族英雄赫尔曼替代了民族英雄亨利一世。但无论赫尔曼还是亨利一世,都是重要得不能再重要的德意志历史人物:亨利一世是千年德意志历史的开启者,赫尔曼则是德意志历史的延长者和改写者。赫尔曼不仅让德意志历史延长了一千年,而且给德意志历史打上了深深的抗罗烙印:古代有日耳曼人反抗罗马人的侵略和统治;中世纪的德意志人则不得不与干涉德意志事务的罗马教皇进行斗争;现代以来,以英、法为代表的罗马化西方又站到了德国的对立面。谁是赫尔曼?他是古日耳曼时代切鲁西部落的首领。他的名字与条顿堡森林战役紧密相连。公元9 年,赫尔曼率领日耳曼部落联军在条顿堡森林一带对罗马军队发动袭击,一举消

25、灭了罗马统帅瓦鲁斯所率领的约2 50 0 0 人的三个军团,瓦鲁斯本人自。罗马帝国由此损失了十分之一的精锐兵力。条顿堡森林大捷是欧洲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它不仅挫败了罗马人征服和统治日耳曼地区的计划,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罗马帝国的版图。据说,为瓦鲁斯的失利痛心疾首的罗马皇帝奥古斯都之所以在遗嘱中将罗马帝国的疆域划定为“西至大西洋边;北至莱茵河和多瑙河;东至幼法拉底河;南边则直到阿拉伯和非洲的沙漠地带”,就是因为考虑到“日耳曼的大片森林和沼泽地带住满了一个宁死也不愿丧失自由的强悍的野蛮民族”。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4卷O Arno Schmidt,Bargfelder Ausgabe.We

26、rkgruppe II.Dialoge.Band 1,Eine Edition der Arno Schmidt Stif-tung im Haffmans Verlag,1990,S.362.Kurt Bottcher,Hans Jurgen Geerdts,Kurze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Literatur.Von einem Autorenkollektiv,Volk und Wissen,1983,S.215.德意志第一帝国的建国元年,若以亨利一世当选东法兰克国王为标志,是公元919年;若以“捕鸟者”亨利与西法兰克国王“糊涂者”查理在莱茵河河心的历史性会晤

27、为标志,是公元92 1年;若以亨利一世的儿子奥托大帝在罗马接受教皇加冕为标志,则是公元96 2 年。尽管亨利一世是第二位与查理大帝家族没有血缘的东法兰克国王,然而,由于前一任国王康拉德非常弱势且在位仅七年,而亨利一世有强势的政治领导力和开疆拓土的赫赫武功,所以是亨利一世享有开国君主的地位。这类叙事在一战期间可谓甚嚣尘上。托马斯曼在一个不问政治者的看法中就列举了支撑这一叙事的几大历史事件:赫尔曼战役、中世纪的政教之争、路德的宗教改革、18 13年的抗法战争、18 7 0 年的普法战争、1914年德国与罗马化西方的大决战。参见 Thomas Mann,Na c h t r a g e.G e s

28、a m m e lt e W e r k e in d r e iz e h n Ba n d e n.Ba n d XI I,Fis c h e r T a s-chenbuch Verlag,1990,S.52。条顿堡森林横跨如今联邦德国的北威州和下萨克森州。18 38 年开工、18 7 5年落成的赫尔曼纪念碑矗立在北威州东北部的代特莫尔特市森林公园内的一个高地,后来的考古发现则支持有关昔日战场在下萨克森州隶属布拉姆舍市的卡尔克里泽镇的推断。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上册,黄伊思、黄雨石译,商务印书馆,1997 年,第2 0 页。第4期赫尔曼的故事源于古罗马史学家的著述。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

29、和编年史是克洛卜施托克的主要参考文献。他写赫尔曼戏剧三部曲始于一个非常朴素的愿望:用德语并以文学的形式撰写一部德国古代史。他不仅为古代日耳曼人没有留下任何的历史记载深感遗撼,而且对有关德国古代史的著作几乎全是用拉丁文撰写大为不满。他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大白话:“用德语说不出来的事情,就不是真事。”也就是说,他写赫尔曼戏剧三部曲,主要是为了完成用德文修史这一历史重任。通过赫尔曼三部曲,他既要讲述德意志民族的伟大和苦难,也要展示德意志文化的悠久和灿烂。三部曲的第一部是赫尔曼战役(17 6 9),讲述条顿堡森林大捷;第二部题为赫尔曼和长老们(17 8 4),讲述公元16 年罗马名将小日耳曼尼库斯率军前

30、来讨伐之际,日耳曼部落长老是如何商议对策、如何因为否定赫尔曼的丛林战和运动战策略而导致部落联军一败涂地的。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是赫尔曼之死(17 8 7),讲述赫尔曼如何死于日耳曼人的内部纷争。由此,三部曲一方面完成了政治叙事,把日耳曼人对独立自主和联邦制(而非集权制)的热爱、日耳曼部落内部抗罗派与归罗派杂然并陈、赫尔曼与马博德的两霸相争等史实呈现在读者眼前;另一方面,三部曲致力于文化叙事,细致地刻画了古代日耳曼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创造。我们所关注的,是三部曲的文化叙事,撮要如下:首先,日耳曼人是一个民风淳朴的渔猎和农耕民族。他们熟悉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过着天人合一的生活,所以他们丰衣足食,其乐融融

31、,倘祥于山水之间。他们敬神,但用不着修建石头神庙,因为一棵橡树或者一块巨石就可以成为他们的祭祀场所。他们甚至有一种幕天席地的洒脱一一他们在野外诞生,也在野外获得永生。赫尔曼就降生在一块巨大的石头上面,那是发源于山顶的小溪流经的第二块石头。赫尔曼的父亲西格马战死之后,切鲁西人就把他的遗体安放在新砍伐的冷杉树枝上面,他的灵魂在熊熊烈火中升天,他的遗骸则葬在高大挺拔的橡树底下。日耳曼在条顿堡森林战役缴获的最大战利品一一罗马军团的金色鹰旗也悬挂在橡树上面。日耳曼人对森林情有独钟,因为森林不仅是给他们提供牛奶和孢子肉的衣食父母,还是他们的吉祥物和保护神。他们在条顿堡森林战役大获全胜,森林是其制胜的关键因

32、素。其次,日耳曼人是一个健康豪迈、孔武有力的民族,与骄奢淫逸、文明过度的罗马人形成鲜明对比。日耳曼人骑马从来不用马鞍,因马鞍只适合娇贵的罗马人,战士们渴了,就摘下头盔去溪流边上水喝。日耳曼人打猎,首选目标是体型庞大、性格凶猛的野牛,罗马人打猎则专挑温顺的孢子或者鸟类。豪迈的日耳曼人总是大口喝酒、大口吃肉,他们的酒量和酒胆同样惊人,动轭端起硕大的牛角酒盅仰脖子喝干,罗马人喜欢的酒具则是小巧玲珑的杯碟。日耳曼人端起酒盅的时候总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气魄。玛西人首领卡特瓦尔德和已经罗马化的弗拉维乌斯干杯之前就告诉对方:喝下这口酒,你我中间肯定有一人要换个地点喝下一口酒,要么在我

33、们的瓦尔哈拉,要么在你们的伊利希翁。再者,日耳曼人不仅质朴豪迈,而且有情有义。他们彼此间充满了友情、亲情和柔情,所以他们讲黄燎宇:传奇人物克洛卜施托克和他的文化构建5Gesa von Essen,Hermannsschlachten.Germanen und Romerbilder in der Literatur des 18.und des 19.Jahr-hunderts,Wallstein Verlag,1998,S.138.Mark Emanuel Amtstatter(Hrsg.),F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 Hermann-Dramen.Band 1

34、:Teat,Walter deGruyter,2009,S.204.在当今德国,冠名为“奥丁”的一升装奥丁牌牛角酒盅依然是广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Mark Emanuel Amtstatter(Hrsg.),F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 Hermann-Dramen.Band 1:Tert,Walter deGruyter,2 0 0 9,S.2 38.此处“伊利希翁”是Elysium的音译,其意译为“福地,极乐世界”。席勒的欢乐颂开篇就是“Freude,s c h o n e r G o t t e r f u n k e n/T o c h t e r a u s

35、 El y s i u m!”严宝瑜先生很贴切地将其译为“欢乐,你是众神发出的火花/你是来自极乐世界的女儿”。Elysium源于希腊语,在希汉词典中被译为“长乐平原”(罗念生、水建馥编:古希腊语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 0 0 4年,第37 0 页)。笔者认为,该词音译为“伊利希翁”才能与“瓦尔哈拉”相映成趣。6义气,讲究共患难、同生死。西格马在战场上身负重伤,他的朋友霍斯特当即就要冲向战场报仇雪恨。同样感人的是,西格马请周围的人别把他的事情告诉赫尔曼,因为他不希望即将举行的庆功宴受到影响。闻讯赶来的赫尔曼则向父亲深情地告白,“你是天底下最好的父亲”,同时宣布取消庆功宴。赫尔曼的妻子图斯内尔达

36、不仅重感情、重大义,而且在赫尔曼的疆耗传来那一刻倒地身亡,践行了与赫尔曼以死相伴的誓言。作为一则文化叙事,赫尔曼三部曲的最大亮点在于它尝试颠覆日耳曼野蛮论。赫尔曼战役的开篇就是一场巧妙安排的文化博览会。这里既有“热闹”,又有“门道”。所谓热闹,是指战场的厮杀。我们看到,在这场发生在山谷里的厮杀中,日耳曼人和罗马人全都表现英勇,也受到各自的神灵的护佑,所以杀到第三天也依然不分胜负。德鲁伊祭师长布伦诺总结说:“日耳曼战神沃旦让罗马人纷纷血溅沙场,罗马战神朱庇特则让德意志人接二连三地抛洒热血。”所谓门道,是指剧本的叙事方式。因为剧本没有直接描写战场的战况,战场上发生的事情都是由剧中的观战者转述的。观

37、战者站在位于山坡高处的一尊石头祭坛的四周,他们一边观战,一边描述和评论战况。他们的描述和评论还时不时地化为一阵又一阵排山倒海的歌声和呐喊声,为奋力拼杀的日耳曼人打气助威。他们给读者带来的是一场“实况转播”。这些“转播人员”却不是等闲之辈。这里面有赫尔曼的老父亲、切鲁西部落首领西格马和他的副官,有祭师长布伦诺和他的德鲁伊祭师团队(Druide),还有由维尔多马率领的巴尔德歌队(Barde)。他们不是闲来无事的旁观者,而是身兼数职的职业旁观者。他们既是叙事者又是评论者,同时还要唱歌、呐喊,有时还需要占卜算卦。这些非同寻常的旁观者由日耳曼人的巴尔德歌队和德鲁伊祭师团队组成,前者听从歌队队长维尔多马指

38、挥,后者以德鲁伊大祭师布伦诺为核心。德鲁伊祭师团和巴尔德歌队就是古代日耳曼社会的知识和文化阶层的代表。他们往往身兼占卜、司法、文艺、记事、教育、评论等多种职能,他们是书记官、评论员,也是文工团、拉拉队。因此,他们不仅跟随战士奔赴前线,还出现在日耳曼人几乎所有的公共活动当中。人们需要通过巴尔德歌队的歌声讴歌神灵、赞美君主、鼓舞士气、讲述历史、记录现实、评论时事等。当条顿堡森林战役进入白热化的时候,歌队把参战的2 2 个日耳曼部落一一呼唤“切鲁西人!卡狄人!马尔西人!森农人”由此,歌手们不仅唱出了日耳曼人的精诚团结、众志成城,而且用歌声宣告了“人口普查”的结果,让读者知道昔日的日耳曼地区有多少部落

39、、有哪些部落。当然,歌手们也通过不时的呼唤让鲜为人知的北欧神的名字回响在人们的耳畔:沃旦(Wotan)、托尔(Thor)、温戈尔夫(Wingolf)、德意志人的男女先祖德意斯孔(T h u is k o n)和赫塔(Hertha)等。此外,作为时事评论员的歌手们用歌声扬善惩恶一一他们诅咒背叛同胞、与罗马人结盟的部落:“让死亡的厄运降临罗马的奴隶/乌比人!”他们赞美壮烈牺牲的西格马:“你是那棵最粗壮、最枝繁叶茂的橡树/你立在森林的最深处!/你是那棵最高大、最古老、最神圣的橡树/啊,祖国!”当获释的图斯内尔达从罗马归来时,歌队描绘了切鲁西人如何欢呼雀跃,以及人们的喜悦如何感动天地万物:猎人看见孢子

40、在山岗和草地欢快地起跳,走失的羊儿和牧羊女失而复得;渔夫发现溪流再现鱼儿水中游的美景,愉快地把渔网撒进水中;等等。德鲁伊祭师长同样是一个耀眼的存在。他德高望重,气度非凡,连前来逮捕他的罗马军团的百夫长都不得不感叹“这个野蛮人令人起敬”,日耳曼裔的罗马士兵根本不敢给他上。祭师长也不负众望地对罗马人道出了日耳曼人的最强音:“请转告凯奇和日耳曼尼库斯:你们可以战胜我们,但是你们永远无法将德国征服。”赫尔曼战役的德文标题为Hermanns Schlacht,e i n Ba r d i e t f i r d i e Sc h a u b i h n e,意思是:赫尔曼战役,一部巴尔德舞台诗剧(或简称

41、“一部巴氏剧”)。Bardiet即“巴氏剧”,是以Barde(音译为巴尔德歌手”,按照克氏的理解可意译为“日耳曼歌手”)为词根发明创造的一个新词。这一发明创造充分体现了克洛下施托克的良苦用心。一方面,他想告诉世人:德意志人的先祖即古代日耳曼人虽然没有留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4卷 M a r k Em a n u e l A m ts ta tte r (H r s g.),Fr ie d r ic h G o ttlie b K lo p s to c k H e r m a n n-D r a m e n.Ba n d 1:Tert,Walter de Gruyter,2009,S.

42、125;S.24;S.70;S.71;S.80;S.306-309;S.262;S.262.第4期黄燎宇:传奇人物克洛卜施托克和他的文化构建7下历史文献,但这并不说明他们没有文化活动和文化创造,巴尔德歌队的存在就足以反驳日耳曼野蛮论;另一方面,他想让古老的巴尔德歌队文化获得新生,从而掀起一场日耳曼或者说北方的文艺复兴。为此,他以身作则,开风气之先,把他的赫尔曼战役从内容到形式都写成一部“巴氏剧”。他不仅让巴尔德歌队成为剧中人物和剧中话题,而且努力模仿他所理解的巴尔德艺术创作,制造一种仿古艺术氛围。于是,赫尔曼战役的开篇就出现了上述的“实况转播”场面和“实况转播”团队。然而,这个场面是克洛卜施托

43、克的心灵之眼所看到的古代日耳曼人的艺术盛况,这个团队是克洛卜施托克的心灵之眼所看到的古代日耳曼的文化精英团队。事实上,日耳曼人的历史上既没有巴尔德歌队,也没有德鲁伊祭师团。这二者都属于凯尔特文化。凯尔特人是凯尔特人,日耳曼人是日耳曼人。凯尔特人虽然与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同属罗马人眼里的欧洲蛮族,但凯尔特人因为高度罗马化而在文化上远超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换言之,是克洛卜施托克将凯尔特人和日耳曼人混为一谈,由此无中生有地为日耳曼人创造出一个身兼数职的文艺队伍。克洛卜施托克如此走火人魔,至少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塔西佗的拉丁文抄本的误读:塔西佗用baritus/barritus即大象的吼声来描述日耳曼

44、武士的怒吼声,克洛卜施托克却将其理解为barditus,并由此认定Barden即巴尔德歌队现身战场为战士们歌唱和呐喊。第二,克洛卜施托克受到席卷欧洲的相热的误导。17 6 0 年,苏格兰人詹姆斯麦克菲森出版了莪相作品集,在整个欧洲引起一股民间文学热和北欧文学热。莪相是苏格兰民间传说人物,据说生活在公元3世纪,是一位盲人说唱诗人。在克洛卜施托克眼里,莪相就是北方的荷马,是建立北方文化自信的理想人物。殊不知这本相作品集是一部伪作,麦克菲森声称,从盖尔语翻译过来的相诗歌实际上都是他本人撰写的。有趣的是,人们不仅喜欢这些诗歌,而且相信这是相原作。当假托的相诗歌风靡德国之时,歌德中了招,所以他的文学替身

45、维特甚至讨厌别人问“你喜不喜欢相”,因为“喜欢”所表达的情感太浅薄;赫尔德也中了招,尽管他是发掘和研究民歌的第一人。更有趣的是,赫尔德在听到质疑麦克菲森造假的声音后依然坚称“这不可能是麦克菲森写的!这种东西我们这个世纪写不出来!”德国人之所以如此喜欢“相诗歌”,一是因为他们喜欢雄浑和神秘、质朴和忧伤,二是因为莪相被当作日耳曼人,他们自然有一种同文同种的亲切感。克洛卜施托克甚至产生了与英国人争夺莪相“国籍”的想法,所以他写了一首题为合理要求(GerechterAnspruch,17 7 5)的诗歌:“他们的子孙,居住在苏格兰山区/他们是罗马人未能征服的喀里多人/是德意志的后裔。所以,我们也是/歌

46、手和战士相的传人/莪相属于德意志,而非英格兰。”克洛卜施托克走火人魔的第三个原因是丹麦王国首都哥本哈根的文化风向。17 51年,他接受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五世提供的薪俸,前往哥本哈根潜心创作德文的杜登外来语大词典对Barde和Druide的解释分别为“中世纪的凯尔特诗人和歌手”和“异教时代的凯尔特祭师”,同时注明前者来自拉丁语和法语,后者来自拉丁语和高卢语。参见Duden.DasgroBeFremdworterbuch.Herkunft und Bedeutung der Fremdworter,D u d e n v e r la g,2 0 0 3,S.18 3,S.36 3。另外,权威的英

47、汉词典对Barde的释义是“凯尔特族的游吟诗人”。参见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词典(缩印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第12 9页。凯尔特人的原始居住地在中欧的西南部地区,即如今的法国北部、瑞士及德国的西南部。中译本将barritus音译为拔力吐”,似乎同时兼顾了音、形、义,因为这原本就是日耳曼武士用来自我壮胆的象声词。参见塔西佗: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以下简称日耳曼尼亚志),马雍、傅正元译,商务印书馆,198 3年,第47 页。Meisterwerke deutscher Literaturkritik,Band 1,herausgegeben und eingeleitet von Ha

48、ns Mayer,FischerTaschenbuchVerlag,197 8,S.8 46.值得注意的是,杜登外来语大词典对barditus的释义是“日耳曼人在战场的嗽嗽豪”。参见Duden,D a s g r o Be Fr e m d w o r t e r b u c h,D u d e n v e r l a g,2 0 0 3,S.18 3。歌德:歌德文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34页。Meisterwerke deutscher Literaturkritik,Band 1,herausgegeben und eingeleitet von Hans Mayer,F

49、ischerTaschenbuch Verlag,1978,S.248.F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Epigramme.Tert und Apparat,hrsg.von Klaus Hurlebusch,Walter de Gruyter,1982.S.14f.克洛卜施托克不是唯一受到丹麦王室资助的德国作家。在他之前有J.E.施勒格尔,在他之后有席勒和黑贝尔。8救世主。这一去就是2 0 年。18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哥本哈根不仅是一个文人荟萃之地,而且是一个“制造北欧神话的权威作坊”这里有一个热心构建北欧古代文化的文人圈。这个圈子里有来自瑞士法语区的宫廷学者马利特,

50、他的丹麦史导论(17 55)堪称北欧文化宝典,在他的笔下,日耳曼人和凯尔特人、德意志人和斯堪的纳维亚人属于同文同种。这里还有德国作家盖尔斯滕贝格,他所主办的杂志关于奇特的文学现象的通信(17 6 6 一17 7 0)是宣传和讨论丹麦古代民歌、北欧史诗和北欧神话传说的阵地,他写的一位北欧游吟诗人的诗(17 6 6)则成了一部引领时代潮流的作品。这部作品对克洛卜下施托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赫尔曼战役也是克洛卜施托克客居哥本哈根期间创作的。赫尔曼戏剧三部曲,尤其是赫尔曼战役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作家格莱姆读完之后不仅直呼“我的神圣的克洛卜施托克”,而且感叹说“啊,如果我是皇帝,我就不惜拿出打一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