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孔乙己》
姓名:
冯少卿
工作单位:
马莲渠中学
学科年级:
语文 九年级
教材版本:
语文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孔乙己》是语文版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二单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的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孔乙己》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从民众这一方面看,小说表现了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小说运用侧面描写、正面描写,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怎样去欣赏小说,并从中受到深刻的启迪。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精巧的布局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2)学习小说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和动作刻画人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认识孔乙己的形象。
(2)了解本文精练且含义深刻的语言。
3、情感与价值观:了解孔乙己的悲惨命,从而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小说这种体裁以及作者鲁迅学生都不陌生了,在八年级上册时就已经系统地介绍了小说的定义、三要素、阅读小说的方法等知识,这为教学本篇文章奠定了基础。同时九年级的学生已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概括主旨的能力,所以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故事情节的叙述及环境的作用得讲解分析不存在太大的难度。而难点在于本文的主旨分析,学生毕竟太过年轻,知识积累及人生经历有限,对小说的背景和小说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缺乏较多的了解与较深的认识,因此不能深入的探析主题。且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段欣赏文学作品的要求,“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够正确把握,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学习本课需用两课时,第一课时着重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通读课文理解小说的情节内容及其特点,分析前三段,揭示孔乙己出场背景,初步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第二课时从侧面描写中分析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探讨人物的社会意义。鲁迅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使之成为我国现代文学画廊里很突出的一个人物形象,同时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欣赏《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目的就能达成。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分析孔乙己人物形象,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
2、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主题。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PPT展现咸亨酒店的图片)咸亨酒店创建于清光绪甲午年(一八九四年),是酒乡绍兴最负盛名的百年老店。而现今成为当地的旅游热点,不仅是因为历史悠久,更是因为一位名人的一篇名作——鲁迅先生小说《孔乙己》。
学生会异口同声: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询问咸亨酒店的现状
激发阅读探究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阔绰(chuò) 舀(yǎo) 羼水(chàn) 绽(zhàn) 拭(shì) 蘸(zhàn) 打折(shé)
2、应掌握的词: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置辩,辩论。
颓唐:精神不振作。
3、作者回顾:
鲁迅(1881一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旧礼教和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旗手。后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成为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的主将。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近一千万字。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他写的课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
学生提前预习,解决字音义的问题
督促学生自主预习
学生介绍鲁迅的相关知识,其他学生补充
了解文学大师——鲁迅
三、整体感知:
1、泛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速读全文,理清小说三要素:
人物:孔乙己
环境:(社会环境,鲁镇咸亨酒店) 情节:①开端、发展(第4段至第9段) ②高潮(第10段至第11段) ③结局(第12段至第13段)
4、选取自己喜欢的片段进行诵读。
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并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大意,体会作者感情。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分析孔乙己形象:
1、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找出描写孔乙己的句子。
2、同桌相互交流,通过这些句子试分析孔乙己的性格及形象。
3、学生交流,老师明确:
学生速度课文圈画出描写孔乙己的句子,可同桌相互交流,一起分析孔乙己的性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