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班主任工作
班 风 建 设
张家界市民族中学 沙 参
前言:沐浴着新世纪灿烂的阳光,我们迎来了一个又一个融融春日,烈烈夏日。让我把这春日般温馨,夏日般热烈的问候献给在坐各位,献给千千万万在教育战线辛勤耕耘的班主任和教师!
一、班风建设的重要性
1、历史发展赋予每个班级工作者的责任!
回首百年教育的变革与发展。我们不由惊叹其深度和广度堪为历史之最。从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的传播到杜威”儿童中心说“的提出,从前苏联第一题人造卫星上天到美国《国防教育法》的颁布。从新技术革命发起到终身教育的出现,从知识经济的初露端倪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方兴未艾等·无不演绎出一幕幕波澜壮阔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伟篇章。然无能教育如何发展,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同样是向学习者传授知识,塑造新型的自由人格,让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班级作为学校最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必然最直接面对和感受教育改革浪潮的洗礼和冲击。广大班主任工作者无不感受到时代的呼唤与震撼:我们任重道远,我们责无旁贷!
2、班主任工作的精髓就是班风建设。
让班级有一般浓浓的学习之风,一股温馨的为人之风。中学阶段的孩子们有80%的时间处在班级,这儿是孩子们生活与成长最重要的场所,处于成长发育期的孩子们对班级环境的选择尤为重要。班级环境的优劣正体现着班主任工作的成败。
二、如何建设班风
1、教师的主旨思想决定着班风建设的方向。
像一篇文章要确定一个中心思想或主题一样。作为班级建设的播导者首先得确立班风建设的目标:即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校训非常明确地指出民中的学生应当“明礼、诚信、乐学、担当”这应当是为师育人的目标。中华乃礼乐之都、礼孝之祖,所以我说的明礼是让孩子们做到“老老”“长长”“恤孤”,做到孝、梯、慈。正如大学中所说:“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所谓诚信是让孩子们真实无虚,守好忠信之道,重义轻利,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所谓乐学是让孩子们因想学而学,立志为学,即君子要敏而好学。担当其实是明礼诚信的延伸,有礼有信自然会担当,这是一份责任心,让孩子们明确自身的责任而不只是依靠,这就是担当。确立了育人主旨,方有育人良策。
2、教师的个人素质是成就班风建设的关键。
班主任,教师是班风建设的主导者、组织者、建设者,其个人的思想、能力素质的优劣高低至关重要。
①、思想素质:教师总有一份责任在等着。毕竟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未成年的孩子们。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谈何容易,自然有不少艰辛与付出,自然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你有足够的爱心可以支配吗?因为爱方能引发智慧,生出策略,衍化艺术。爱不是说有就有的,需要发自肺腑、需要不遗余力、需要自我栽培、需要理论熏陶、需要人的良知、需要文化侵染。你有足够的宽容可以包裹吗?因为孩子是在错误中长大的,宽容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让坚冰化为春水,使对抗转为接纳,把错误变为美丽。宽容也不是说有就有的,它需要自我克制、需要心理健康、需要品格高尚、需要胸怀博大、需要心灵美。你认为自己是一个顺应时代,不断发展的教师吗?因为只有愿意发展的教师才会不断打磨自己,打磨出珠圆玉润的自己,而自我发展才会使工作变得既有趣味又简单。你愿意让自己永远朴实无华、心底无私、永保童心吗?因为只有这样方能创造出最公平、最具有活力、最有战略性的班级管理制度,才能引发出一个良好风气的班级。
能力素质:导师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君不见:一边是教师挑灯夜战,埋头苦干,一边却是学生怨声载道,课业负担太重。教师不理解学生,学生也有苦难言,认为教师苛刻残忍。如果方法得当,能让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情况就大不一样。这就是能力。
几十人的班级置于身边,你能自如的操纵它,这需要我们的导师学识过硬,管理经验丰富。不能是书本上的还是实践中的,首先你的能力足够让孩子们信服,让孩子们因佩服你而爱上你,再依赖你。其次你有足够的能力去分析和管理你的学生,纷繁复杂的社会是一个大染缸,身处其中的学生一色不染是不可能的,何况学生时时刻刻都在发展变化中。你能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吗?用全面的观点去评价他们吗?这都是教师的能力素质,你具备了这些也就拥有了导师者的身份
三 班风建设方略
1. 教学生做人
班级建设方略,首先得教会学生做人:做真实的人,做明礼的人,做有志能担当的人。 先说真实的人。这要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在信念与情感,意志与追求之中,会在对待他人和自己本人的态度上,会在分明的爱与憎,在善于看到理想并为之而奋斗方面表现出来。孩子们需要这份真实,展现真实的自我。导师才能真实的面对,才能达到育人的最高境界。
再说明礼之人,班级建设中应不断强化学生的“四会”: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求知、做事、共处、落脚点还是群体交往。中国是礼仪之都,群体交往离不开礼德、有礼有德才有往。让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帮助、学会理解、学会宽容。现在的学校教育皆重科学轻人文“只要你学习成绩好,就是一个好学生”“为集体争光,向高分看齐”,这样的论调屡见不鲜,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和法制教育等,关注颇少。而家庭教育则重物质轻精神,在家庭中父母过多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却忽略了他们深层次的需求--社交、尊重、自我实现。关注孩子强壮的体魄,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关心孩子的文化成绩,却忽略了他们的思想品德。重“耳”轻“心”、重“智”轻“德”。而社会教育则重经济、权利轻政治思想,社会上有不少人对名利趋之若鹜,对道德滑坡却熟视无睹。正因如此我们的班级教育才急需填补这一空缺。
最后说做有志担当之人。责任是从被需要开始的。育人的终极目标是要孩子们成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从小立志,赋予个人一份必须担负的责任是至关重要的。这也反应在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自立能力的培养上,充分调动孩子们自主学习和独立生活能力,让他们尽情发表个人见解并在实践中验证,这有助于孩子志向的稳定,强化责任感意识。明确了志向和勇于担当自然会感染周围群体,班风建设自然会蒸蒸日上。
总之寓教育于管理,教学生做真人。做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做遵守“忠、孝、信、义的人伦规范”具备“慈、智、勇、刚、敦、朴、勤、敏”的行为方式的人;做“兼相爱”的实在的人。
2. 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班风建设制度。
①班级建设中的制度是导师为达教育目的、因地制宜形成的规范。是孩子们行为的准则、要求。俗话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合理的、积极的规范不仅可以约束孩子们不健康的思想行为,而且还能促进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因此,一个文明健康的班级,规范的制度不仅是必要的,也是需要的。
现在是法治社会,对习惯还未形成的中学生,只靠民主、说服是无法达到教育目的的。必要的强制手段是导师们必备的。社会群体得依法办事,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得依制度行动。当然,这制度既要考虑其稳定性,又要关注其实用性。
制度的制订应适合导师个人特征和学生的实用情况,必须尊重,保护和引导学生合理的个性发展。而且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不能固定不变,导师要有灵活个性,要注意方式方法。我们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班规班纪,每位班主任导师对学生德行标准都有要求。比如我们的《日常行为习惯》、《日常卫生习惯》等。还有学生与长辈、与师长、与朋友、与社会交往的行为要求等等都是班风建设的制度规范。
3. 培养一群知心小助手。
何为“知心”,因为你拥有的这一小群孩子最先认可你这位班主任导师,由敬到爱到依赖支持。让他们成为你的知心人,成为你建设班风的小助手。知心助手的选定和培养是依据导师独特的个人性和育人方式而定的,没有一种固定的用人模式,更没有先人供你遵循的法则约束,不论成绩好坏,德行优劣,只要你需要就行。但供你选定的人一定有较强的可塑性,一定有某种过人之处被你欣赏。知心小助手的培养和选定是实施班级建设的核心,你不能孤军奋战,你该拥有这么一群小助手。个人的创造力也许微不足道,但这一群体的创造潜能,却能唤醒和激发班级所有主体的创造萌发。会得到创造心灵的积极应答。这是一门艺术,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教’与“养 ”;充分利用知心助手的作用也是班风建设制度约束之下民主管理方式的最好表达。而导师们推行的规范约束制度也 需 要知心助手来贯彻完成。
4. 争取科任教师和学校的大力支持
作为班级建设的主导者、班主任,不会是孤独的家长。知心小助手是你的合作者,科任老师和学校也会是你的左膀右臂。你不能丢下这双手臂。否则你这班级之舟就不能顺利到达黄金彼岸。让科任老师成为你班风建设的大力推行者,让学校作为你成就优良班风的坚强后盾吧!众人拾柴火焰高,为了你所在班级的孩子们有一个春意盎然的学习生活环境。为了你三年引渡能让所有孩子们都到达理想之边,争取所有能争取该争取利用的力量。这也算是一种班风建设吧。
5. 社会和家庭环境也不容忽视。
毕竟孩子们是社会的一份子,都有固定的家庭环境。班风建设与孩子们所接受的社会习俗和家庭教育是相融还是相悖呢?若相融最好若有桲则需沟通。最大限度的引导孩子融入班级这个大家庭,完成他的人格培养和个性成长。最终完成孩子自身的价值,实现孩子自定的理想。
班级管理有系统性,更有随机性。系统性体现着管理者对管理程序的整体设想,没有全盘的统筹,班级工作便会陷入杂乱无章的状态。但在实际工作中还会碰到许多情况,必须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处理,这就体现了班级管理的随机性。
四、结束语
卢梭说过:“有些职业是这样高尚,以致一个人如果是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就不能不说他不配这些职业,......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而作为班级建设组织者的班主任导师,更是这职业中的精魂。不论他人与社会如何看待你,只要你从事着这一职业,你就拥有了高尚和伟大。我向正从事着班主任工作导师们致敬:大家辛苦了。
沙参于2013.6.18撰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