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浅议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活动教学.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149116 上传时间:2025-03-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50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活动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议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活动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议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活动教学 古浪县十八里堡初级中学 王海儒 邮编 733109 内容提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教育的必修课程,但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仍侧重于“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传统灌输式教学,缺乏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教学,教学方式陈旧,教学手段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活动教学是既既符合思想品德课学科特点又符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形式。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能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关键词: 思想品德 活动教学 研究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教育的必修课程,担负着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的重任, 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也是中学生感悟人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明确责任的一个重要窗口。思想品德课既不同于其他文化课,也不同于学校日常的德育工作,而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因此,思想品德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环节。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但是,在新课程改革方案已实施几年后的今天,思想品德教学仍然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籓篱,尤其在比较偏远的农村中学,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仍侧重于“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教学方式陈旧,教学手段单一,不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缺乏实践环节。这样的教学,虽然学生考试时分数不低,但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开拓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仍然难以受学生欢迎,甚至经常遭到学生的反感。 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应该是富有创新精神和多方面能力的人才,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十分关键的目标。为了更好地完成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真正变成教学活动的主体,就必须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把讲授课变成活动课,把认识课变成实践课,要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开展活动教学。 活动教学,是既既符合思想品德课学科特点又符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形式,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一、活动教学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以活动促发展”为指导思想。教学活动要改变学生,就必须首先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实现自我发展。因此,活动教学的关键是要创造出学生的活动,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活动对象、活动方式和活动条件,要通过活动获取知识,获得能力。 第二,坚持以主动学习为基本形式。主动学习包括探究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技能操作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 第三,坚持问题性、策略性、情感性、技能性等程序性知识为基本学习内容。 第四,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取向。传统教学中并不是没有学生的活动,但传统教学历来重视知识的学习,学生的活动偏重于对知识的巩固,而忽视能力的培养,这种状况没有从根本上确立活动在学生能力及素质发展中的应有地位。而活动教学不仅在认识上突出了能力培养和素质整体发展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找到了促进学生能力及素质整体发展的基本途径——即学习者的主体实践活动。 二、活动教学的主要方法 (一)确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活动,既要符合课堂教学的总目标,也要有本次活动的具体目标,具体目标应该是总目标中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活动教学中容易发生的随意性和散慢性。 (二)确定对象: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象有两类:一类是外在的客观事物和客观环境,一类是内在的心理活动、观念情感等。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也由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两部分构成:外部活动是指教学中学生主体的感知、操作、言语等活动,如听讲、观察、操作、练习、交往活动、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内部活动主要是指内部心理活动,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教材中有助于开展活动的材料,如通过“忆一忆”、“想一想”、“议一议”、“比一比”等富有思考性的设问小栏目来设置活动对象,运用漫画、图表、插图等材料开展教学活动,也可以从本地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着手,发掘开展活动教学的素材。事实证明,能结合学生实际开展的教学活动,学生更有兴趣,活动的效果也更明显。 (三)活动步骤:第一步,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小黑板、小纸条、实物模型、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向学生展示、提供活动对象,如有关教学中热点、重点、难点的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片断等资料,并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组织学生个人独立自学探求;第二步,教师针对学生自学探求的情况,结合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技能,提出富有启发性的疑难问题或设置悬念,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第三步,在学生小组合作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代表进行课堂交流,发表观点,教师着重做好调控评价工作,以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这一活动教学形式的特点可概括为:学生活动有载体,小组讨论有话题,师生交流讲民主,思维创新有乐趣。这一课堂活动教学策略的实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活动教学应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同时,离不开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影响。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把活动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的课外实践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体现了当代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一般按照“自愿分组——确定选题——制定方案——调查实践——汇报成果——评价总结”的流程进行,教师对这一流程进行跟踪。由于初中学生的生活范围实践能力都很有限,教师要给以适当的支持、鼓励和评估。 四、活动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在活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通过创设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采用课内、课外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建立教育民主化思想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第二,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沸腾的、真实的生活。第三,探索思想品德活动教学的操作模式和教学策略,包括课堂活动教学、课外活动课程开展、研究性课程的开展、环境文化氛围的创设及利用等基本方法和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