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狱中书简》教学设计
永济市逸夫中学 郑建峰
教材分析
本文处于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红色经典”。课文作者罗莎·卢森堡是德国著名的女革命家,《狱中书简》是作者在监狱当中写给朋友的一封信。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生活和自由的美好感觉、热烈向往和热情赞美,尤其表现出女革命家的激情、坚贞、优美、精致的情感品质,身处逆境却充满乐观、信念坚定、情趣美好、热爱众生的高尚情怀。
教学目标设计
从三维目标考虑,我设计的知识目标为:了解作者及背景、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能力目标从内容和写法角度确定,培养学生概括内容、分析写法的能力;情感目标定为:通过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分析,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设计:
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用美丽的生命去诠释生命的美丽’”,并学习革命烈士的高尚情操。
一般人笔下的狱中生活,都是充满黑暗、痛苦,抑或表现自己在艰苦生活中的斗志,此文不同,作者用充满深情的喜悦笔调描述狱中的自然美景,没有一点低沉的感觉。理解这一点,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
教学方法设计:
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学科有其本身的特点,学习语文无非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包括分析理解能力、动笔书写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据此,根据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我认为,教学课文,只要引导学生理解了内容、把握了写法、获得了感悟,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本文从题材上来说,属于记叙文的大范畴,语言生动形象,加之其本身的独特性,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应该能激起阅读的兴趣。我负责学校的语文学科教研教改工作,教学这一课时,大胆放手,还课堂于学生。要求学生首先自主学习,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方面的障碍;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内容,理解感情;而后细读全文,分析写法特点;最后结合文章内容和情感,根据自身学习或生活实际,书写出自己的感悟或启迪。当然,自主学习过程中,对于相当一本分学生来说,肯定还有不能理解或不敢肯定的地方,这些问题,我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以期达成共识。而后,各组小选派代表,黑板展示并进行详细讲解,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补充或纠正。在此过程中,教师做好鼓励性点评和总结,当然,对于学生的疑难之处,必须引导学生及时弄清。自读理解、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这是我教学本课时采用的的教法和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因为是学生活动为主,课件只起设置情境、激发兴趣、明确环节的作用。
教学时间安排:
总共两课时,第一课时为自主学习时间,教师不做任何提示,只要求学生从基础、内容、写法、感悟四方面自读课文,做好笔记即可。第二课时为展示课,以学生展示讲解,教师点评总结为主。
教学过程分析:
一、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出示多媒体课件,课件上是江姐和梅花的图片,播放《红梅赞》歌曲,创设氛围。完后提问:这首歌出自哪部作品?由《红岩》自然导入“红色经典”,再出示红色经典的定义,引出我国的女革命家江姐、秋瑾等,导入本课。
二、合作探究
为节约时间,我把整个教室的小组分为三大组,明确分配探究任务:第一大组,基础知识,包括文学常识和字词积累;第二大组,内容概括,包括主题的理解;第三大组,写法特点,包括篇章写作手法和语句方面的修辞等等。
要求先在小组内根据个人自学所得进行交流,而后大组内组际交流,达成共识后,确定黑板展示代表和讲解代表。
由于任务不同,完成时间也不同,自己组的任务完成之后,继续探究交流其他任务。此时教师提出明确要求:黑板展示一定要注意语言文字的概括性,以此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及概括能力。但讲解时一定要尽量详细,便于让所有同学理解,起到小老师的作用。
教师在黑板上写六个字:基础、内容、写法,并划分版块。
三、展示交流
各组代表将小组探究结果以简洁的文字展示在黑板之上。展示期间,小组其他成员继续交流其他组的任务。
各组展示完毕后,讲解代表上台,根据本组板书详细进行讲解。每组讲解完毕,其他组同学点评,对存在问题的,及时指出,觉得不够完整的,可以进行补充,讲解正确的,掌声鼓励,加分激励。有潜在问题而同学们没指出的,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尽量由学生解决。
基础知识部分,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作者罗莎·卢森堡是德国的女革命家,以及她的大致经历,重要的是本文是作者在狱中写的一封书信,代表只要能展示到这些就可以了。学生了解了这些内容,为理解文章就打下了基础。字词方面,代表将本组认为的难写字、容易读错的字,以及一些小组内共同认为是重点的词语板书出来,共同积累。
内容部分,学生代表只要能概括出文中叙述的拯救孔雀蝶、看杨花飘飞、听夜莺暴风雨中歌唱三件事,并能分析作者的情感,谈出自己的感受就可以。此处,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与读者预想的不同之处,通过朗读花园美景等文字的描写,体会作者美好的情感。同时,通过分析拯救孔雀蝶事件,了解作者对生命的热爱,朗读夜莺在暴风雨歌唱的片段,理解作者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当然,学生代表如果能讲出来,或者其他同学能补充出来,教师则不必多说,至多着重再点一下即可,但必要的朗读还是必须有的,因为课文的美感毕竟全部是通过作者的语言表现出来的。通过这个环节 ,学生对作者“用美丽的生命去诠释生命的美丽”应该有深入的理解,对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情感也能够把握了。
写法方面,学生分析得其实要比老师详细得多,老师一般都只注重最主要的写法,但学生就不一样,个人有个人的观点。对于学生找出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进行赏析。另外,从篇章写作手法上,学生通过前面的自主、合作,对借景抒情、象征等手法也多能归纳出来。事实上,教学过程中,学生总结出来的写法往往会出乎我们老师的意料,如反衬对比手法(阴郁环境对作者情感的反衬,夜莺活动的背景对夜莺形象的反衬等),还有学生认为描写花园美景一段,写树叶上的光影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闪光点,教师一定要及时肯定。
四、课堂总结
总结收获的环节,我先让学生谈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到的写作方法,着重谈自己最欣赏的一种即可,引导他们以后要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接下来,让学生自由谈从作者身上受到的人生启迪,学生有从逆境中要乐观处之谈的,有从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珍惜良好条件,努力学习谈的。总之,通过本文的学习,所有学生的情感都受到了一定的熏陶。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对整节课学生的表现做鼓励性评价,由江姐、秋瑾、罗莎·卢森堡的品质给学生以激励。
最后,我用多媒体出示了几条珍惜生命的名言,席慕容 的“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只能享受一个季节的热烈的或者温柔的生命。我们又何尝不一样?我们只能来一次,只能有一个名字。而你,你要怎样地过你这一生呢?你要怎样地来写你这个名字呢?”罗曼·罗兰的“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泰戈尔的“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和学生齐读,与学生共勉。
五、作业布置
课下作业的布置,我是以练笔的形式,要求学生在日记本上,写一篇学后感,主要谈自己学完本文的感悟,让学生在回顾课文内容的同时,训练写作能力。
总之,我觉得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足够的信任学生,敢于做到更大限度的放手,因为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知识,其理解的程度和记忆的牢固性比我们教师传授的效果要好很多很多。
6
展开阅读全文